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纸媒记者的转型

2015-04-29 13:55于海东郝飚
新闻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驻地党报信息

于海东  郝飚

融合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场无声的竞争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悄然展开。随着多媒体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新闻传播活动的采集、编辑与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活动呈现出传播形式多样、传播主题多元化、传播内容海量、传播渠道立体等特点。“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环境已然形成,受众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围观者,正成长为媒体内容的制造者和话语生产方式的参与者。职业记者所拥有的职业优势也在逐渐降低,于是乎,在新闻传播报道过程中,记者的工作职责、内容、形式等都应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一、纸媒记者的困境

以智能手机、互联网为信息载体的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的媒体环境,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全新而又全面的信息接收方式。海量、多样的信息借助网络的力量,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纸媒由于版面、印刷、运输等原因,存在着信息量小、传播速度慢等明显劣势。

新闻事件发生后,纸媒只能借助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对新闻事件加以报道,而网络,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音频,都可以丰盛的呈现出来。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网络甚至可以推出一个专版,以文字、图片、视频全方位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而且不受版面和文字多少的限制。由此可见,在这个时代,纸媒滞后和单一简化的报道形式正使它的影响力逐渐变小。

作为记者,对于纸媒地位的变化感受十分真切。以前,发了稿件之后,事件相关方都十分重视,阅读人群很大,一篇重磅稿件会引起强烈反响,大家口口相传,很快多数人就会知道。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这种影响力越来越小,采访对方也不是特别重视,有时还不愿接受采访,需要多方做工作或是请宣传部门配合才能完成采访。以前,采访后受访者大多会催问发稿日期,现在是刊发稿件之后需要提醒对方,他们才会去查阅。好多单位虽然订阅了一堆报纸,但真正去读的人越来越少。

二、纸媒驻地记者的优势

纸媒的迅速衰落,难免有人会发出纸媒已死、纸媒记者将失业等悲观论调。例如,前些年还有很多驻当地的纸媒同行,如今,随着行业危机,一个个纸媒驻地机构被撤销,那些同行绝大多数都已经转行。

虽然面临种种危机,但仔细分析会发现,纸媒驻地记者特别是党报驻地记者在新闻的传播中仍具有明显的优势。作为驻地记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固然改变传播观念和行动,但是,正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不管时代怎么变,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社会无论如何剧变,但是核心的要求从来没有变过。而所有媒体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让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党报驻地记者在传播正能量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党报驻地记者新闻素养普遍较高,辨别信息的能力强,受众对其信任度高。相比自媒体,党报记者会以敏锐的视角和高水平的新闻策划能力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供更有深度的报道,这是自媒体远远不能比拟的。

其次,党报驻地记者在驻地同行中最受尊重,也最受当地信任。他们在新闻报道中严守政治纪律和新闻纪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相比网络上的一些信息发布者为提高点击量,肆意夸大事实,制造噱头的做法,纸媒驻地记者心中则更装着党纪国法和新闻道德规范,他们在新闻报道中也传递出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此外,我国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大多还来自于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在这种情况下,纸媒记者在新闻传播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离新闻发生地最近的驻地记者更是大有用武之地。

三、记者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实践

进入融媒体时代,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精神状态积极推进转型,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开始向融媒体传播转变。这就促使记者需要主动面对新的传媒变革,重新进行角色定位,逐步向多媒体、全媒体信息传播者角色转变。例如作为驻地记者,为适应这种大趋势,需要积极学习新的采编技能,努力自学摄影、视频和音频录制剪辑等技能。

相对于总社跑口记者行业的相对固定,驻地记者处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新闻内容。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深知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的重要性,对从会议、基层走访、网络和微信等方面获得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不仅在工作生活中留意观察,平时也注意翻阅浏览本地报刊网络,观看当地电视新闻节目,还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资源及时便捷地了解信息,发现新闻线索。为提升技能,我们应努力娴熟应用智能手机,学会使用各种数字化信息采编工具,即使人在基层采访,不在办公室,也可借助无线网络,通过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将新闻及时传送出去。

立体传播时代的到来,融媒体记者既要具备使用各项新技术的能力,又要具备对新闻事件的多媒体整合传播策划能力,包括“内容策划”和“介质分发”两个层面。因此我们驻地记者不仅需要政策理论水平,还要学习新的采编技能,更要提升新闻策划能力。

以往面对新闻特别是突发性事件,我们往往以当地新闻通稿为准,虽然也到实地采访,但由于很多内容不需要或不允许报道,便不再深入采访策划。当看到电视记者的拍摄报道、广播记者现场连线时,纸媒记者更多的是看客。但随着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一线采访时报道的范围和手段正在逐步扩大,记者开始以全媒体角度去思考策划新闻。

2014年春,内蒙古日报社进行了一次现场直播式的连线采访实践。我们在新闻现场与远在内蒙古日报社总社演播室的主持人连线。那边,邀请的嘉宾在演播室里与主持人对话,当需要一线的内容时,主持人连接现场。我们在现场将新闻以口播的方式发出。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以往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的魅力,当新闻现场的人们注视我们连线时,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融媒体记者强调“用户本位”,即记者要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分发不同形式、不同版本的内容,并通过不同介质直达报道理念与技能出发的原点——用户。对记者来说,重要的是能够合理运用不同表达手段呈现不同新闻,然后寻找到合适平台如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发布。在遇到较为重大或重要新闻时,记者应该在最接近新闻前线的地方进行采访报道,并第一时间将新闻报道发于各种媒体上。

2015年4月15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发生了5.8级地震,震中距离乌海市中心仅42公里。震后,我们立即行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采访地震局,然后一边往震区赶,一边用智能手机上网搜集微信群和QQ群里网友关于地震的信息。在实地了解震情和救援情况后,我们综合信息和图片先发送到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的官方微博、微信和手机报上,很快,人们从这些媒体上就可以及时查阅。晚上,又将乌海市新闻通稿结合我们采访情况略作修改后发回《内蒙古日报》出报部,经过这样多重新闻刊发渠道共振,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此次突发灾情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天,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记者概念拥有了“人人都是记者”的广阔外延。但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怎样传播新闻,怎样构建社会信任,怎样实现角色的转换,将成为媒体人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作为党报驻地记者,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顺应时代及早转型,就一定能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赢回阵地。

(作者单位: 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赵娜

猜你喜欢
驻地党报信息
日防相视察自卫队宫古岛驻地遭抗议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订阅信息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新疆不同驻地官兵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
展会信息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