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宁
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医疗环境的改善,医疗和护理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数量,更应注重提高其生存质量。焦虑和抑郁是两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可以是单纯的精神疾病,也可以是躯体疾病的组成部分,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国内干预研究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以及综合心理干预等方面,效果也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音乐疗法被作为一种便利有效的干预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护理中,国内虽然在各个疾病领域也得到了应用,但针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研究鲜见报道。
关键词:高血压;焦虑;抑郁
一、高血压疾病的流行状况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于2007年认定高血压是心脑血管意外的最主要发病因素[1]。高血压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2],全球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介于24~60%之间,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0.5~9.5%,且发病率及患病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美国25%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其中18岁以上的成年高血压患者达6500万。在美国,高血压与67%的心肌梗死病例、77%的中风病例和26%的慢性肾衰竭病例有关[3]。而另外一个研究组在中国西部调查得出,高血压的患者长期治疗中平均药物花销为467.2美元/年,直接非医疗成本为20.1美元/年,其他成本23.5美元/年,临终花费为8265.1美元/年,隐形花费为417.4美元/年,其他并发症治疗费用9393.3美元/年[4]。由此可见,高血压不仅仅是给患者本人生活状态带来巨大影响,对家庭及社会更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消耗和浪费。据世界高血压联盟估计,至2025年,仅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将达全球人群的1/3之多[5] 。
在全球61个地区(约100万人,40~89岁)的前瞻性Meta分析中,平均随访12年,诊室SBP或DBP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血压从115/75 mm
Hg到185/115 mm Hg,SBP每升高20 mmHg或DBP每升高10 mm Hg,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倍增[6]。人群监测数据还显示,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50/10万,冠心病事件的年发病率为50/10万,脑卒中发病率是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5倍[7]。在临床治疗试验中,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病比值,在我国高血压人群约5~8︰1,而在西方高血压人群约1︰1。近年来,尽管冠心病事件有上升趋势,但脑卒中发病率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差异仍然非常明显。这提示脑卒中仍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心血管风险,对于制订更有效的减少我国人群心血管风险的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
在认识到高血压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基础上,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流行病调查及宣教。中国1991年的第三次全国性血压水平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11.26%,其中男性12.15%,女性10.32%。与1980年第二次调查结果相比,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约25%[8]。基本上可以推断,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但增长速度较为迅速。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9],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了31%。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急剧增长,但人群知晓率(30.2%)、治疗率(24.7%)、控制率(6.1%)均较低[10],远远低于美国高血压的控制率(31%)[11]。可见,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国外研究显示高血压已成为导致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据WHO调查显示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高血压疾病。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与发展,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构成比和绝对数不断增长,全球大于60岁的老年人达6亿,而我国老年人人口1亿,为全球老年人口的1/6之多。中国第三次全国新血压水平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尤其在35岁之后。在44岁以前,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然而在60岁时,女性则有更高的患病率。陈彤玉[12]在调查社区老年人高血压中,发现70~74岁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74.0%。由于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且对卫生资源知识来源相对匮乏,与普通人群高血压患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相比之下更低。因此,高血压作为老年人的高发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二、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除了躯体疾病,高血压疾病还给患者精神带来不良影响,其中焦虑抑郁是最常见的负性情绪。由于高血压目前作为一种终身性、非治愈性疾病,高血压患者都经历了血压不降及血压波动的过程,治疗高血压需要通过终身用药和改变生活饮食习惯来稳定血压,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同时,高血压患者需长期就医监测血压水平,病程迁延,并时常担心并发症的出现,由此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生活质量下降,无疑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不仅恶化躯体疾病,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高血压疾病的预后受到影响。
目前,关于焦虑、抑郁情绪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有国外研究资料显示,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有较高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且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亦会增加。由于高血压基本上是一终身性疾病,且需要终身药物治疗,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加重,再加上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等因素,部分患者久而久之便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使原有焦虑抑郁加重,影响了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国外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常见于高血压等器质性心脏病,资料显示其患病率介于15~50%之间[13]。Wassert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容易引发负性情绪,并且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国内杨丽等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AS)对166例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进行测评,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焦虑的患病率为53.0%,抑郁的患病率为42.2%。袁瑾[14]等应用心理测试量表(HAMA和HAMD)调查了5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结果显示,54例患者中焦虑患病率为38.8%、抑郁的患病率为31.4%。胡大一等[15]对北京十家二、三级医院心血管门诊病人进行调查,在3260例病人中,最常见的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焦虑发病率分别为45.8%、47.2%,抑郁发病率分别为9.2%、4.9%。宋志丽等使用SAS、SDS对96例原发性高血压疗养员及60例健康疗养员进行测量,结果显示高血压组焦虑发生率为17.71%,对照组焦虑发生率为3.33%(P<0.05),高血压组抑郁发生率为27.08%,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13.33%(P<0.01)。王莉丽等[16]运用SAS、SDS对丽水市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焦虑的患病率为11.6%,抑郁的患病率为15.8%,焦虑抑郁总患病率为20.8%。
以上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据调查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是焦虑、抑郁的高发群体。邹扬丹等[17]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焦虑、抑郁进行了调查,中年组(年龄40~59岁)抑郁患病率29.7%,老年组(≥60岁)抑郁患病率36.8%。张钰聪[18]等分析了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抑郁的特点,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抑郁发生率为38.36%,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11.12%。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状况严重危害了老年人身心健康。控制和预防老年高血压引起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已成为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血压疾病焦虑抑郁情绪的应对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医疗和护理的目的更应注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引起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为了应对高血压疾病带来的负性反应,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国内干预研究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以及综合心理干预等方面,效果也得到认可。
国外研究表明,听音乐可使个体躯体放松,缓解焦躁情绪,心情得到舒缓和平静。音乐疗法被作为一种便利有效的干预手段已广泛用于精神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之后一系列的其他临床科室也得到了认证。Evans[19]通过文献系统回顾,验证了在临床日常护理中,使用音乐疗法可减少焦虑紧张状态,且无副作用,并推荐音乐疗法与日常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Moon Fai
Chan,Esther Mok等[20]人运用音乐疗法对社区老年人抑郁情绪进行为期1个月的干预,以GDS为测量工具,将47位老年人随机分为音乐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结果显示,音乐组抑郁评分、血压、心率显著下降(P<0.001)。Cardigan等[21]对卧床休息的心脏病人进行音乐干预,发现音乐对降低血压、呼吸频率以及缓和心理压力都有很好的疗效。国内运用音乐疗法进行干预研究较少,研究场所主要大都集中在医院等公共场所,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的研究鲜见报道。
四、小结
音乐疗法被作为一种便利有效的干预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护理中。音乐治疗是心理干预的方法之一,是医学、音乐美学、心理学及物理学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产物,它科学系统地运用音乐特性,通过音乐特质对人产生影响,协助个人在疾病或残障治疗过程中实现心理、生理及情绪整合[22],达到促进身心康复的目的。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加强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和护理,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大量研究表明[23,24],音乐疗法对人体可产生生理及心理双重效应,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科室中,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睡眠、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音乐疗法已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并得到患者人群的认可,国内虽然在各个疾病领域也得到了应用,但针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研究鲜见报道。
参考文献:
[1] Chockalingam, A. Impact of world hypertension day.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J]. 2007. 23(7): 517-519.
[2] 何秉贤. 高血压防治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7,15(4): 268-268.
[3] Daugherty, S.L., et al., 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Clinical Perspective[J]. Circulation, 2012. 125(13): 1635-1642.
[4] Le, C., et al. The economic burden of hypertension in rural south‐west China[J]. Tropical Medicine & International Health, 2012. 17(12): 1544-1551.
[5] Chockalingam, A. World Hypertension Day and global awareness[J].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8. 24(6): 441-444.
[6] Collaboration, P.S. Body-mass index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900 000 adults: 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J]. The Lancet, 2009. 373(9669): 1083-1096.
[7] Wu, Z., et al. Sino-MONICA project A collaborative study on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part I: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monitoring[J]. Circulation, 2001. 103(3): 462-468.
[8] Edwards, R., et al.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care in an urban and rural area of Tanzania[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0. 18(2): 145-152.
[9] 袁洪,杨侃. 老年高血压[M]. 2002: 人民卫生出版社.
[10] 周智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M].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06.
[11] 赵秀丽,陈捷,崔艳丽. 中国 14 省市高血压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2006. 86(16): 1148-1152.
[12]陈彤宇.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现况调查[J]. 社区医学杂志,2007. 4(12S): 14-15.
[13] Levenstein, S., M.W. Smith, and G.A. Kaplan.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hypertension in men and women[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1. 161(10): 1341.
[14] 袁瑾. 老年高血压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识别和治疗[J]. 中国实用医药,2007. 2(12): 19-20.
[15] 胡大一. 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 模式的探索[J]. 中国临床医生,2006. 34(5): 2-3.
[16]王莉丽.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调查及社区护理[J].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 3(16): 1530-1531.
[17] 邹扬丹.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现状及心理干预分析[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0. 17(11).
[18] 张钰聪. 北京城乡老年人高血压与抑郁的关系[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2006. 8(8): 520-523.
[19] Evans, D.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as an intervention for hospita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2. 37(1): 8-18.
[20] Chan, M.F., et al. Effects of music on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2.
[21] Cadigan, M.E., et al. The effects of music on cardiac patients on bed rest[J].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07. 16(1): 5-13.
[22] 满力,高明全. 音乐疗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03. 38(3): 205-206.
[23]李铁菊. 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 20(5): 355-356.
[24] 齐彦春. 音乐疗法的相关问题及其临床应用[J]. 护理研究,2004.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