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叙事时空富于历史感和象征感,纵贯全剧的三大主轴之间的较量成为历史冲突的具象化表达,人物群像之间呈现出对比或类比的微妙张力,是《风云1911》最为显著的三大叙事策略。而一切叙事策略均是为了突显作品最为核心的主旨——“人的一生总在跋涉,每一次跋涉都是探索。”
【关键词】电视连续剧《风云1911》;叙事策略;时空;张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119-01
35集电视连续剧《风云1911》是一部将历史叙写与个人英雄叙事结合得较为巧妙的作品。它以具有历史感的线性时间(1906-1912)和具有象征感的稳定空间(武昌和九江)搭建起整部作品的叙事时空,而后以革命派、保皇派和满清政府作为纵贯全剧的三大主轴,人物群像在同代甚至两代人之间呈现出对比或类比的微妙张力。
一直以来,中国的影视剧都比较擅于根据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来铺陈叙事段落,就如在《风》片并不算长的历史跨度里,光绪、慈禧驾崩→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胜利→革命军、北洋军进入南北议和时期,均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节点。而也正因为中国影视剧对叙事时间的历史性把握,使得叙事时间历史化,人物角色仅是历史长河中微乎其微的个人,故事情节的冲突也仅成为了历史冲突的具象,不可逆转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才是决定叙事方向的最终力量。
在《风》片中,我们能很清楚地辨识“三大主轴”——蔡振声(郭景之、苏国强)、郭景文(月华)、冯恩然(葆琛、贾亮)三者选择的不同道路具有很强的历史代表性,三者之间的冲突从本质上看是立场、信仰的冲突,而革命派、保皇派、满清政府这特定时期内鼎足而立的三大历史阵营之间的较量,即是彼时历史冲突的具象化表达。
革命派武昌起义的摧枯拉朽,满清王朝每况愈下的摇摇欲坠,都鲜明地昭示了各自在历史进程中的宿命;而保皇派代表郭景文对一己立场所持的迟疑和惘然——他由戎马倥偬的军人生涯失意地转走实业救国之路,其后为救其姐景之不得已答应葆琛大人出任武汉三镇的巡警总长,以及因其妻月华的死和同窗贺子才由保皇倒向革命,均纷纷暗示了保皇之路的式微和阑珊。
武昌和九江是《风》片中具有象征感且相对稳定的两个叙事空间。片中男主人公蔡振声不断地辗转两地、离开归来,他的父辈、同辈有的变老、有的死去,有的劣性不改、有的温润依然,但叙事空间始终稳固,它只见证这份变与不变。对蔡振声而言,这两个空间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更是其慰藉灵魂的精神家园——九江满载着他浓浓的亲情与爱情;武昌则深深地烙下了他在学业与事业上不懈追求的足迹,铭刻了他用血泪浇灌的沉甸甸的革命果实。
上文已提及,不可逆转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才是决定该剧叙事方向的最终力量,这不同于其他很多剧中以人物的性格特征为叙事的最终动力、以人物欲望的实现与否作为作品的结局。在《风》片历史化的叙事时间里,人物是在不断地“经历事件”而非“导致事件”,但这并不表示《风》片侧重历史叙写,忽略了个人英雄叙事。相反,人物群像在同代甚至两代人之间呈现的对比或类比的微妙张力、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形成的内在冲突,在片中体现得是异常精彩的。
中国的传统文艺崇尚端正典雅,对平行对仗的叙事结构有着强烈偏爱,《风》片亦沿袭了这一叙事特色,在蔡振声与郭景文兄弟之间、蔡小聪与蔡小宛姐妹之间、郭景之与郭景文姐弟之间,甚至是葆琛与月华父女之间等等,都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或类比,以形成内在冲突,完成个人英雄叙事。
蔡振声与郭景文宛如一株乱世双生的并蒂莲,两人有着救国救民的共同理想,却路径迥异。蔡小聪与蔡小宛则如磁铁的两极、硬币的两面,小聪这个工于心计、咄咄逼人、贪婪毒辣的女人,不能容忍任何打捞金钱、权势和金龟婿的机会从身边溜走;在她的比照下,小宛显得腼腆纯净、善解人意、重情重义。郭景之与郭景文姐弟本互敬互爱,却道不同不相为谋,渐行渐远。葆琛与月华父女,论信仰也属不同阵营,然而月华新派思想的表现,更多地着眼于对封建媒妁婚姻的反抗。还有冯恩然与贾亮,这两个满清政府的鹰犬爪牙在《风》片中形成了强烈的类比,不能不说冯恩然这个乱世枭雄有抱负、有能力、疯狂而识时务,在他的强大气场下,贾亮不过是个小角色,鸡鸣狗盗之徒、跳梁小丑而已。
这种种对比(类比),使得人物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内在冲突纷繁复杂而绵延不断,而《风》片主人公蔡振声在历经种种历史事件的同时,冲破重重掣肘——在九江来自贾亮和小聪的围困、在武昌来自葆琛和冯恩然的牢笼,一路披荆斩棘地从武备学堂的爱国学生成长为革命派的中流砥柱,以至武昌起义胜利后被委任湖北军政府副总巡长,《风》片的个人英雄叙事是伴随历史叙写相辅而行的。
综上,叙事时空富于历史感和象征感,纵贯全剧的三大主轴之间的较量成为历史冲突的具象化表达,人物群像之间呈现出对比或类比的微妙张力,是《风》片的三大叙事策略。而一切叙事策略的采纳均是为了突显其核心主旨——“人的一生总在跋涉,每一次跋涉都是探索,而任何探索都是一个小小的终极。越接近终极,也就越接近真理质。”
作者简介:
李志敏(1982-),女,江西省社科联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05届文学学士,复旦大学中文系电影学专业2008届文学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