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彪 何京泽
摘 要:产业集群现象与城镇化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二者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可以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又能促进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辽宁省为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该省产业集群对与城镇化进程影响作用。
关键词:辽宁;城镇化;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城镇化的基础与前提城镇化的本质就在于其产业要素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群其中产业的集群是人口与要素集群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产业集群发展拓展了城镇化的地域空间大城市的产业集群形成以后集群的企业可能因为土地价格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原因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大城市的近郊边缘地区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集群区并通过不断发展成为新的市区小城镇则通过人口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来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群拓展城镇发展的地域空间。随着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出现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群。
而城镇化进程则是劳动力,资本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一个重新分配过程。二者本质上都是为了寻求比较高的生产效率,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从根源上说,产业集群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是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研究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辽宁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计量分析
1.模型和数据说明
城镇化水平指标的选取。本文选取了非农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下面我们将把辽宁地区城镇化水平作为因变量,用CZH表示。
产业集聚水平指标。出于数据可获得性,我们选取区位商系数来衡量。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并根据区位熵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本文选用产值为计算依据,其计算公式为:区位熵(LQ)=(某地区某行业产值/该地区总产值)/(全国某行业产值/全国全部行业总产值)。一般认为LQ大于1,说明产业集聚程度比较高。本文对行业没有细分,直接用辽宁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区位商系数作为因变量,分别用FCY,SCY,TCY表示。
本文的样本数据主要来自与辽宁省统计年鉴(1999~2013)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3)。
我们选取产业集群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力模型:
CZH=C(1)*FCY+C(2)*SCY+C(3)*TCY+C(4)
2.计量分析
运用eviews6.0软件对辽宁省的数据进行拟合,然后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异方差检验,序列相关性分析,单位根检验等。
得到回归模型:
CZH=0.2595FCY+1.2639SCY+0.4604TCY-1.4690
为了验证辽宁地区第二、三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与城镇化水平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我们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如下表:
3.结果分析
(1)通过之前的计量分析,我们设定的模型,通过了t检验,F检验以及D.W检验,可以知道得到的多元回归方程符合实际分析的要求。而且通过对R2值的观察直到方程的数据拟合度良好。
(2)观察回归方程的各项系数,我们可以得知,辽宁省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集聚情况都和该省的城镇化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二三产业的系数都要大于第一产业。说明辽宁省的第二三产业与城镇化的发展关联度较强。而第一产业的相关系数比较小,说明第一产业与城镇化的相关性比较弱。其中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同城镇化水平相关性最强。方程中SCY的系数达到了约1.26,也就是说按照我们模型的估计来算的话,辽宁地区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将会提高1.26个百分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城镇化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对于辽宁省来讲,第二产业的拉动力最强,第三产业稍微次之,第一产业最弱。
(3)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通过观察上表的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在10%的置信水平下,辽宁省的第二三产业的集聚都是推动该省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而城镇化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再集聚。二者互相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启示
根据辽宁各地的特点,逐渐培育地方性配套的企业,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进辽宁省各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壮大,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在增强辽宁省整体产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同时,增强产业集群对于城乡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辽宁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玉红.辽宁城镇化发展思路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2(07).
[2]韦佳培,龚庆秀.广西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实证分析[J].广西轻工业,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