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探析

2015-04-23 07:18赵瑜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邢台译者文化遗产

赵瑜

【摘要】无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日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话题,邢台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不同层次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外宣翻译现状并不理想。本文探讨与非物质文化相关的翻译的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翻译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

邢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隆尧秧歌戏、广宗道教音乐、隆尧招子鼓、巨鹿四股弦、威县乱弹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9项(如柏乡汉牡丹传说、内丘神码、广宗黄巾鼓、扇鼓、四股弦、冀南梨花大鼓、邢窑烧制技艺、内丘扁鹊祭祀、清河曦阳掌太平拳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9项(如清河县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内丘扇鼓腔、邢台市“七夕”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种类齐全,每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占比例比较均衡,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对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宣翻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形态多种多样,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大丰富。然而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皆具有以下共通的特点:

1.活态性。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缔造者,因此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取决于人。言语、意识、实践等因素在同“人”有效结合后产生了各非物质文化。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构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存于人的大脑,经由人的语言和行为表达出来。换言之,人本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缺少不了人的参与。“人”的思想观点等意识变化以及言行举止的变化随时都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的文化体系。这也就为译者作为主体能动地对非物质文化加以灵活传播创造了条件。

2.生态性。正如同中国的海派川菜、京派川菜、粤派川菜一样,文化呈现出了生态的多样性特征。相同的物种会有不同的类型。同一文化原型往往会在不同的民族中流传着不同的文本,反映不同的民族风情。比如梁祝传说就拥有汉、壮、苗、土等多个版本,这表明,非物质文化的创作只要符合不同地域和民族认知上的审美需求,就能够与原作一起相得益彰,发扬光大。这种民族文化的交融,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播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译者在对读者的认知审美上有更高的把握。

3.变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以及其所蕴含的价值都会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突变。世界各个民族在或大或小范围内的迁移都会带来文化的变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会因为不同的传承者与不同受众交流后其意义得到新的阐释。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往往会产生偏差。不同受众会在原型基础上加以改动以适应自己的需求。这些改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的源泉。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偏差以及读者的偏差都不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太大的影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理论侧重点

文化认知是当前一个鲜有人涉及的领域。但是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层面多元化及认知语言学的崛起。文化认知必将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阵地。文化认知的富集对于翻译的一个显著作用就体现在译者身上。好的译者,自身的文化知识积累也颇为丰厚。通过对历代中外经典的诵读,可以使译者熟练掌握其文化的精华所在。富集作用为文化认知的积累提供了丰厚的言语素材。好的译作对文化认知也会产生一种富集作用。它会对文化赋予一种新的认知,开拓心智。历史上亦曾屡次起到过“开民之智”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结晶,对其加以认知并付诸翻译成果必然成为开后代之智的作用。这对翻译领域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都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四、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在近年来随着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重视而变得炙手可热。相关领域的翻译问题也随之层出不穷。翻译能够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能够有效地避免问题的发生。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通过理论去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实践。文化认知无疑是有效指导翻译实践的优秀理论之一。值得人们重视和创新。

参考文献:

[1]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london: routledge,2000.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TSK14007。课题名称: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外宣英译调查研究。

猜你喜欢
邢台译者文化遗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游邢台动物园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关于加快邢台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