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富+吴光明
摘 要:由高技能实训中心建设实训工厂,引入企业资源,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性项目实训,在实训中生产,在生产中实训。这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校政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也是构建现代学徒培养体系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技能人才培养;校政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121-03
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黄 富(1978-),男,东莞理工学校高级讲师,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数控专业教学、模具CAM技术的研究。(广东 东莞/523015)
吴光明(1969-),男,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塑料模具设计与加工、CADCAM数控技术的研究。(广东 东莞/523015)
一、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实施背景
中职数控专业培养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普遍较弱,与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毕业生竞争力不强,无法成为“准职业人”。第一、二批中职国家示范校纷纷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创建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希望学生通过校内企业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1.在数控专业引入企业、或利用本身硬件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接收生产订单,必定占用相当部分校内设备。每间学校的数控专业硬件资源都相对有限,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时间和人数还是有限,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的比例偏低。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常常发生,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企业方的指导师傅也常流于形式,对指导师傅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具体考核的方法,指导学生效果并不如人意。
3.学校引入的企业良莠不齐,进校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随意、没有规划,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对接程度低。
4.一般学校的数控专业教师基本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的,从学校走向学校,自身没有接触过生产一线,缺乏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工作方式的方法和企业不一致,难适应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改革。
数控专业自确定为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积极探索“校企融合、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本校与企业、市高技能实训中心共同研讨并制定 “三平台、三环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高技能实训中心和企业三者的平台,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融入到基础能力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实训环节当中。由高技能实训中心建设实训工厂,引入企业资源,把企业的任务、技术和环境要求搬入高训中心,学校的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性项目实训,在实训中生产,在生产中实训。
二、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的主要目标
生产性实训环节在“三平台、三环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但只有解决了企业追逐利润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产品单一与学校教学多样的矛盾,才能保证生产性实训顺利开展和取得人才培养的实效。通过本校、市高技能实训中心和企业的创新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生产性实训以往遇到的棘手难题。学生在生产实训中培养岗位技能,熟悉企业环境与管理,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成为准职业人。
三、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条件保障
1.平台保障
高技能实训中心是市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是面向东莞地区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机构,与本校同在职教城内。该中心设备总投资逾2亿元,数控加工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按照现代化企业的规划和布局。高训中心现引入生产企业超过十家,产品涵括了航天、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的配件、手机类零件、产品夹具和模具零件等。这些企业的生产任务涵盖了从简单到复杂,生产项目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适合开展生产性实训。
2.制度保障
各类规章制度已健全,包括《实训使用单位准入退出管理办法》《实训运行管理办法》《实训工厂项目合作管理办法》等,规范了学校、高训中心、企业三方的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立三方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高技能实训中心免费提供培训所需的设备和场地,企业提供实训所需的耗材、刀具,实训产品归企业所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负责实训期间的学生管理和安全教育,开展生产性实训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
3.学生经济权益保障
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特点,一般会产生经济效益。利益驱使使双方在许多方面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在工作时间、实习工资、加班工资等问题上产生很多分歧和矛盾。学校、高训中心和企业签署相关协议,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制度保障,企业根据实训项目的具体情况向实训学生发放一定的实训津贴,提高学生的实训积极性,使生产性实训工作能健康地持续发展。
依托公共实训中心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
四、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实施过程
1.学校与高训中心共同确定合作的企业
选取合适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合作,引进企进的产品要处于成长或成熟期,生产必须有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要有市场生命力,这样才能保证合作行较长的时间。产品生产技术含量也要适中,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学生上手慢,在进行生产性实训时效率就低,废品率高,企业将无法承受原材料和生产时间的高成本。技术含量过低、生产工艺过简单,对学生技能提升意义就不大。
2.学校、高训中心与企业三方共同确定生产性实训任务
选择的生产型实训项目要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典型性指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二至三个典型项目的生产,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递进性就是在组织生产性实训项目时,要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完整性指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都包含从接受生产任务到计划、制订方案、决策、安排生产、检查反馈、验收评价等。生产性项目尽可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对应就业岗位关键技能。
3.服务于教学的生产性实训
在生产性实训中,企业的生产过程服务于教学要求。对带项目进入的企业有明确的要求:企业在高训中心开展生产性实训必须以能够完成实训教学为前提。在实训过程中,高训中心、学校始终监督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要求企业的员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训初期必须放慢生产节拍,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同时向学生提供加工所必需的图纸、程序资料用于学生非生产时间的自学,对于学生现场的问题在能力范围内要给予解答。在生产性实训中,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生产者。学生在企业技师的指导下,按企业的要求生产合格产品,他们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生产学徒。
4.双向的教学过程评价模式,共同监控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教学质量,学校、高训中心和企业共同制定了学生与企业指导教师双向评分模式。即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分,同时学生对企业指导教师的辅导态度、答疑能力等进行评分。这样,保障了学生从企业指导教师身上学到技能,又防止了学生实训过程中走过场。
5.“企业教师”大课堂
在生产性实训中,企业中的技师也是教师,教师既是学生的管理者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者。企业技师将操作技能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教师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二者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实训过程中,定期安排技术讲座,授课教师都是来自企业在岗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是有别于传统学校老师的“企业教师”。教师授课内容都是来自企业的真实产品和现场工艺,突出了生产性实训项目中教师与师傅合一。
6.生产性实训成绩评定
在每期生产性实训完成,需进行实训成果答辩,作为本次生产性实训项目的的成绩评定的一部分,答辩的评委分别来自于学校专业教师、高训中心和合作企业。答辩的题目都是学生在实训期间时间里所亲自加工的典型产品,学生将实际加工体会与心得、技术分析、问题总结通过答辩汇报的形式表现出来。实训成绩将由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所加工产品的质量评定及答辩得分组成,成绩将纳入学生学分。一切都来源于真实,这样的实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7.课程改革
迎合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制造业全球化竞争日趋加剧,数控加工技术必定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效率,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优的产品。专业老师的知识与技能必须与时俱进,这才能给学生带来最新的加工技术与技能。生产性实训的开展,给专业教师学习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创造了契机。专业教师在生产性实训项目中提炼典型案例,把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带回课堂,及时更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前一阶段已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就数控车实训项目提炼了多个典型案例,根据此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重修订考核标准,开发成项目教学标准教程。
五、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的主要成果
1.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
在高训中心平台上进行生产性实训,有效地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诸多矛盾,生产性实训得以健康有序地开展。通过一系列典型项目的生产实训,真正培养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经过生产性实训的竞赛训练队的学生在2014年省中职技能竞赛中,表现比往年的学生胜出一筹,不论是加工技术的基本功,还是临场的加工工艺规划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获得3项二等奖和2项三等奖。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最有发言权,参加生产性实训的毕业生很快就能胜任企业的技能岗位,有近十位学生被进驻高训中心的企业高薪挽留,作为核心骨干培养对象。
2.师资的培养
专业教师在带队实训的过程中,得到了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同时,企业的实训培训师也从学校老师身上学到一定的教学方法,二者相互学习、相互协调渗透,充分挖掘各种的能力资源。真正共同搭建了教师和企业培训师交流的平台,促进二者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培养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3.课程与教材开发
所进行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具有典型性、递进性等特点,是生产第一线实际案例,体现了数控加工技术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专业教师已经把部分案例编入到校本教材,更新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符合现代数控加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
六、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思考
本校、市高技能实训中心和企业三者合作进行技能人才培养,是校政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也是构建现代学徒培养体系的有益探索。由高训中心提供公益性平台,架通了技能人才培养的桥梁,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健康有序长久的生产性实训。在生产中真正做到双导师制、师傅带徒弟,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育人。
参考文献:
[1]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责任编辑 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