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相机抉择调整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担负的基本职责。然而,只有深刻理解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的变化,并开出货币政策的良方。近几年我国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余波未尽,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力度与精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正是对有关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和准确的阐述,可谓恰逢其时。本文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为该书所做的序言,本刊特此发表,使读者先睹为快。
西方货币供给理论发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了现代意义的货币供给理论。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货币供给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国家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也逐步完善。
上世纪90年代后,美联储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但货币供应量仍是美国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欧元诞生之前,德国一直奉行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实践长达20多年,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至今,部分国家央行仍支持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欧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德国成功经验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成为欧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美联储推出的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数量型调控。危机中,美联储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其大规模资产购买实际上就是通过货币供应量扩张来影响经济运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95年《人民银行法》实施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专门履行货币政策职责,逐步建立起了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1998年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直接控制,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并于当年5月恢复公开市场操作,货币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至今,人民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已有近二十年历史。这期间,我国总体上实现了低通胀下的经济高增长,经济发展成就世界瞩目。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物价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利率调控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未来较长时期中,我国的货币调控仍将是价格型调控和数量型调控相结合,并逐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变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为此,我们还需重视货币供应量指标。
盛松成同志在其1993年出版的《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基础上,吸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政策实践的新发展,和翟春同志一起,撰写了《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该书对当代西方主要的货币供给理论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和准确的阐述。理论部分评述了西方重要的货币供给乘数理论,提出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两大因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对基础货币的本质、特征及来源结构等诸多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运用数理方法分析了1914年以来美国基础货币来源和供给结构的变化,1959年以来各决定因素对美国货币乘数的影响,以及1993年以来我国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变化。实践部分以专章分别阐述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在美国和我国的源起、制度变迁和职能演变,尤其分析了两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最新变化:2003年美联储对贴现窗口管理程序的调整,2008年开始的美联储对准备金存款付息,国际金融危机中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及美联储操作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等;2013年人民银行对再贷款分类的调整,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创设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及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最新变化等。同时,该书还在国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设想;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该书兼顾理论与实践、国外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论述与数量分析,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论述深刻、文句精炼,既是一本货币供给的专门著作,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教材。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在发生重要变化,相信该书的出版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货币供给的有关问题,也有利于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的实施。
(作者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