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会参与困境及政府责任研究*

2015-04-24 23:06张术松
江淮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老年人活动

马 倩 张术松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据统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超过2亿,[1]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老龄人口的知识结构、生活背景、文化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年人的需求增多了,老年抚养系数不断上升加大了抚养负担、照料护理需求增加、劳动力资源老化等,有关养老问题层出不穷。在这一情况下,社会期望老年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建设活动中来。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参与活动,对老年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然而现阶段,老年人对社会参与的意愿还不充足,与此同时,在老年人社会参与过程中的各种困境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参与水平。

一、老年社会参与困境及需求

(一)老年人在社会接触中的信任危机

老年人社会参与中的信任危机源于老年人社会形象的逐渐恶化。老年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定的群体形象。老年人良好的社会形象是老年人有效参与社会的前提之一。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总是贬低老年人,赞美年轻人以及强壮的、美貌的人,衰弱、顽固、保守、阻挠新事物等成了老年人的标签。”[2]来自于《都市报中的老年人形象》一文对《楚天都市报》的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得出:关于老年人报道的负面新闻和消极形象占主导地位,老年人以正面积极形象出现的仅占30.6%,而有关负面消极形象的报道竟然高达64%。[3]这正是因为媒体总倾向于把老年人的缺陷特征展现出来,导致老年人群的社会角色被边缘化。

1.影响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

米德认为,人们通过角色借用过程,站在互动对象的角度思考自身。[4]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某类范围,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的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由此可见,老年人自我的消极态度以及社会对老年人的消极印象其实是相互影响的。

2.直接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

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不言而喻,虽然敬老的思想时时宣传,但实际生活中对老年人的各项限制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招聘中对于年龄的歧视和限制几乎无人问津,这是对老年人能力的否认,正是社会撤退理论[5]观点的反映。

媒体的负面报道又加深了这一偏见,导致老年人消极刻板印象的形成,因为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即是“赋予社会真实以意义,从而使其合法化和合理化。”[6]这种印象不以直接经验或事实材料为根据,而是根据偏见或传闻形成的。但是,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便不易消除,刻板印象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又将进一步加深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产生对老年人的不信任,从而对他们的行为活动制定更多限制,这将对老年人社会参与造成极大困扰和威胁。

(二)老年社会参与过程中的代际矛盾

良好的社会关系是老年正常参与社会的前提,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社会事件,却表现出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广场舞的争议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2014年6月13日,绍兴市出台了浙江省首个广场舞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市区广场舞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并于7月15日起试行。虽然有部分人认为广场舞反映了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也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网络和媒体上的批评言论却不胜枚举,甚至直接将“广场舞”与扰民联系起来。其次,除了“广场舞”,是否该给老年人让座的这一问题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事实上,广场舞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的体现,乘坐公交出行也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正常途径。“广场舞”与“让座”等社会事件只是表面现象,老年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的碰撞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不同年龄人的观念不同所导致的。亚文化群论认为老年人在社会交往中,超出与其他群体的交往,形成老年亚文化群,是老年人再次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7],参与同龄群体活动有利于人们顺利向老年阶段过渡。而年轻人处在更加开放的年代,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相对薄弱,判断标准与上一辈截然不同。代际群体间心理世界的内在结构差异与不同的亚文化生活方式,导致了代沟的产生。

在前喻文化时期,老一代将基本生存技能、生活方式、是非观念等传递给年轻一代,并严格控制年轻人的社会化,使其完全沿袭长辈的生活道路。正如米德所说“只能是长辈的肉体和精神的延续,只能是他们赖以生息的土地和传统的产儿”[8]。在这种文化中,老年人有着无比的威望,尊敬老人因此成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在后喻文化中,年轻一代摆脱了对前辈的依赖,文化反哺现象逐渐出现,老一代坚持的权威与青年人的反叛发生碰撞,产生了代沟。[9]

代际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代际矛盾的负面影响却是可以避免的。一方面,激发代际矛盾的导火索在于活动场所资源的有限性,老年人之所以在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活动,正是因为老年人缺少自己的专业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从代际矛盾的产生本身来看,需要青年人与老年人进行平等的交流,这一矛盾也会有所缓和。

(三)经济发展类活动参与度低

1.老年人参加经济发展类活动的意义

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情况下,高社会抚养比,社会养老压力巨大,社会期盼老年人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经济发展活动中来。老年人口的社会参类型与包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家务劳动、社会文化活动、人际交往、旅游活动和在家庭范围内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杨宗传认为可以将社会参与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家庭范围内参与的文娱活动,这是对于身体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人所进行的有限的活动;第二层次包括家务劳动、社会文化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旅游活动,这部分活动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可以参与;最高层次的老年社会参与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再就业和义务的公益活动,只有身体比较健康或有一定专长的老年人可以参加。[10]能够给社会带来最大效益的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动,这一类活动可以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效用。

2.老年人社会经济活动参与意愿低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进和老年人的素质提升,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大多乐于参与第二、三层次的活动,从中获得乐趣。特别是第二层次的活动发展势头良好,这类活动的参与者与活动种类也越来越多,比如老年旅游活动的兴起。老年人参加经济发展类活动有很大的意义,社会更加希望老年人可以加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来,有关于延迟退休方案的探讨正是表现了这种期待,然而支持者甚寡。

3.老年人经济发展活动遇阻原因

首先,经济发展活动对老年人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或一技之长。我国老年人口的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虽然与过去比已经大大提高了,但离经济活动的需要还有一定距离。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率为43%左右。而根据《中国人口》2011年的统计分析,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受教育程度依然偏低,73.4%的老年人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有3.04%。

其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看,人的需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类,虽然这种次序不是固定的,但一般来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显现出来。老年人参与经济发展活动主要是一种满足自身成就、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第四层次,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对生理和安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我国的养老金水平总体较低,老年人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而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老年人的家庭归属感更是淡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对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大弱化了。

(四)老年人对社会参与的需求

老年人更加热衷于参与社会,这是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正经历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一系列变化。

(1)社会环境。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开放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面对的社会环境已不同往日,生活条件、交流渠道以及出行方式的改善,使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新事物,也更加方便进行社会参与。

(2)家庭环境。受上世纪70年末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老年人口家庭日益呈现出“421”家庭模式,并且在未来的30年间,这类家庭的数量将会急剧上升。另外,由于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很多年轻人去异地工作,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尤其在精神慰藉方面,家庭的给予十分有限。

从主观方面来看,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状况、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1)健康状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老人的健康有了保障,生活状态寿命相对延长。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6岁。

(2)文化水平。据《中国人口》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城镇老人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依次为43.27%、24.46%、10.58%、6.38%。老年人也乐于获取新知识,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和学习增长自己的各项技能。文化水平的变化对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容选择、方向选择以及类型选择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3)思想观念。新老年的生活年代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传统与流行在他们身上得到了融合。一方面,对于中国民俗文化,他们依然重视并遵守,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态又相对年轻,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依然充满活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认为自己还未老去。

二、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利路径选择

1.改变老年人日益恶化的社会形象。一方面,要加强对媒体道德的监管,重塑老年人正面的社会形象,为其社会交往的有序进行创造前提条件。通过社会形象改变老年人自己的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抵御消极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的侵蚀,培养乐于参与的老年文化。

2.减缓代际矛盾的发生。一方面,要拓宽老年群体与非老年群体的沟通渠道,希尔斯认为,尽管代与代之间存在区别,但没有一代人能创造出完全独立的信仰和行为规范。[11]因此,代与代之间是存在共同点与连续性的,加强沟通可以消除代际间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的误解。另一方面,应意识到空间资源的缺乏是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更加重视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改善他们的活动环境,社会投资兴建老年人专门的活动场所,完善基础建设,减少矛盾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3.增加老年人口收入渠道,加大政府对老年参与事业的投入力度。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GDP发展的三驾马车。老年人口大多依靠基本的养老金维持生计,是社会中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较低。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更有利于刺激消费,更何况老年人已没有供养家庭的压力,更注重享受。因此,增加老年人群的收入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政府也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加大对老年社会参与事业的投资,带动经济水平整体提升。

4.实行政策优惠,推动私人资本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过程和成果进行投资。并非只有老年人直接加入生产活动才能带来社会(下转第161页)效益,事实上,老年人对文化生活的参与也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举办老年人演出活动,寻求广告商赞助。另外,很多老年人拥有一技之长,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推进老年人特色产业,开发民俗工艺产品。

5.“老有所养”才能“老有所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从而为老年人加入经济建设活动创造条件,即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保健因素需满足。老年人加入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即是健康,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过渡,首先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另外,加强老年人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应对高层次的社会参与需求。对于激励因素方面,则是需要工作方式针对老年人特点,增加津贴、工资,并适合老年人的作息习惯,使他们从内部产生参与经济建设的动力,而非迫于外界压力。

6.维护老年人参与政策活动的权利。老年人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参与到决策中,老年群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受到关注。

猜你喜欢
老年人活动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