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响力入手重构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从游”关系

2015-04-21 09:38姜涛孙月红
黑河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关系影响力辅导员

姜涛+孙月红

[内容摘要]“从游”关系是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同追求的理想关系状态,其本质是影响力关系。本文试图从辅导员、大学生和教育环境的角度提出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进而构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从游”关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影响力;“从游”关系;辅导员;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中国传统教育以“从游”关系表述师生之间的和谐状态,如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传统文化中的师生“从游”关系是以道相交、以爱相济、师严弟恭、教学相长、亦师亦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游”关系使教育活动成为一个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可以说,“从游”是师生关系和谐的表现,也是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共同追求的师生关系的美好境界。

当下,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从游”关系被削弱有以下原因:第一,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大众化,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导致辅导员人均辅导的学生数量也相应增多,而学生所接受到的辅导员的影响相对于以往却明显降低。第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便利性削弱了教师在知识和信息占有方面的优势,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降低,受此因素影响,大学生追随辅导员的意愿也降低。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大学生就业以及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等目标的影响,高等教育存在一些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有逐步退化的危险,辅导员作为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其在学生中影响力也深受影响。

二、从影响力的角度解读“从游”关系

辅导员和大学生均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二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辅导员要把理论、需要、要求、愿望、倾向或意图等作用于大学生,大学生也要以行动或行动倾向的形式反馈给辅导员。这既是影响力的形成要件,也是“从游”关系的主要特征。“从游”关系究其本质来说是影响力关系,“从游”是辅导员影响力的最高境界。

一方面,“从游”关系是辅导员非制度影响力的结果。非制度性影响力是由辅导员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情感等因素所产生的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非制度性影响力没有正式的规范和上级组织授予的形式,表面上无明显的约束力,实际上具有内在的号召力,能发挥强制性影响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辅导员具有非制度影响力主要是品格、能力、知识和感情等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具有教育方式多样性和教育内容渗透性的特征。非制度影响力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具体规范,不受时空限制,生活中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能发挥教育示范作用;非制度影响力不公开教育的内容,将教育内容渗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暗示、舆论等方式产生潜在的动力或压力,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这种影响易被大学生接受。因此非制度性影响力是构成“从游”关系的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从游”关系是辅导员隐性影响力的体现。辅导员影响力不仅表现出显性特征,还具有隐性特征,而且隐性影响力具有“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从游”效果。辅导员在生活中的道德示范和言行影响经常不是刻意而为的,教育目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感受,使之从中获得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其机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辅导员隐性影响力被认为是一种权威,一种威慑力,而这种影响力之所以是潜移默化的,关键在于它能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大学生主动理解规约、选择价值和体验意义。

三、构建辅导员与大学生“从游”关系的措施

构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从游”关系需要从辅导员、大学生和教育环境三方面入手。

(一)辅导员

重构“从游”关系,首先要从非制度影响力和隐性影响力的角度构建辅导员的影响力。

从非制度影响力角度构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从游”关系,需要辅导员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成熟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情感投入、合格的心理素质等。具体表现为:1.辅导员要提升师德水平,守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传递正向价值,引导大学生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2.辅导员不仅要树立知识渊博者的形象,还要树立知识信息的整合者和创造者的形象,帮助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探索问题的习惯。3.辅导员的人格修养和学术个性修养是形成师生“从游”关系的重要因素,辅导员的道德情操、人生理想、生存方式等对大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使大学生感受到其非凡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4.加强师生的情感联系。黑格尔指出,道德必须落实到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师生情感联系能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和感悟到人间的真、善、美,能让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辅导员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状况、身体健康和情感经历等当前状态,还要关心大学生的兴趣性格、心理素质、价值诉求等关系未来发展的潜在情感需要。5.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自信、希望、乐观、坚韧等积极心理是辅导员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的积极心理通过某种方式引起大学生相同的情绪和行动,这也是一种情绪的传递与交流,在互动中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隐性影响力角度构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从游”关系,要坚持以大学生自愿为基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构建隐性影响力,辅导员不能采取强制性的灌输手段,应采用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将教育隐藏在活动及载体中,通过榜样示范和引导的方法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是树立“传道、授业、解惑”形象。行为模仿是养成道德行为和良好习惯的重要方式。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一般会采取榜样模仿和替代学习的方式,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平时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较多,要发挥行为示范和引导作用,不仅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还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展现出良师益友的形象。二是要激发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马克思指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大学生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需要构成了大学生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出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辅导员要注意在个体生存、完成学业、成人成才、自我完善、创造发展等方面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刺激其生成合理动机,促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成就理想。三是要培育大学生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人的存在的意义一样。大学精神是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精神,有助于与辅导员在交流中建立起亲密、互助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二)大学生

“从游”关系是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双向互动关系,大学生参与是构建“从游”关系的必要条件。学生参与是指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过程,进而实现自身的权利和价值。学生参与是重构辅导员与大学生“从游”关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以往,在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中,辅导员处于主体地位,掌握着主动权,而大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而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单向性影响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构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从游”关系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相关活动会增进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也会影响和改变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对构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从游”关系也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教育环境

辅导员既要利用教育管理的控制功能和强化功能,又要学习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辅导员工作的现代化,积极为大学生营造人性化的、宽松的、向善的、健康的道德文化环境。

构建“从游”关系本质上说是着眼于人的发展,即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环境的创设、选择与改善的着力点也要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辅导员工作。制度是构建 “从游”关系的重要载体,人在社会生活中要过得美好和幸福必须依赖有益于个人生活和成长的制度安排和其他社会条件。高校要完善诸如奖学金评定、学生干部选任、班级管理等有关大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既能体现尊重爱护大学生的情怀,也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制度设计,让大学生长时间与专家型的辅导员交流学习,建立“从游既久”的保障机制,避免频繁更换辅导员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塑造大学生的大学精神要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步进行。校园文化中的典型性、示范性因素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倾向感。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校园环境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精神、价值、校风和理想信念等非物质文化观念。非物质文化观念能给大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和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带领大学生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发展大学生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创新的精神以及批判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姜涛.辅导员影响力的解读与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22.

[2]廖梦园,陈洋庚.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98.

[3]杨五英.论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影响力[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88.

[4]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版.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7]王建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学生参与[J].教育评论,2013,(5).

[8]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从影响力入手重构辅导员与大学生‘从游关系”研究(JGZXS13029)。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关系影响力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天才影响力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