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的“未来汽车”

2015-04-29 10:26甄文媛
汽车纵横 2015年9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汽车智能

甄文媛

未来正在发生。一波又一波互联网公司造车热潮,各大汽车集团的蓝图和行动,让代表未来汽车重要发展方向的智能汽车离人们越来越近,似乎触手可及。有数据显示,未来汽车产业90%以上的科技创新将集中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早早提出要以互联网思维努力发展智能汽车的北汽集团,在这个领域有哪些设想?近日,在主题为“赢·享 中国”的“2015汽车电子行业品牌盛会”上,北汽股份总裁助理荣辉向我们介绍了北汽的下一代汽车的变化趋势,汽车流通领域及诸多后市场企业从中看到了机会。

从未来交通看汽车设计

早在今年4月份,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公开提出,将以创新性互联网思维,努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北汽集团未来汽车的设计工作者,对构建下一代汽车有哪些思考?首先最关注哪些问题?

荣辉:因为我是做汽车设计的,我最关注的问题是未来的交通环境是什么样的,由此反推现在的汽车应该怎么设计。而不是发现一个新技术就把它放到车上,发现另外一个新技术再放过来。这如同盖房子,我们首先要想好房子是干什么用的?然后再做,而不是拿到砖就开始一个一个垒上去,最后发现要重新拆掉。

在历史上,人类犯过很多这样的错误,看不清未来会产生什么问题?第一,会产生很多中间技术,即一项技术诞生后,没经过太长时间就消失了,因为它存在的条件不存在了。第二,会产生很多中间公司,这些中间公司就是因为发现有需求就干,发展得很好,但未来的竞争环境突变,这些公司就消失了。比如BP机,如果一开始就考虑到手机是能发短信的,可能很多人就不会往BP机行业上投钱了。

还有前几年流行的导航仪,但现在很多人用手机导航了。这种技术就是因为没有看清未来。我个人认为,现在有些炒得非常热的专车或打车软件公司就可能沦为中间公司,因为它存在的条件一是每个人自己拥有车,二是车不是统一控制的。将来到了自动驾驶时代,汽车共享经济已经发展得非常好,许多人不自己买车了,汽车由云端统一控制,这些存在的条件还在吗?如果看不到未来,现在只是不断加入新技术而不考虑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加的那些技术都是过渡性的。

设计新车首先要关注车辆行驶的交通环境,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将呈现哪些特点?哪些重要变化会对未来汽车的设计产生影响?

荣辉:从交通发展史上看,汽车发展到现在,马上要进入下一个时代,过去汽车取代了人的“腿”,很快汽车要取代人的“脑”。无论取代人体的哪些功能,认知、决策、执行这三方面是逃不掉的。本质的变化在于,过去认知、决策、执行是人来完成,人类自己看路,自己看信号灯,判断我能不能走,从而执行加速、踩刹车或转弯。未来这些东西全部是由汽车自己完成。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决策点的转移,导致未来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变化。

这必然反过来对我们汽车设计、法规、生活方式都产生一系列影响。现在的路上有红绿灯、交通指示牌、立交桥、收费站、车道分隔线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给人看的,现在的交通法规都是基于两点,第一,人去认知、判断、执行。第二,不能让人随便做决定。但是在未来,如果认知、判断、执行由人转到车上,那这些东西都不会存在了。未来汽车如果是自动驾驶的,可能是在十字路口给车发电子信号,甚至在云端就直接告诉车辆不能走这条路。

未来对所有路上汽车的控制可能是在云端,能按照需求让车开出去,所以在未来堵车可能就成为痛苦的回忆,因为堵车是堵在家里而非路上,只要车辆出门就可以保证按时到达,如果线路不满足要求,可能车辆根本就出不了家门。未来的汽车一定会有一种高精度的定位方式,高带宽的通讯方式,会有大量的数据在车和车之间,在车和云端之间互相交互。现有的交通设施会逐步被路段信号取代掉,比如上海要把所有的路灯改成智能路灯,每个路灯都会是信息入口。据了解,中国90%以上的高速公路埋有光纤,为将来靠路边设施定位奠定了基础。

每一辆车都会有一个单独的电子标识,已经有人在做电子车牌了。现在的汽车要改装就得到公安局重新备案,因为外形是控制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将来用户想怎么改装都可以,因为靠里面的电子信息来识别和控制车辆。如果做到这一步,对我们的法规,对汽车设计会产生什么样的要求?我的汽车设计一定会根据当时的条件,而不是一味加新技术,因为很多技术实际上是没有最终用途的。

制造离散化

互联网技术与汽车的结合已经越来越紧密,如何理解互联网对未来汽车产生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下一代汽车主要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

荣辉:关于下一代汽车的开发,在北汽内部定义为汽车2.0。因为和前一个时代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前一个时代是1.0。相比之下,汽车发展驱动力会产生变化。

比如自动驾驶。虽然互联网对汽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做汽车的人来说,影响汽车的主要是三方面的技术:第一,新的生产工艺;第二,新的材料;第三是信息化。这三大技术中每一种新的技术对未来汽车影响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影响最大的是信息化。未来的汽车在这三个方面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新的商业机会也在这三方面产生。

从技术角度看,在北汽的智能汽车规划中,下一代汽车将会有哪些特点?对整车的制造技术提出哪些要求?与现在的传统汽车相比,有哪些变化?

荣辉:整车技术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个性化、轻量化、新能源、整车制造离散化和智能系统。我是做技术的出身的,所以很重视技术。以个性化为例,现在的汽车,只要你买同一个厂家、同一个型号的汽车,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选项,这就是大工业生产时期的特征。厂家可以大批量生产一大堆产品,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没有个性化,每个人买的东西都是差不多的。在未来不是这样,至少在北汽设计的下一代汽车产品里不会是这样。未来我们设计的汽车将会通过软件平台的变更,从理论上实现每个人买的汽车都不一样。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法规的问题,因为法规不允许。很有可能未来出厂的汽车,就是一个架子,发动机、变速器还有剩下的绝大部分零部件,包括大部分的电子产品,由客户在4S店里面自主选择安装。

比如我们设计出来的未来汽车要做得个性化,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要求。我们设计完后把东西发到4S店里面,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比如3D打印,在4S店给用户打印出来以后装上。汽车盈利模式变为用户拿到汽车以后再赚钱。如果我们未来汽车的内饰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其盈利模式就类似于服装,现在用户买一辆车从始至终可能就这一种内饰,而将来同一款车有几套内饰,像服装一样。供用户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下选择不同的内饰,甚至可以自己设计内饰再装上去,相当于同一辆汽车多次购买,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

制造离散化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现在我们生产汽车,把所有的零配件送到整车厂最后送到4S店,这是在大工业生产时期采取的方式。这里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巨大的浪费。比如螺丝、连接件等要从零配件厂出来后,从供件厂到整车厂,再到4S店,这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浪费。未来我们的生产方式可能是所有的零配件供应商把产品送到4S店,在4S店里面进行总装。未来的4S店一定不是今天的模式,未来我们绝大部分的利润来源是4S店,所以很有可能,未来4S店变成汽车公司自己直营。

汽车电子的机会

对于智能汽车的设计和制造而言,各种功能的电子产品相当于汽车的“眼睛”甚至是“大脑”,但将大部分电子产品放到4S店里后装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对智能汽车的设计会产生哪些影响?对国内后市场的汽车电子企业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荣辉:大部分电子产品放在4S店里,对于国内很多后市场企业,尤其是电子产品的供应商来说,机会增加了,但是竞争对手也变强了。因为现在世界第一流的汽车电子供应商也不得不把产品放到4S店。为什么我们要把大部分电子产品放到4S店里去做?除了个性化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电子行业变化太快了。

大家都知道,设计一个汽车的周期2-3年,前面再加上市场调研、测试,车辆从设计到最后整车出来,完成这个过程差不多要3-4年的时间。在4年前设计汽车的时候,那套汽车电子系统4年后还能用吗?比如,现在谁还在用4年前的手机?这就是为什么汽车前装的车机很多用户却不爱用,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后市场的厂家有机会,因为电子产品发展太快了。

所以未来用户去买车的时候,一定会拿到当时最先进的电子产品,而不是一个4年前设计好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做汽车售后服务的人最后做不下去,这就是在我们汽车设计里面未来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即如何制造出个性化与先进性具备的汽车电子产

商业模式之变

未来的智能汽车的生产技术乃至销售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新的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也会从中产生。未来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会做出哪些重大改变?

荣辉:商业模式的第一个改变是轻资产。比如苹果,它自己不生产一个零件。现在这种模式在手机行业的厂家中非常普遍,很多手机厂商,包括华为、小米甚至乐视自己都不生产手机了。

未来的汽车厂商很有可能也是这样。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租车公司是UBER,UBER自己没有一辆车,最大的百货商店是淘宝,但是淘宝一件库存也没有。

有没有可能未来最大的汽车生产商自己一辆车也不生产?在未来,汽车厂商主要负责两个板块,第一个是产品设计规划,第二个是销售,中间的很多东西很有可能把它承包出去。

第二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车辆需要维修保养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市场。未来汽车厂商的绝大部分利润来自于用户拿到汽车后,即拿到我的产品后,我才开始挣你的钱。

手机已经这么做了,有很多套餐是零首付拿手机走,汽车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的。

未来汽车的整个生态环境将和现在不一样,未来汽车的销售模式也不是今天4S店的模式。如果是这样,汽车四大工艺要怎么实现?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我们汽车的设计从我开始,送到用户手里的一定是最先进的科技产品。

猜你喜欢
电子产品汽车智能
正确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汽车的“出卖”
我国小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模式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