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淡去的年景

2015-04-29 00:44
山东画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唱戏鞭炮戏台

他们成长在同一个年代,所以他们会有关于春节的共同的回忆,比如,小时候的鞭炮是不会一串噼里啪啦放完的,他们会耐心地一个个拆开,在断断续续的啪啪声中,一串一百响的鞭炮带来的可能是持续几天的快乐。而在他们的春节记忆中,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传承的力量。

儿时,宋欣宇的父亲在几百公里外的城市工作,而春节,是他与父亲能够在一起待的时间最长的时刻。白酒,在中国的节日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每逢年节,到商店给父亲拎一瓶白酒是宋欣宇与父亲亲近的方式之一。如今,退休后的父亲被宋欣宇接到身边,可以时刻照顾,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老爷子健康考虑,以前的白酒也逐渐换成了更有利于健康的红酒。不过在宋欣宇看来,酒这个中国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所牵系的还有更多。宋欣宇正在构思一个微电影,讲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讲述两代人亲情的传递:当年在外打工的父辈,曾经带着两瓶酒小心翼翼地挤上返乡的列车,或许在某个不经意间,那承载心意的酒瓶,就破碎在旅途的某个地方。如今,不用挤“闷罐车”的自己,选择孝敬父亲的方式很多,但依然少不了两瓶酒。在变化的社会中,那种隐藏在血脉深处的一种不变的执拗处处显现,而酒文化不过是其中之一。

杨红星的家乡在山东济宁,孔孟之乡,又与厚重的中原文化接壤,这里的春节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味道,赶大集、挑灯笼、吹糖人……在多数地区已经消失的传统物什在这里依然能觅到踪影。2012年的春节,回乡过年的杨红星又见到了一个更具地域特色和传统意味的活动——唱大戏。那是已经模糊的记忆,小时候,每到春节,稍微大点的村子里都会扎起戏台。豫剧、山东梆子轮番上演。演出队伍也不是专业剧团,而是由村民组成。这里的人爱听戏,也爱唱戏,农闲时,他们就会聚在田间地头,你拉我唱。到了春节这样的隆重日子,又是冬闲时节,戏自然是少不了的。杨红星做教师的父亲就曾经拉着远近闻名的二胡。有戏台的地方就有吹糖人、糖葫芦。杨红星和伙伴们,就用压岁钱换成这些小吃,趴在戏台边看热闹。大戏从年初二开始,一场就是好几天。

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唱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那时候对黑脸包公印象特别深刻,看着虎头铡就知道不能做坏事。很多基本的道德教育,就通过这种形式传给下一代。”

猜你喜欢
唱戏鞭炮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戏台送到家门口
函数搭台 导数唱戏——构造函数破解导数问题的三种策略
狸猫戏台
小鞭炮
小鞭炮
红鞭炮
山西古戏台掠影
新鞭炮
政府搭台 自由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