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兵
从武定沿108国道向元谋方向走八九公里,便有一条两旁间或布有水磨和手工纸坊的小路,小路穿过田埂,蜿蜒向山里钻行,路尽头突然豁然开朗,平坦处坐落着一座70来户的苗寨,汉名叫麻傈棵。寨里全居住着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结麻织布、蜡染刺绣属苗瑶语系的大花苗。他们男的穿对襟麻布长衫,腰束黑色布条,擅狩猎,短农耕,喜欢吹拉弹唱;女的穿花衣花裙,腰缠刺绣着精美图案的花腰带,人人结麻织布,能歌善舞。走进这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寨子里,鸡犬相闻,机杼声声,石磨嚯嚯,石碓吱哑。
这里与喧腾闹市只一山之隔,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震颤,喧嚣浮躁却很少刮来,民风淳朴;这里与罗婺凤氏的军事城堡凤家石城也只一山之隔,可以感受到远去的文明气息,故步自封也相去甚远;这里与滇北的基督教圣地洒普山只一箐相隔,劳作之余,人们多到对面教堂里唱诗练琴、礼拜祷告。
每年农历五月端五,麻傈棵人都要盛装斗牛跑马,赛装比美,过“花山节”。据说这一节日是为了祭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倒爬花杆、对歌、跳芦笙、练武术、赛马、斗牛等。
“花杆”是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
花山节最重要的活动是倒爬花杆。爬杆者须背贴花杆,双手向上反扳,头朝下脚在上,一纵一纵地向上跃,谁爬到杆顶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是“花杆王”。
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婚结友的美好时机。民国时期编撰县志就有如下记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场一开,“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长绳,两人拉其端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入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倘若某一小伙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伙子便撑一小花伞覆罩小姑娘,开始,小伙子首先主动唱上两调求爱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对答,反之则以无言对答或躲开小伞表示拒绝,然后备求相爱。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如果将花山节视作麻傈棵人苗族文化传承的象征,那么苗族画则是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升华。麻傈棵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左右,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起了一所美术学校。创建人叫王建才,一个地道的苗族农民。年少入学洒普山的“恩光学堂”,早早受到西洋画的熏陶。中学毕业后,组建“乌龙大队农民画小组”,利用农闲事件组织附近青年切磋画艺,早荷锄晚握笔。后来,他自筹资金,在承包来的六分山地里盖起了两间房,正式成立了“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
以王建才为代表的苗族农民画,一方面是由于画家个人的天才创作,另一方面则根源于麻傈棵苗族源远流长的刺绣等民间艺术传统。麻傈棵的花苗人喜爱花衣、爱穿花衣,将本民族的历史与传说,河流与田地均一一绣在自己的衣服上。正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产生《赶嫁妆》《求索》等极具苗族风味的农民画作,才能出现像王建才这样富有天赋又热心民族事务的农民画家。
T I P S
链接:
麻栗棵村是武定县163个苗族村寨之一,全村聚居群众都是苗族,属于苗族支系中的花苗,民族风情独特浓郁,民族特征明显,是一个风情浓郁的民族村寨。被选入“云南省2013年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名单”。
麻栗棵村建设模式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整合各级各部门及社会资金全力打造文化传承、展示、保护为重点的苗族特色村寨建设示范。通过实施特色民居保护、特色产业培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等工程,到2015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和苗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保护的目标。规划项目受益人群72户279人。通过规划项目实施,进一步推进民族经济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本规划项目总投资966万元,其中省民委补助资金100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725万元,群众自筹14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