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亲戚仍然是我们生命的来处,是我们和这世界建立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最天然的关系,我们如何能轻易漠视流淌在自己血脉中的亲缘?
我们的生命里,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是你可以放心倾吐心事的人,但关键时候却是你可以托付大事的人;他们总是在互相攀比,总是在背后说长道短,总是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勾心斗角,但他们也互相扶持,互相守望,在对方生病时守候病床边,在对方出事时第一时间赶到,出钱出力,出谋划策;他们尽管有时互相嫌弃,互相指责,互相防备,但在葬礼上也会为对方嚎啕大哭……他们是欢喜冤家,是麻烦制造者,但也正是他们,构筑着我们对这世界最初的眷恋,结成了我们和这世界最天然的亲缘——他们是我们的亲戚,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然而,一个令人惋惜又伤感的现实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亲戚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曾经让我们觉得温暖的亲戚,慢慢地没那么亲了。
也许是因为你的朋友太多了,已经不那么需要亲戚,也许是你的生活太忙节奏太快,所以顾不上亲戚,也许因为相隔的距离太远了,你慢慢地淡忘了亲戚,也许因为你已经很“高大上”了,于是有点瞧不上亲戚……可是,别忘了,亲戚那里,有我们的血脉,我们的根,亲戚是我们的来处。谁也不能无所依傍飘飘荡荡地活着,我们需要和这世界建立亲密关系,以活得有情,有味,有安全感,而亲戚,是我们和这世界之间最强韧的纽带。
当我们怀念亲戚时我们在怀念什么
亲戚这个词,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于我们越来越淡漠了,但总有这样的时候,我们会怀念“亲戚”。
年轻一辈最怀念的,是“走亲戚”的热闹和快乐。70后的许多和妻子在杭州工作,老家是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工作后,他只有春节才回老家,结婚后,则连春节都不能保证年年回老家了——有时也要去丈母娘家。提起亲戚,许多说:“学生时代,最盼的是过年走亲戚。除了去外公外婆家,还要去叔叔伯伯姑姑姨妈家,父亲的姨妈和姑妈家,母亲的姨妈家。轮到我姑妈家请客那天,我们家和三个叔叔家总是一起去,可热闹了。虽然当时大家生活都清苦,但请客那天会做很多好吃的菜。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一起玩耍,大人们边喝老酒边聊天,别提多美了。”
父辈们最难忘的,是亲戚们互相扶持的情分。60后的老易说,“我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是亲戚帮助我们。我儿子考大学那年,我摔断了腿,半年多没有去做工,孩子妈妈又不巧生了场大病,收到录取通知单本来是高兴的事,但一家人愁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亲戚们自己手头也不宽裕,我们也不好开口借。第二天一早,儿子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姨妈来了,说他们已经凑齐了学费,还给儿子准备了一个新皮箱,一套新衣服,一双新皮鞋,说去省城上大学不能太寒酸。”
更老一辈的,最怀念逢年过节一大家子的大团圆。周爷爷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周爷爷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女们给他带来了9个孙辈。端午和中秋,女儿女婿外孙们来拜节,周爷爷准备一大桌子菜。春节是周爷爷最开心的日子。但后来,端午中秋,后辈们都赶不回来,只剩了几个老人相聚,就连春节,也很难聚齐了。孙辈们总是各有各的事,即便回一趟家,也是匆匆忙忙的。
亲戚没有变,是时代变了
有热心人制作了一张亲戚关系图,每年春节前都会成为热点话题,很多人大呼有用有用,要带着这张图回家过春节见亲戚——因为他们真的已经不知道怎么称呼那各种各样的亲戚了。叔叔伯伯姑姑姨妈还好,轮到表叔堂叔表舅表姨夫舅外公,就真的晕了。亲戚关系图的走红,说明大部分的亲戚已经因为疏于联系而正在淡出生活。无怪乎许多人感叹,现在生活好了,人情淡了。
人情淡了,不是亲戚变了,不是我们的心变硬了,而是时代变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人口的迁徙变快了,导致大量由宗亲血脉形成的关系网逐渐疏离,建筑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巨大冲击。大量人口的流动,加剧了家族观念的衰落,特别是对乡村和小城镇来说。长期漂泊在外的流动人口,与家乡亲戚们的接触自然少了,与亲戚间的关系必然日渐淡漠。
社会发展的速度变快了,这同时也意味着,亲戚之间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发展得好的,上升到了更高的社会阶层,发展得慢的,一直停留在原来的阶层,甚至可能因为不可知的变故沦入更低的阶层。当亲戚之间的差异变成了阶层与阶层的差异,疏离和隔膜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以前的情分固然还在,但真的相处起来,可能双方都会觉得不够舒坦自在。
如今我们的社交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元了。亲戚这种最传统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亲缘上的,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这种社会关系在城市里已经开始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业缘、利益缘——所以我们的“朋友圈”里,更多的是同事、领导、客户、合作伙伴,而鲜少有亲戚。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热衷的一种交往更多的建立在趣缘,即趣味一致上——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朋友,虽然互不相识,但三观相似,意趣相投。我们的交往圈开始慢慢变成一个“价值圈”,圈里的人要么是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要么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实用价值的,亲戚们渐渐淡出了这个圈。
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代际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令亲情变得不那么可爱了。有好事者制作了《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亲戚们的问题常常从“结婚了吗?”开始,如果说结了,那就交代另一半的情况;接下来会问:“生孩子了吗?”如果说“生了”,就会要求把小孩子叫来表演唱歌跳舞;如果说“没生”,就会劝你快生。如果“没结婚”,就会给你各种“忠告”,殷殷劝你快抓紧结婚。“列表”吸引了30多万网友讨论,热议的背后不难看出一代人对亲戚的抗拒和无奈。
亲戚仍然是我们在这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
毋庸置疑,中国必将会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然而,不管时代的变化怎样改变着我们和亲戚之间的关系,有一样东西是不会变的——“亲戚”的背后,是一脉相传的亲缘关系和伦理秩序,而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亲情和伦理的国度。
所以,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亲戚仍然是我们生命的来处,是我们和这世界建立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最天然的关系,我们如何能轻易漠视流淌在自己血脉中的亲缘?
是的,亲戚有时是麻烦的,总向你提出各种麻烦的委托,可是,他们也同意接受你各种麻烦的委托,在资源紧张又分得不够均匀的世界,亲戚仍是最“有用”的关系。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你心怀戒备,处处提防,担心掉进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陷阱,而亲戚,仍是最可信的关系。为什么对亲戚“杀熟”会引起众怒?为什么诈骗亲戚会令人不齿?为什么一个人若坑害了一个亲戚,其他亲戚也会愤然和他断了来往?因为不管时代怎样变,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基因”中打上的烙印难以改变,在中国人心中,亲戚仍然是最重要的关系。
在网络上,你有了许许多多的“亲爱的”和“亲”,你和陌生人情投意合,无论对一则八卦还是对一个笑话都有着会心的默契,但是,亲戚仍然是不可取代的。亲戚能满足你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对热情与关怀的需要,对安全感与信任感的需要。我們和亲戚的关系因为掺杂了太多的“俗务”而显得不那么纯净和高雅,但这样的关系因为浸润了人气而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更加接地气。你和朋友也许因为一点误会或者话不投机便有了芥蒂,断了来往,成了茫茫人海中互不相干的路人,可是亲戚,因为和你有着太深的渊源太多的羁绊,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矛盾,甚至各有各的小算计,但你们的情谊仍在,并伴随你们一生,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沧桑,这一生,他们将永远是你的姨妈,你的舅舅,你的伯伯,你的姑姑,你的堂弟,你的妹夫,你的侄子,你的外甥……
(《时代邮刊》 2014年第12期 黄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