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同
【摘 要】我国的传统戏曲非常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其表演服饰也是各具特色。戏曲服装在戏曲表演中具有极大的写意性、装饰性、夸张性、形式美和符号感的审美特征。同时,在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上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性。
【关键词】戏曲服装;产生与变化;审美特征;人物性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047-02
一、戏曲服装的产生与变化
“行头”是对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服装的俗称。从属于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戏剧服装,属于“写意艺术体系”,是一种由生活化服装演变而来的艺术形式的表演服装形式。传统戏剧服装借助于物态化了的服装美学内涵,与传统戏剧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互相等同,同时具有了美的程式性、律动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的意蕴。
隋唐时期的歌舞杂戏开始将歌舞服装根据表演的需要以及社会需要在民间乃至宫廷进行不断的改变和发展。到了宋代,歌舞服饰在样式、色彩、图案等方面较先前已有较大的改变。元代杂剧是真正成熟的戏曲形式,它揭开了我国戏曲史上光辉的篇章。戏曲服装是在历代演出剧目不断丰富的情形下积累下来的,其中有一部分是歌舞服装,大多数是根据历代服装仿制的。元代杂剧演出中的服装对不同的人物如何穿戴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定。到明代,戏曲服装的规制更加完备,不同的角色有相应的穿戴,其主要标准有:番汉有别,文武有别,贵贱有别,贫富有别,老少有别,善恶有别。清代初期,戏曲服装不仅从人物的身份上有区别,而且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清代后期,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为适应群众的需要,融入了当地流行的京秦二腔,后又汇进汉调,并将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民间精神和宫廷趣味在这种艺术形式中巧妙结合,相得益彰,逐步孕育为京剧,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戏曲曲种。
衣箱的形成和戏曲演出的发展过程分不开。由于当时戏班的演出条件有限以及历史朝代的更换,演出的剧目不断增加,剧作家、演员、服装的设计与制造者对戏装的更新只能依据历代相传的、受到观众喜欢的装扮来进行,只能从角色的性别身份、文武装扮上区别。在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代的调整、补充、修改、完善后才逐渐形成由歌舞服饰和历史服饰相融合的、我国特有的衣箱制。我国地域辽阔,吸收种类繁多,各种戏曲的发展历史不尽相同,传播的地域不同,因此,各种不同的剧种或多或少保有自己的传统衣箱特色。
二、戏曲服装内涵的审美特征
戏曲服装,在戏剧这门综合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辉煌灿烂、绚丽多彩,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人们在欣赏戏曲优美的唱腔、富于音乐性的念白和精彩的舞蹈艺术时,无不为珠光闪闪、丝帛纷呈、令满堂生辉的戏曲服饰所吸引,沉醉在它给人的审美愉悦之中。
(一)戏曲服饰最大的审美特征是写意性
在表演中讲究演员服装形神同兼,但是更为重视神似。神似在于捕捉表演者的神韵和本质,而形似则是强调戏曲表演的服装特点,却不是外形的逼真。戏曲服装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生活化走向艺术化的变化过程。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生活传统服装的真实性而是借助生活化了的服装为所要表演的人物传神抒情。这就是写意性里最大的审美特征。戏曲服饰的写意性在应用中有许多表现,如“水袖”在戏曲表演中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其夸张的变形和其在表演中的表现方法以达到写意的审美需求。“水袖”在戏曲发展中的过程是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简到繁的,作为戏曲中戏剧性的舞蹈表演形式被纳入整个戏曲表演的范畴,在戏曲表演中“水袖”的使用方法之多是不胜枚举的;戏曲中的“翎子”是插在头上的两根长雉鸡翎,“翎子”的颜色绚烂美丽,戴在头上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还可以让演员利用它坚韧且富有弹性的质地,凭借形体动作使翎子产生不同的节奏和韵律的动势;还可以表达戏曲中人物的喜悦、焦急、愤怒等心理变化,在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及表达人物的感情方面具有突出的戏剧效果。
(二)戏曲服装极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
戏曲服装的装饰性和夸张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它们本身的图案和色彩。中国服饰图案和色彩的装饰历史已有五千多年。戏曲服装因受到中国历代生活服饰的影响而极为讲究服饰图案化,这是古代先辈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后辈留下的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戏曲服装的图案化主要体现在其精美的纹样上,可以说集传统图案之大全。戏曲服饰图案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其固定的形态和色彩,并在那些艳丽的色彩和完美的造型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性和象征性。
(三)戏曲服装极具形式美和符号感
戏曲表演的服装如同戏曲中的脸谱,都不是写实的,而是远离真实生活,只是追求艺术上的真实,具有极强的形式主义的美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乞丐的“富贵衣”。在话剧、音乐剧,甚至是电影、电视剧中,乞丐的扮相一定是破衣烂衫。但戏曲表演中的叫花子,却打扮得极为体面,俗称“富贵衣”。这种“富贵衣”,既能表现出乞丐的身份,又能给人以独特的心理感受,此种扮相的目的主要是着眼于形式美。同样,戏曲表演舞台上的穷酸书生,他们的穿戴也并不寒酸,同样也很体面,且带有一种书生的书卷气。一个丫环、家丁或者农民穿得也同样不破烂、寒酸,看起来一样光鲜且体面。至于帝王与将相、才子与佳人及神仙僧道们,更是穿戴得美轮美奂、诗情画意。他们的服装扮相同样是着重追求形式美。比如,在实际生活中,不同背景、不同家庭、不同时代的女子,穿戴也会千差万别,但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大家闺秀一定是穿专门的、代表身份的闺门旦服装,寡妇则穿特定的青衣服装,她们的行头即戏曲服装都具有特别的形式美。
三、戏曲服装与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
戏曲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但是戏曲表演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意象化的人物形象。戏曲中提到的所谓的意象,是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的极其神似的抒情形象。因此,戏曲服装便成为意象化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化语汇及艺术化符号。比如,有些知名的历史人物,已经有固定的装扮模式,如人们熟知的诸葛亮、张飞、项羽等。由此可知,它的艺术功能,主要体现的不是人物的身份或者演出规定的情景,而是要表现所表演人物的精神气质,塑造传神的意象化人物。在戏曲表演服装中,最能体现出戏曲服装意象美的是“水袖”。“水袖”是虚构的且是夸张的,通过变幻多姿的水袖动作,不仅可以使演员在表演时把表演功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也被直观地外化出来,同时演员的形体也被完美地展现出来,于是便形神兼备地创造出一种妙不可言的意象。
戏曲服装以其独具特色之美,吸引着我们不断对其艺术之美进行提炼与分析。传统戏曲服装从人物形象造型方面促成了稳定戏曲表演的艺术形态,与表演艺术融合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传统戏曲服装涵盖古今,浓缩了历代服饰之精华,包涵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统戏曲服装美学价值给人们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它是陶冶人的灵魂、抒发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精神生活的圣地。在艺术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统戏曲在变革中寻求发展,戏曲服装的美化将是戏曲改革潮流中的恒定因素,它的艺术价值值得后人不断解读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从传统中寻求现代,进而提高中国戏曲的美学品味。
参考文献:
[1]高素珍.戏曲服饰文化刍议[J].当代戏剧,2007(05).
[2]赵先政.中国戏曲服饰艺术的文化意蕴[J].文化学刊,2008(06).
[3]邹佳.论戏曲服饰的可舞性[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4]陈力力.中国传统戏曲人物造型与色彩浅析[J].戏剧文学,2003(10).
[5]袁宏松.中国传统戏曲人道主义思想探析[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