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宏,刘少宾,梁 成,张 熠,张 建,唐 路
(沭阳县中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宿迁 223600)
单味大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丁永宏,刘少宾,梁 成,张 熠,张 建,唐 路
(沭阳县中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宿迁 223600)
目的:观察大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颗粒口服或鼻饲;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血肿体积变化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30天、9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第90天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4天血肿体积明显缩小;治疗后第14天、30天、9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显著;第90天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味大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血压脑出血;大黄;中医药疗法;血肿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卒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极高[1,2],是成年人死亡、致残的重要原因,其治疗主要为脱水降颅压,脑细胞保护,清除血肿手术,防止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我院在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味大黄治疗,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析大黄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诊断标准。治疗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4.4±8.7)岁;血肿体积5~40mL,平均血肿体积(21.1±7.8)mL。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6.87±11.10)岁;血肿体积4~40mL,平均血肿体积(20.2±7.6)mL。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38~75岁,性别男女不限。②脑出血早期,发病时间<72h。③血肿量4~40mL。④Glasgow评分>9分。⑤生命体征平稳。⑥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和(或)幕上脑叶。
1.3 排除标准
①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肿瘤卒中。②合并有心、肝、肾功能衰竭。③多灶性出血。④幕下出血。⑤意识急进性加重,病情进展迅速者。⑥出血性梗死。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美国心脏学会/美国中风协会(AHA/ASA)制定的2010年版《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中内科治疗原则,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脑细胞保护,防止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颗粒10g口服或鼻饲,2次/天,连服10天。
1.5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后第14天血肿体积;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第30天和第90天(随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评定第90天日常生活能力(ADL)。
1.6 统计学处理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肿体积变化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血肿明显吸收12例、体积缩小21例、不变或扩大7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30天及9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肿体积变化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90天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90天后,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偏向Ⅰ级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1.52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90天ADL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高血压脑出血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因情志过极,肝阳暴亢,五志化火,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滞留于脑,蒙闭清窍所致。其发生演变与“风”“火”“痰”“瘀”“气”“虚”有关,蓄血于脑是关键,“离经之血为瘀”,瘀血是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的直接病理因素,溯本求源,瘀血的产生又缘于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血随气逆之病理环节,即肝阳上亢,气机上逆为因、本,瘀血之产生为果、标。两者互为矛盾,但前者为主要矛盾,故折亢盛之肝阳,迫降并逆之气血,引热、引血下行为首要之举。现代研究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危害及预后与血肿本身的占位效应、血肿周围继发性脑水肿、脑缺血、血肿周围组织补体激活、神经元凋亡等因素有关[4]。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其对机体的危害,从而改善预后,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黄自古以来用作“破瘀活血、攻下泻热”的主药,有推陈致新之力、夺关斩将之功,其性味苦寒,有攻下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逐瘀通经的作用。其既能活血化瘀、推陈出新,也可活血止血,以防止再出血,性擅下行、逐瘀通腑有助于降颅压,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止血、促进溢血吸收之功,也有消肿、抗炎、改善神经营养的作用。而且大黄对脑卒中的炎性因子抑制作用及脑保护效应有良好的前景。
现代研究表明,大黄的主要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和鞣酸等,具有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增加脑血流量、抗炎、清除氧自由基、止血、降低血清补体C3、C4及hs-CRP含量,改善神经功能。另外,大黄苷元还可通过抑制脑神经细胞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脑神经。
基于上述机理及药理研究,本研究应用大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肿体积缩小、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应用大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宋晓密,何来鹏.醒脑静注射液配合颅脑降温仪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4):325-327.
[2] 周明其.高血压脑出血69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2006,1(6):345-346.
[3] 中华神经科学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程度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 张斌霞,梁炜.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02,30(6):416.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5-27
丁永宏(1976-),男,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外科。
R259.441
A
1673-2197(2015)19-0136-02
10.11954/ytctyy.20151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