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艳霞
一、 动作描写,站立起来的标签
老舍先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其实,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老舍先生却如此推崇动作描写呢?这是因为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经典的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就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文章主题。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
1.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个手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2.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3.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伸着两根手指头摇头”是严监生的招牌动作,也是文本描写的着力之处。作家就是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这一细节白描,集中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爱财胜过性命的守财奴形象,演绎出一个文学经典,实在令人叹服。行为是心理的外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家构思之精妙,我紧扣这个典型动作,开展了以下教学:首先是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揣摩动作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接着,我让学生角色表演文中“三猜三反应”的句子,一边演一边采访“严监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严监生,你心里究竟在想什么?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理解了严监生动作背后的意思:第一次,大侄子猜错,他感到非常的失望和不满;第二次,二侄子又猜错,他再也无法容忍了,一团怒火从心底油然升起;第三次,奶妈的话再次给他沉重的打击,他万万没想到,身边的亲人竟然没有一个懂得自己的心思,他彻底绝望了。由“失望”到“愤怒”再到“绝望”,文章把严监生的心理状态透过这两个动作推向了极点,为最后的结局蓄足了势。为认识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做好了铺垫。然后我通过“既然是两茎灯草,不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直接写赵氏的猜测,不是更好吗?与原文进行比较,去体验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补充《儒林外史》中关于严监生的一些资料,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通过将严监生置于临死前这个特定的情境下,是为了衬托出他的吝啬,这也是作者的精妙之处。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适时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 外貌描写, 精神开启的钥匙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长相、身材、服饰、表情等外在特征的描写。“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果戈里),成功的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够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外部特征,还能以形传神,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际遇,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等内涵,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但写外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能传神的窗户,从“眼睛”这个窗户中,往往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活动。因此,在描写人物外貌时,画好了眼睛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名作家也很善于“画眼睛”。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对居里夫人“眼睛”的描写: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透过这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居里夫人严肃庄重、睿智从容的美丽形象。
三、 语言描写, 性格尽显的索引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说话。身份、地位不同、教养不同、语言的表达也各有不同。可以说,语言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索引,因此,认真揣摩文本中名家笔下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描写非常重要。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曹雪芹写王熙凤出场时的开场白,也是《红楼梦》中极为精彩的一笔。寥寥数语,就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王熙凤简简单单的一句“我来迟了”,似给人爽朗、热情的感觉,然而在贾府这个封建的大家族里,规矩礼仪是极严的。贾母是这个家族里至高无上的人物,谁在她面前都要敛声屏气、毕恭毕敬,更何况孙子的媳妇王熙凤呢?但王熙凤就有这样的特权。外表满面春风,内心冷酷如冰的王熙凤即使早早知道林黛玉要来贾府,也未必到门口迎接,但为了讨好权力至上的贾母,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违心说了这段“美丽的谎言”。千言万语化成这催人泪下的一句,就是这样一句话,就把王熙凤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张狂放肆,表现了出来。这也是古书人物出场的一种常见写法。我告知学生,今后你到亲戚家作客或人家到你家玩,都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先写声音,再写外貌。这样写文章显得活泼,不呆板了。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