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真菌性病害发生的种类

2015-04-28 11:39李焕玲
长江蔬菜·技术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霉层茎部链格

李焕玲

特约栏目主持:魏林

植物学博士,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导师,湖南省蔬菜产业体系植保与产品安全岗位专家。长期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近年来重点进行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治研究工作。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本,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已授权2项。

辣椒(Capsicum annuum Linn)别名海椒、辣子,属于茄科植物,因其丰富的维生素C含量以及特殊的功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已经成为我国需求量第二大的蔬菜,在我国西南、西北、华南、华北及黄淮海地区都有大面积种植。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和种植品种的多样化,加上气候条件的变化,轮作、倒茬困难,辣椒病害的发生种类不断增加,误诊错诊现象经常发生,不能对症下药,造成了辣椒大面积减产,这一现象已成为制约辣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结合笔者近两年来对全国范围内蔬菜主产区进行病害调查的结果,将辣椒病害的发生情况总结如下。

1 辣椒炭疽病(Peppers Anthracnose)

引起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有三种,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psici)、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其中在我国常见的是胶孢炭疽菌、辣椒刺盘孢引起的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主要为害辣椒叶片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呈褪绿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变褐,扩展后形成边缘深褐色、中间为浅褐或灰白色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上面轮生黑色小点(图1)。茎部受害,初生浅褐色长条形病斑,后逐渐扩大,边缘褐色,中心灰白色(图2);果实上的病斑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初呈水渍状,后变褐、凹陷,有稍隆起的同心轮纹,其上也密生小黑点(图3),病斑的边缘有湿润的变色圈。

辣椒刺盘孢主要使果实受害,病斑圆形、黄褐色、水浸状、凹陷,病斑上有橙红色小点,且略呈同心环状排列,在潮湿条件下,整个病斑表面溢出红色黏质物(图4)。

辣椒炭疽病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一般病果率约5%,严重时病果率达20%~30%,对辣椒品质、产量均有一定影响。

2 辣椒尾孢叶斑病(Peppers Cercospora Leaf Spot)

辣椒尾孢叶斑病是由辣椒尾孢(Cercospora capsici)[1]引起的一类辣椒叶部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形成灰白色小点,随着病情扩展,病斑呈浅褐色、灰褐色或暗灰褐色,有轮纹,中央灰白色,周围有一灰黑色晕圈(图5),叶片背面病斑褐色或浅褐色。严重时叶片黄化脱落,茎部染病,也可产生类似症状,后期开裂(图6)。

该病害在我国海南、安徽、云南、贵州、西藏等辣椒栽培区均有发生。

3 辣椒匍柄霉叶斑病(Peppers Gray Leaf Spot)

辣椒匍柄霉叶斑病是由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ni)引起的一类为害辣椒生产的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可侵染叶片,病斑叶两面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直径1~10 mm,微具轮纹,在叶背面颜色较浅,病健交界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后期可连结成片,导致叶片干枯。

目前辣椒匍柄霉叶斑病在我国露地和保护地都有发生。

4 辣椒白粉病(Peppers Powdery Mildew)

辣椒白粉病是由拟粉孢菌属(Oidiopsis )的辣椒拟粉孢菌 (O. sicula)和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的鞑靼内丝白粉菌(有性型)(L. taurica)引起的一类普遍发生在辣椒上的真菌性病害。

白粉病主要为害辣椒叶片,严重时嫩茎和果实也能受害。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数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较小褪绿斑,褪绿斑多呈现不规则状,进一步扩展形成浅褐色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图7),叶背可出现稀疏霉层;褪绿斑向四周迅速扩展,导致叶面大部分褪绿,背面霉层增多,霉层白色,呈丝状交织(图8)。

在中国辣椒栽培主产区均有发生,以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海南等地为害较为严重 。

5 辣椒灰霉病(Peppers Gray Mold)

辣椒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引起的一类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多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发病,初呈水浸状褐色病斑,近圆形,常有轮纹,条件适合时病害沿叶柄和茎部扩展,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造成茎叶腐烂,并着生灰色霉层。

成株期发病主要为害叶、花、果实。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开始,初成淡黄褐色病斑,逐渐向上扩展成“V”形病斑(图9)。茎部发病产生水渍状病斑,病部以上枯死(图10)。花器受害,花瓣萎蔫,表面生灰霉(图11)。果实被害,多从幼果与花瓣粘连处开始,呈水渍状病斑,扩展后引起全果褐斑(图12)。灰霉病发生时病健交界明显,湿度大时病部有灰褐色霉层。

目前该病害主要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等地的春季保护地发生严重,在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露地也有发生。

6 辣椒棒孢叶斑病(Peppers Corynespora Leaf Rot)

辣椒棒孢叶斑病是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一类真菌性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辣椒叶片、茎部、果柄,通常自上部叶片向下蔓延。叶片病斑褐色,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

11 mm,病斑凹陷,周围有黄色晕圈,中央有灰白色小点,边缘深褐色,有同心轮纹(图13),叶背面病斑褐色,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褐色。有的病斑可连成片,导致叶片干枯,茎部和果柄发病时,发病初期形成黑色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近圆形,向下凹陷(图14)。

目前辣椒棒孢叶斑病在我国海南有发生。

7 辣椒早疫病(Peppers Early Blight)

辣椒早疫病是辣椒上一类常见的叶部病害,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中的5个不同种,包括茄链格孢(A. solani)、辣椒链格孢(A. capsici-annui)、链格孢(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茄斑链格孢(A. melongenae)[2],其中最常见的是由茄链格孢引起的辣椒叶斑病。

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逐渐扩大到8~10 mm,中部有同心轮纹(图15),在潮湿条件下,病部着生黑色霉层。茎秆在发病时,一般在分杈处产生褐色或深褐色的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状物。果实发病时,病斑多在花萼附近,明显凹陷。发病后期,果实开裂,病部变硬。

该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四川、云南、新疆、广西、浙江、江西、河南、吉林等都有发生。

8 辣椒白星病(Peppers White Star)

辣椒白星病是由辣椒叶点霉(Phyllosticta

capsici)[3]引起的辣椒上的一类普通病害。

辣椒白星病主要为害叶片,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叶片染病,从下部老熟叶片开始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期产生褪绿色小斑,扩大后成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或灰白色,散生黑色粒状小点。田间湿度低时,病斑易破裂穿孔。发生严重时,常造成叶片干枯脱落,仅剩上部叶片。

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生普遍,在北方地区报道的较少。

9 辣椒蔓枯病(Peppers Gummy Stem Blight)

辣椒蔓枯病是由辣椒壳二孢(Ascochyta

capsici)[4]引起的辣椒上的一类普通病害。

病斑叶两面生,病斑圆形、近圆形或在叶缘呈半圆形,有时沿着叶缘发展呈不规则形,病斑中央淡褐色,边缘深褐色,后期病斑上着生很多小黑点(图16),病斑中央破裂穿孔叶片背面颜色较浅,直径0.5~10.0 mm。一般发病较轻,对产量影响较小。

该病害在我国黑龙江、吉林、湖北、西藏等地均有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英兰,刘锡琎.中国真菌志第二十四卷 尾孢菌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44-245.

[2] 张天宇.中国真菌志第十六卷 链格孢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4,40,213,221,226.

[3] 白金铠.中国真菌志第十五卷 球壳孢目 茎点霉属 叶点霉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03-204.

[4] 白金铠.中国真菌志第十七卷 球壳孢目 壳二孢属 壳针孢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7.

(本文配有彩图,详见彩色插页)

猜你喜欢
霉层茎部链格
怀牛膝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为什么向日葵能够不停地向着太阳转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为什么有落叶
中国月季上两株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离鉴定及TeA毒素的测定
萘乙酸和6—苄基腺嘌呤对绿豆茎部生长的影响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西藏砂生槐茎内链格孢属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藏卷叶黄精茎内链格孢属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