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安华
跨境电商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文|刘安华
我国高校现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普遍的课程模式就是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设置自成体系,由于专业实践课的单独划分使得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专业基础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使得专业实践课不再依附于专业基础课,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但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教学与工作能力要求不相协调。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所培养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人才应该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贸易谈判能力、磋商能力,独立撰写函电的能力,处理报关、单证等的能力,制作英文进出口单证,熟练掌握跨境电子商务技巧的能力等。但是如今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与英语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深,在教学中对主要知识的讲解不到位,使得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对学生走上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后能力的要求不相协调。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教学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由于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的设置自成体系、互相独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的练习不紧密,两个课程相分离,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的纽带,学生的在专业基础课上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在专业实践课中得以应用。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安排不科学。通过对一些高校的课程安排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某些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教学中的课程教授安排顺序不合理。“国际经济理论”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在某些高校中,却将这门课排在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后面,教学节奏安排不合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学科本位课程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为了使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得到改变,以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为基础,将课程设置进行创新性整合,将有就业导向性的专业课突出,完善配置课程,将理论知识与相关贸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于电子商务企业。
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强化,满足将来工作岗位上对自身能力的需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能力同步发展,能够熟练利用电子商务贸易软件。
完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灵活性得以提高。只有将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完善教学相关配置,重视课程灵活性,使得课程体系模块化与弹性化相结合,使得在校学生更加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对于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于多变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环境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跨境电商下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举措
明确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始终以高质量的教学为宗旨,培养现代化专业高素质国际经贸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保证国际贸易实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得国际贸易实务人才为跨境电子商务做出应有的贡献。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为学校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招生规模,为毕业生迈向社会寻找工作机会增添助力。明确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制定合理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建设规划与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高校教师与学生充分了解教学要求,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高校的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定位是影响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要求,又要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特征。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使得教学课程达到工作能力要求。从事跨境电子商务需要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的国际经贸知识,而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这一需要,立足于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发展,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对国际贸易规则和管理要熟练掌握,还要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政
策法规,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工作中可以熟练利用英语进行业务、管理、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高的工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行人才输出,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教学之间的联系。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以及选修课程模块等课程模块组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上述课程平台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注重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现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使得所有专业课程都能够达到合格的课程标准,并对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层次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得教学节奏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形成一批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的工作经历兼备的师资队伍,使得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学历更加合理,使得 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对有教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为教师开展教研与科研工作提供动力,也为其创造必要条件。重视专业英语教学,着重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的方式,开设展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建立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大对图书资料的建设,建立与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有关的专业实验室,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
总结: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劲头依然强势,高校人才的培养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需求应当相协调,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互利共赢。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基地运行政产学功能定位
文|龙君君
(作者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著名的政产学三螺旋理论充分体现了在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中,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院校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合作,成分分摊,实现区域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均衡发展的核心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政产学研等不同价值体系的职能部门和特性领域在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中的功能定位,来进一步明确科学的渠道来实现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基地运行在地方政府主导的职教集团政校企研发展规划、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带来的综合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期纽约州立大学的亨利·埃茨科威兹基于50年代出现在生物学领域的三螺旋理论概念上提出了著名的政、产、学三螺旋理论,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能够充分体现政产学三螺旋理论中互相影响、共同提升的合作效能。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院校资源共享,成分分摊,各收所益,实现区域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均衡发展的核心价值。
通过拓展多方项目合作可提升地方政府所属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合作圈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创新型、对接市场的先进技术及工艺引入职业院校,院校基地教育资源可强化社会服务的功能,提升教育资源多方利用率,解决地方职业教育机构缺乏行业深度参与性难以与时俱进的问题,解决地方企业缺乏诸如人才、设备等软硬件储备及流通的问题,解决产业资源局部紧缺与院校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同时,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要保证政府、产业、院校三方在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合作项目顺利进行,螺旋式互助提升,必须重视三个要素:
理清三方在合作平台中各自发挥的功能定位;寻找三方合作的利益点,以便各方能在不同项目中各就其位,各擅其长,实现资源的科学整合,保证资源输入输出的合理性,降低资源配置及更新成本,提高现用资源利用率,满足效率高与质量优的合作效果;建立开放合作机制,成本分摊机制,项目资源配置方案,有助拓宽合作领域,以共享资源,共赢发展原则推动深层次合作,实现项目成果在开放过程中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办企业,合作做项目的动力。
政府与高校由从属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政府应引导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理解四方合作所带来的价值与意义,政府应支持与协助高校推动扩大合作领域,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对引进的技术转换为生产力,投入市场运行;政府是合作政策推行者,通过制定法规,确定职教集团协助院校开放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在集团内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加强地方产学研合作法制建设;政府是合作资金的公信者,政府公信力作用会增强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资金引进的信心,职教集团可发挥其官方公信功能,以保证合作项目运行进程的各层链条的稳定性及保障。
高职院校是开放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主体。合作共育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合作之根本,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促使区域各体系互助互利平衡发展,整体发展,是合作的大目标。
学院要主动与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纽带,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方式,诸如科研、社会培训服务、企业职业资格认证服务、文化推广等、人才交流合作、产品开发合作、市场推广合作等。院校在技术服务、技术支持、设备支持,基础人力支持等方面为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提供开放的科研环境与科研资源,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地方职教集团体制机制大背景下,逐步实现政产学三方合作共赢的螺旋上升效应。
企业是基地良性运行的重要元素和与时俱进的感应器。企业凭借与市场的近距离接触优势,企业能够提出与经济发展前景、市场需求吻合的合作立项建议,更易洞察市场,吸取资源,实施技术创新,是创新型合作立项的风向标。企业通过基地合作项目,充分利用院校开放性实训基地的环境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空间资源,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团队的工作提供教育资源库,为企业自主创新构筑更好的试验环境,同时,共育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提升地方高职教育办学质效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政校企研合作,实现招贤才、纳科研的基地良性循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地方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创新型发展。同时企业内部科研机构是开放性实训基地合作项目技术更新的助推器与资源库,科研院通过基地项目中与院校、企业的合作,可降低科研设备成本,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企业渠道,形成高科技产业链条,迎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综述研究与建设实践,我国高职院校基于校企融合的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正步入被重视加深的阶段,要发挥其在职业教育领域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面作用,走向成熟稳健的发展道路,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基地建设过程中内外部需通过不断协调、制定与实施验证逐步解决问题,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同时,促进区域社会在政府职能、教育文化、市场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学院、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化进步。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跨境电子商务越来越繁荣,发展势头强劲,交易额不断上升,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专业、高素质外贸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利用科学合理、专业高效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对广大学子进行能力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知识与专业能力、熟练处理报关、单证等能力,熟练掌握相关贸易软件平台的优秀外贸人才。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介绍,对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在跨境电子商务下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目标,最后提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用人需求。
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602号项目《高职院校基于校企融合的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