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他生命中的“二十七个书目”

2015-04-29 17:32:48
新传奇 2015年38期
关键词:书目书籍哲学

毛泽东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爱读书、会读书,并且善于把读书、荐书作为一种有效工作方法的领导人,他对于读书、学习的见解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发。

读书要为天下奇

毛泽东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创奇事。这样一来,何为奇书,怎样择书之事,便冒了出来。

毛泽东是22岁那年遭遇这个问题的。作为师范生,他当时潜心古籍,但汗牛充栋的古籍押上一生也读不完。于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中开列了77种经、史、子、集书目,直言:“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这是目前知道的毛泽东第一个择书而读的举动。可惜的是,这封信里所开列的77种典籍书目没有留存下来。

毛泽东在投身革命去奋力“创奇事”后,便把读书、择书、荐书当作必不可少的工作。根据他留下的文字或当事人的一些记载,可归纳出他阅读、推荐和编拟的27个书目(名单附后)。这27个书目,少则3种,多则100种以上,涉及上千种书。这当然远非毛泽东一生阅读的全部。他逝世后,在中南海住地的藏书达9万多册,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他的需要陆续配置的。

当然,最可“奇”者,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的内容和效果。毛泽东的择读,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但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同样也多有阅读。他同来访的法国政治家讨论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同康德星云学说的关系,连对方也感到陌生。1958年,他要求领导干部们读一读苏联威廉斯写的《土壤学》,说“从那里面可以弄清楚农作物为什么会增长”。他提出增进农作物产量的“农业八字宪法”,与阅读此书明显有关。所谓用书之“奇”,由此可窥一斑。

实践为读书之旨归

择书而读的动力,不外两端:实践倒逼和兴趣所致。与毛泽东有关的27个书目,比较具体地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自己阅读和希望人们阅读的重点,每个重点都折射出他当时集中处理的现实要务或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1920年,毛泽东在上海同准备建党的陈独秀建立联系后,回长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股份制书店。卖书他也是有选择的,从1920年10月到1921年4月,他先后撰写了三个售书目录,申明所列均是“书之重要者”或“比较重要的”,择书而卖之意尽在其中。

列入这三个书目的,多属译介的“西学”。大致分两类:一是西方哲学、政治、科技等;二是马列主义和介绍苏俄情况的。这些书在三个书目中都赫然列出,可见毛泽东择书是有思想倾向的,這个倾向,折射出当时先进分子的思想变迁。

读书推动身份跨越

到了陕北,毛泽东迎来了阅读黄金期。他不断写信给国统区的同志,要他们购书带回陕北。当时毛泽东择读的重点是军事与哲学。他后来回忆,“到陕北,我看了八本军事书”“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等”“看了克劳塞维茨的,还看了日本的《战斗纲要》,看了刘伯承同志译的《联合兵种》”。1937年10月22日给刘鼎的信中,毛泽东提出:“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初到陕北,集中阅读军事书籍,不仅因为制定军事战略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第一要务,更在于他下决心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当时择读并写有大量批语的哲学书籍,保存下来的有苏联西洛可夫、爱森堡等人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等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艾思奇编的《哲学选辑》,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等7种。写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上的批语就有1.2万字左右,最长的一条有1200字。《哲学选辑》他连读3遍,分别用黑铅笔、毛笔和红蓝铅笔作了批画。批语主要有三类:原著内容提要,对原著观点的评论发挥,结合中国实际发的议论。

事实上,毛泽东当时批注的哲学书,远不止7种。为什么如此集中读哲学?他1937年8月同郭沫若谈话时径直道出原因:“抗日战争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没有理论武器不行。”

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毛泽东追求的是掌握“工具”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他择读军事和哲学,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思考,在1941年以前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有对土地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抗日战争规律的揭示,有对思想方法的澄清和标举,有对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析和阐述,接连不断地向党内吹来与教条主义迥然相异的思想新风。

中国共产党对领袖的选择,比较注重理论。随着一套新的理论话语逐渐为全党接受,毛泽东也完成了身份跨越:从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军事领袖,到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成为政治领袖,再到1941年开始成为思想领袖。对此,教育家、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里说:“《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

落花时节读华章

毛泽东晚年的择读,表现在对中国文史的偏好上。仅《红楼梦》便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阅读经典在于反复揣摩,毛泽东反复阅读《红楼梦》,读《资治通鉴》达17遍。他还讲,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至少100遍。

晚年随着视力减退,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印了不少大字线装书。据不完全统计,从1972年读《鲁迅全集》起,到1976年8月读《容斋随笔》止,他阅读过、有的还作过圈画和批注的新印大字线装中外书籍达128种。这还不包括他专门让人校点注释并按他的提示写出内容提要的86篇古代文史作品。这些阅读思接千载,神游八荒,或从历史中汲取经验,表达对现实问题的看法(读《拿破仑传》分析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战略);或在与古人的精神对话中,排遣挥之不去的忧患心情(读庾信《枯树赋》多次流泪)。具有历史感和文学感的政治家,常常是一位有文化智慧和人性温度的政治家。

毛泽东年轻时写诗明志:“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阅读使他做到了这一点。27个书目,虽只是毛泽东一生攀援书山在一些景点的驻足痕迹,却可以从中看出他的“胸中日月”和“人间天地”相互影响的精神伏线。他的阅读,同他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就这样相融在了一起。

附:27个书目名单

1920年10月写的文化书社销售的重要书目(19种);

1920年11月写的文化书社重要书目广告(62种);

1921年4月写的文化书社销售的重要书目(47种);

1926年主持编写的《国民运动丛书》书目(60种);

1926年主持编写的《农民问题丛刊》书目(26种);

1936年至1938年阅读的军事书籍(8种);

1936年至1941年批注的哲学书籍(7种);

1941年1月寄送毛岸英、毛岸青的书目(21种);

1941年9月为中央和高级干部研究组开列的书目(4种);

1941年11月为各地高级学习组开列的书目(10种);

1942年4月提议和审定的整风学习文件(22个);

1941至1943年主持编辑的中共黨史文献书籍(3种);

1945年4月在七大上提议干部阅读的马列书目(5种);

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议和审定的干部阅读书目(12种);

1954年1月提请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中央委员阅读的中外宪法文献(10种);

1958年3月为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编选的《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47首)、《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18首);

1959年提议编选的《逻辑丛刊》(11种);

1959年10月南下视察前开列带走的书籍(100种以上);

1963年提议和审定的中高级干部阅读的马列著作(30种);

1970年提议和审定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阅读的马列著作(9种);

1972年至1975年嘱印阅读的大字本线装古代文献(86篇);

新中国成立后阅读和收藏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线装书(20种);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所收新中国成立后阅读的文史古籍(40种);

晚年阅读和收藏的逻辑学书籍(86种);

晚年嘱印大字线装本中外书籍(128种);

晚年爱看的字帖、墨迹(123种);

手书的历代诗词曲赋(句)(45篇)。

(《人民日报》2015.9.8)

猜你喜欢
书目书籍哲学
鲁迅与“书籍代购”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都市人(2022年3期)2022-04-27 00:44:57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本刊邮购书目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期)2009-04-13 06:58:24
晾衣哲学
视野(2009年20期)2009-04-09 06: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