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金 藏 威
(衡水学院体育系,河北 衡水 053000)
衡水市于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成功承办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从银牌赛事到金牌赛事,从金牌赛事到全国锦标赛第三站地,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和令世人瞩目的办赛效果。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是我市举办过的唯一的国际型体育赛事,为衡水产生的综合影响远远超越体育运动本身。2015年中国田协批准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为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三站地,于9月19日在美丽的衡水湖畔举办。
虽然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连续三年举办的都比较成功,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理论培训工作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赛事级别的增高,参赛国家和地区增加,参赛运动员的数量剧增。高级别的赛事对裁判员和志愿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良好的培训是决定运动会是否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分析目前的培训现状找出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不但可以丰富志愿者培训体系,而且可以从中总结出优势及不足,为以后承办各种大型赛事提供借鉴。
通过调查了解到市领导借助所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近三年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志愿者均是由高校组织招募,由衡水学院优秀大学生组成,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招募是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途径,招募的大学生不仅整体素质较高有较硬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敬业精神,而且有较好的协调配合默契,具有很好的服务热情和服务能力,另外便于集中管理和组织培训。志愿者队伍分为大会志愿者和专业岗位志愿者,专业岗位志愿者要求志愿者必须具备特定的岗位技能才能上岗服务。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热情、自信训练有素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是我们的目标。
系统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培训可以使志愿者了解如何进行服务工作,我们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通用培训:介绍马拉松基本知识、基本裁判方法、基本服务礼仪、医学常识、急救技能等知识。
专业岗位培训:对于不同岗位志愿者采用此形式,使其了解各个岗位的基本情况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方法等。采用三级培训:集体统一培训、骨干代表培训、骨干带头分组培训。通过集体培训使志愿者了解马拉松赛裁判和服务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骨干代表培训选择有一定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强的教师为骨干代表进行相关岗位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的岗位细则、工作分工、业务流程等知识。骨干带头分组培训即骨干裁判员针对志愿者的具体工作进行专门培训,三级培训模式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场地知识培训:对实战技能进行培训。
培训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方式,方式灵活多样。(1)面授:聘请专家讲座、现场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用于通用培训和专业培训。专业岗位培训采用集体统一培训——骨干代表培训——骨干带头分组培训的三级培训模式进行。(2)媒体培训: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等,宣传培训内容弘扬奉献精神。(3)实地培训:采用实战活动、实战演练等。
分为四个阶段:宣传培训阶段(10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选拔培训阶段(5至6月份)、临赛培训阶段(7至8月份)、赛时培训阶段(9月份至比赛)。
从衡水市马拉松比赛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通过申请、遴选、培训、实战演练之后正式参加马拉松赛服务工作,三年来骨干裁判岗位基本不变,志愿者根据个人专业及兴趣适当安排其岗位,既保证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够使其听从组织分配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由于马拉松志愿者岗位种类繁多:检录、起终点、途中检查、饮料饮水等,不同岗位不同要求,细节不容忽视,仅仅三两次的集中培训,只能使其掌握比赛必备技能,而特殊情况下志愿者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交差,语音沟通能力、礼仪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这些小问题正是决定马拉松比赛成败的关键。
马拉松比赛期间个别岗位出现问题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方式不合理培训不到位等。不合理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使得培训对象兴趣下降,影响培训效果。(2)志愿者首次参加,缺乏实践经验。(3)志愿者临时调换岗位,不听从调配或者上下级协调不到位造成。(4)骨干裁判员能力较差或培训不到位,骨干裁判员将培训的知识技能及精神传达给志愿者,如果骨干裁判不清楚工作流程和具体裁判方法;或者培训能力较差;不负责任等将会影响比赛服务质量。
尽管没有影响比赛大局,但事非小,要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不容忽视。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能力,管理者、裁判员和志愿者的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
随着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于志愿者的组织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衡水湖马拉松志愿者整体服务质量较高,但是建立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对衡水市马拉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其他领域的志愿者的培训提供有力的借鉴。
[1]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
[2]丁元竹,江凤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式社,2001:189.
[3]艾俊.西方国家培养体育志愿者的概况和启示[J].体育学刊,2005(3):130-133.
[4]丛宁丽.析日本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45.
[5]茹秀英.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问题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