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飞翔
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把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师推到了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关键地位,要求教师具备开发、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层面掌握语文课程目标,从教学、评价、编写教材等三个方面感知实施要求。我校在原有高职语文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添“拓展课程”系列,从而使引导学生学习、探讨、研究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课标更融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笔者以《蜀道难》一课为例,在教学方案上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一、教材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蜀道难》一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2.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引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完成。
教师提问:“同学们最早接触李白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说在初中,有的说在小学……教师导入李白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了解李白的生平之后,教师继续发问:“同学们心目中的李白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回答:豪放、胸怀壮志却又随心所欲、不把权贵放在眼里……
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是从哪些诗歌中感受到李白的这些性格特点的?”(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同学们纷纷说出:《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样一来,在课前教师带领学生重温了李白的作品,学生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就会对李白其人有更加立体、客观的认识。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理清学习思路。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笔者注意到学生的身心都是放松的,上课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此时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由于本班是音乐专业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很强,这样一来更容易让学生置身其中,加深感悟和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对诗歌有了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会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在艺术技巧上,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采用夸张手法。而对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地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看似无序的提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
再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有人断定此诗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也有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阻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同学们学习过本文之后支持哪种看法?或者有没有不同于以上这些的看法?”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找论据的时候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
教师最后总结,告知学生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送友人入蜀》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而《蜀道难》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趣味小故事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李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表示好奇。有学生说:“因为李白出生前,他的母亲梦到了太白星。”教师此时向学生介绍,关于李白名字的由来,第一种说法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也就是李母梦到太白金星之时生下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对于高职语文拓展课程,重在赏析和感悟,让学生感知语文之美,达到陶冶情操、热爱生活的目的。除了学习诗词鉴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情,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