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永
[内容摘要]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主要代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影响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应对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与研究
“90后”学生大多都生活在中国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塑造了“90后”大学生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高校管理者要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能够肩负起历史责任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90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内在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培养人才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教会学生认知、做事、生存,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的育人方针,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彰显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引导学生努力追求自身的发展,塑造好内在形象,积极完善人格修养。此外,还要鼓励大学生研究人的理性,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非理性及其对于理性和人的发展的影响。只有各种需要和价值都得到协调发展的人,才会成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
(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必须以人性化的思维方式进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以学生的人生发展和人格完善为基本任务和责任,需要教育者创新教育方式,以自我实践的探索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排忧解难的场所。所以,思想整治教育工作在理论上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实践上必须开拓创新,用实践丰富理论,用理论推进实践,不断优化思想教育工作。
二、“90后”大学生特点分析
(一)不善交际
“90后”生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从小接触网络,网络聊天、交友、游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自我实现的快感,但是网络并不能代替人们真实的日常交往,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和一些不法网站使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很多学生出现沉溺网吧、消极避世、不善交际等问题。
(二)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学习能力也很强,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而且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
(三)敢于担当,自信心强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64.7%的“90后”大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决定的、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意义,并敢于承担责任。也有调查显示,少数大学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忽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有77%的大学新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四)功利性强,服务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众星捧月的家庭环境里,自我意识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学校期间,一些大学生参与评优评先、入党等活动就是为了给未来找工作做铺垫,在平时学习中凡是有利于今后找工作的事就积极去做,认为没有用的事就懒得做,这种带有严重功利性的学习思想使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降低,也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五)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时期,心理和生理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对爱情充满憧憬,有些学生可能会因情窦初开而兴奋、含羞,也有些学生因失恋而压抑、悲观,甚至做出自残、自杀的事情。另外,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问题心理容易畸形发展,有些学生行为偏激,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
三、“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原因探析
在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身上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个性张扬,敢说敢做,思想活跃,极富活力,乐于接受新事物。“90后”大学生生长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处于转型阶段,社会方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比较大,他们追求自由、彰显个性、叛逆等行为都与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转型时期,“90后”大学生上学需要自费,就业需要自己择业,需要自己孤身奋战在竞争压力较大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所以他们的主体意识比较强,比较注重自我感受,这是时代的发展给他们留下的印记。
“90后”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这个时期由于国家开始实行各种改革政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步从贫困走向富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很多孩子一出生就备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宠爱,在家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享受被宠爱的感觉,习惯于向他人索取,追求时尚和享受,因而集体意识比较淡薄,有一定的自私心理。
“90后”大学生生长在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他们喜欢利用网络工具聊天、娱乐,在虚拟世界找寻自我。网络的不确定性和交往的不稳定性使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逃避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网络的快捷性、透明性、交互性、平等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可见,网络带给“90后”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90”后大学生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一味地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要针对他们心理、身体、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要考虑时代发展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进行实践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唤起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要把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正视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在充满诱惑的物质环境中长大,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面对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容易失控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共通性,它们都意在解决精神范畴出现的问题,都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思想教育工作只有从人的心理入手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教育的引导。解决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解决思想问题。因此,高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切实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三)坚持互动机制,提高人文修养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互动机制,选定适合的教育内容,及时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在互动交流活动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还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鼓励积极向上的网络交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精神育人,要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宽容,学会自律。现代社会需要教育工作者正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90后”大学生群体,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思想现状,用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和培养“90后”大学生,使他们走上健康、正确的发展道路。
(四)积极开展挫折教育
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开展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挫折中历练和成长。当学生在生活、学习或择业过程中受到挫折时,教育者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总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时效性,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永春,李洁.“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5):177-178.
[2]梁岱,洪黎明,叶晖.“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大观周刊,2012,(47):265-266.
[3]高杨,尹曦铭.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路径[J].商情,2010,(13):130-131.
[4]陈安杰,练崇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与实践[J].社科纵横,2012,(1):122-123.
[5]刘佳.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0,(23):152-153.
[6]李晓飞.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指导意义[J].学周刊C版,2013,(9):146-147.
[7]李晓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及其意义[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6):146-147.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