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是集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就业导向型课程,而传统教学模式将“掌握软件的使用”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对学生做一些讲解,让学生模仿一些实例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了寻求突破,笔者将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专业学科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13·37”教学模式的内涵
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由“13”和“37”两部分组成。
“13”中的“1”指的是“一导一模一结合”,即“导学案要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这是该教学模式的主线;“3”是指“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法和学习原则。“13”要解决的是“方向”和“方法”的问题。
“37”中的“3”是指“一张工作任务明白卡、一份工作成果鉴定表、一份业绩报表”,它们将融入教学诸环节,成为课程实施的有力推手;“7”是指教学实施的7个环节,即创设工作情境→领取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角色→确定工作方案→实施工作过程→鉴定工作成效→反思工作效果。“37”要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二、“13·37”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1.编制好“导学案”这个“魂”
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课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导学案的设计要从选取典型工作案例入手,重在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从而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目标上要明确、具体,重点和难点要突出,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主攻方向。学习形式上要对“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法进行科学取舍。教师要依托典型案例,结合学生基础,把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分解,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设立一些有梯度的工作任务。
2.设计好“七环节”这条“线”
课堂设计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是对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科学规划。
①创设工作情境(3分钟)。该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场景,也可以是虚拟的工作情境,重在为工作任务的开展营造氛围,为明确工作任务起到铺垫作用。创设工作情境可以是危机公关、竞标、领导交办、行政命令、签订合约、网络订单、征稿启事等多种形式。
②领取工作任务(1-2分钟)。为学生发放工作任务明白卡。卡片对工作任务要有明确的表述,要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
③设定岗位角色(2分钟)。依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和内容确定组织形式,一般有独立自主型、团队协作型、项目组型等多种形式。无论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学生都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迅速完成岗位角色定位。实践中我们的岗位角色主要有文员、平面设计师、美工、建模师、渲染师、特效师、程序员、项目组长、业务经理等。教师常常扮演客户或者验收员的角色,对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和纠偏。
④确定工作方案(10分钟)。通过分析,制订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方案,方案可能不止一种,要对方案有所取舍。鼓励小组间采用差异化问题解决方案,学生亦可通过互联网借鉴优秀作品及其成熟的工作方案。该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创新的关键环节,主要使用探究学习法。
⑤实施工作过程(25分钟)。按规划方案开展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形成产品。该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主要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在此环节,教师扮演的客户角色可通过口头指示改变既定产品的参数指标,迫使学生调整工作思路,制作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⑥鉴定工作成效(5分钟)。验收小组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填写工作成效鉴定表,一般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客户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性评价,选取最符合客户需求的方案,并付报酬(积分)。
⑦反思工作效果(3分钟)。对任务方案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形成经验材料。
三、“13·37”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应用的实施效果
“13·37”教学模式用工作目标承载学习目标,用虚拟工作情境代替真实教学情景,用外在岗位角色唤醒潜在责任意识,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易实施,效果很显著。
课堂教学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模仿学习”到“创新学习”的转变,从“技能学习”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学生素质实现了四个提升:自信心、责任感不断提升,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团结协作意识、集体主义观念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升。
在该教学模式实践影响下,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备受社会青睐,目前在校的二年级学生业已被用人单位全部预录用。2013级学生倪发科在2014年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PPT制作项目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河南省一等奖。
(责编 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