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天气冷暖的变化,玻璃瓶中的透明液体会长出各种漂亮的结晶,温柔地向你呈现当前的天气状况。这就是天气瓶的魔力!究竟是晴空万里抑或是阴雨绵绵?就让瓶中美丽的结晶告诉你答案吧!
天气瓶,又称风暴瓶,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虽然发明者已无从考证,但在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就有关于风暴瓶的记载,“暴风镜,一当镜中的混合物分解时,便预告暴风雨就将来到……”
将水、酒精、硝酸钾、氯化铵和樟脑的混合溶液装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通过不同形态的结晶与沉淀来预测天气的变化,这就是天气瓶。如果瓶中清澈,那就会是晴天;如果结晶呈现云状,那就代表多云;倘若云状结晶还拖着星状分布的沉淀,那不用说,这时风暴要来了……
材料与工具:硝酸钾,氯化铵,乙醇,天然樟脑,蒸馏水,石蜡,漂亮透明的玻璃容器(建议100mL以上、透明质地的容器,方便观察),量筒,天平(精度0.1g以上),一次性塑料杯、小碗,玻璃棒,药勺,水浴用电磁炉和小锅(乙醇是极易燃的物质,注意不能接触煤气灶等明火),软木塞,石蜡。
天气瓶经典配方:2.5g硝酸钾,2.5g氯化铵,33mL蒸馏水,40mL乙醇,10g樟脑。
准备好所有材料,我们便可以动手了。
注:天气瓶制作整个过程中需佩戴实验手套和护目镜,保证实验安全。
1. 用自来水清洗所有需要使用的容器,清洗完后再用蒸馏水冲洗一遍,晾干待用。
注:蒸馏水不易获取时,可到超市中购买屈臣氏蒸馏水。蒸馏水清洗是为了去除影响最终结晶的杂质离子,减少凝结核的数量,这样方便结出大而漂亮的晶体。
2. 依据所用容器的容量大小,按照经典配方(总容量约为80mL),算出各种原料所需用量,这里我们以400mL总容量为例。
注:配置的溶液不要灌满整个容器,否则可能会出现无法封口的情况。
3. 用天平称取12.5g硝酸钾和12.5g氯化铵,一同转移至一次性塑料杯中,加入165mL蒸馏水,充分搅拌至溶解。
注:硝酸钾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搅拌过程中的水温会明显下降,杯壁常有冷雾出现。如果搅拌不能使其完全溶解,可以将其放入温度控制在50~70℃的水浴锅中,加快溶解,注意整个制作过程中均不能使用明火加热。
4. 用天平称取50g的天然樟脑,用量筒量取200mL乙醇做溶剂,将樟脑完全溶解。
注:如果搅拌不能使其完全溶解,可以将其放入温度控制在50~70℃的水浴锅中,加快溶解。
5. 将3、4步得到的两种溶液混合,两者混合的瞬间会结出许多结晶,可通过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如果出现少量晶体或者液体分层,可在50~70℃水浴加热的同时搅拌,直至结晶消失,溶液清澈。
6. 将搅拌至澄清的溶液转入漂亮透明的玻璃瓶中。
7. 用软木塞塞住瓶口,并用刷子蘸取融化的石蜡将玻璃瓶封口,这样漂亮的天气瓶就大功告成了!
8. 刚制作完成的天气瓶还是热乎乎的,将其置于干燥阴凉处静置过夜。随着温度慢慢下降,瓶中会逐渐产生羽毛状的结晶,温度降低的速度越慢,结晶就越大。一开始晶体会悬浮在溶液中,过几天会沉下去,再放置稳定一个礼拜,天气瓶就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啦!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天气瓶中会出现形态各异的结晶,这个过程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梦幻的美感。尽管天气瓶对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还有一些争议,但观察瓶中犹如被赋予生命的“晶体小精灵”,这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乐趣吧!
Tips
变化莫测的天气瓶,它背后的科学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气象学家通常根据温度、湿度、气压、风力等气象指标预测天气,但由于天气瓶是密封的,因此湿度、气压和风力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唯有温度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瓶壁传递给液体。
温度降低会降低樟脑的溶解度,溶液会在氯化铵与硝酸钾等溶质提供的晶核表面结出晶体。一般来说,当温度变化缓慢时,樟脑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到整个晶核表面,因此能结出美丽的羽毛状结晶;如果温度变化剧烈,溶液会在众多晶核上都结出晶体,形成更多更短的分支,“长”出雪花状的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