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生死劫,无时不在发生,就像这个星球上的生物每个瞬间都有消失有诞生。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形成、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但是却不能够始终清醒认识到企业其实也一定会有与生命相似的经历——形成、成长、衰老、死亡。每一个人或者希望自己工作的企业是万寿无疆的,或者正在试图做一家长生不老的企业。所以,每当一家企业濒临死亡,每个人——企业的经营者、员工、旁观者、市场管理者——都会惊恐万状,似乎天要塌下来。
同时,每个人都在设想,是不是曾经有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如果不是这样选择,如果是那样行动,那么结果可能充满阳光和鲜花。这是非常个人化的感性情绪,而人们常常把它当作企业复盘的真理。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生死是不可复制的。企业面临的与其说是多选题,不如说是等额选举,企业一旦上路实际上别无选择;如果企业有别的选项,那么彼企业一定非彼企业,而是此企业,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
企业是经济社会中更深层面事物的壳,这个更深层面的事物就是“资本”。研究者在研究企业时必须知道,做当下某家企业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在研究投入那家企业的那部分资本。这是企业的哲学,是现实中被忽视的部分。人们更注重如何把一家企业做好,而很少问,当环境、团队、市场变了,企业还可能做好吗?投资还需要坚持吗?
调查表明,日本企业真正从一而终专攻一业的也不多,做酱油的龟甲万、做面筋的半兵卫麩是少之又少的典型。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花田世光认为,99.9%的日本企业都是不断转型而成为日日新的企业,即便是龟甲万和半兵卫麩这样坚守的企业,也绝不是一招鲜吃天下的。80岁的玉置半兵卫,半兵卫麩第11代传人,曾经说:“中国叫‘百年老店,日本叫‘老铺,其实并不存在。我们刚有一款面筋出来,立刻就有成千上万家企业模仿。如停留在原地,早就被人超过了。在我眼里,压根就没有‘老铺,只有新业。要生存,就须每天都改变,就须分分钟是新的。”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各的妙处”,讲的是要达到目标并没有唯一可行的或者唯一正确的方法,一切在于权宜和变通,唯一的目的就是达成目标。企业本身不能成为“戏法”的核心,这个“戏法”的核心是资本及其增值,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推动力就是资本自我成长的冲动。当企业面临困境,那么资本在做的不仅是思考如何拯救企业,同时还在评估如何换新的更有活力的外壳。怎么变戏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资本增值的“戏法”成为现实。
从行业角度,人们总是把一家企业在一个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它在这个行业内的执着和坚守看得很重。但是,从资本角度,这种“看重”基本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残余,是经济运行研究领域的“盲肠”——经常会发炎,却没有实际作用。保持资本本身的活力才是整个事情的核心。所以,企业的生死也是平常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