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通常被称为“三驾马车”。2002年以来,福建省“三驾马车”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共同促进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形成。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不确定因素增加,并受世界经济发展放慢的影响,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需求结构调整和选择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福建省内需结构变化,论述了当前福建省调整内需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解决扩大内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扩大内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福建省 扩大内需 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1-199-03
一、福建省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证分析表明,扩大内需对福建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今天,要实现福建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就要充分认识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总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中有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力量:供给与需求。供需间相互适应,保持适度的均衡即平衡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从理论上分析,在总供给不足时,经济增长主要由供给决定;在需求不足时,经济增长主要由需求决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一般是生产过剩型经济,企业主要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需求决定生产和投资的规模,并主导经济增长。需求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3个方面,其中消费需求主要由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需求主要由资本边际效率与实际利率决定;外部需求实际上就是外国的消费和投资。在国内外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降低、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等因素的作用下,社会总需求往往不足,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也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在经济偏冷和增速下滑时期,政府宏观调控必须着力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才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内需主导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可靠保障。虽然内需和外需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其经济所内生的供给与需求都具有主体性意义。以扩大内需为主,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普遍呈现的趋势,即使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今天也是如此。福建省应该把握这一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防范和化解经济外向性程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摩擦。
3.启动消费保持经济增长是当务之急。2007年以来,福建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如美国次贷危机、华尔街金融风暴、欧盟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等。从目前局势发展变化看,这些不利因素将在较长时间内影响福建省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放慢的迹象开始显现。从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来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减弱,消费、出口拉动力明显不足。2014年1-8月全省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3.7%,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增幅13.8%回落了0.1个百分点。1-8月福建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9%,同比增幅回落17.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1%,同比回落24.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增速回落4.0个百分点。1-8月全省出口增长21.0%,同比仅增加0.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增速高2.0个百分点。随着外需减弱,福建省出口面临的风险将加大,出口增速放缓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1-8月福建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0%,同比仅提高2.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增幅减少0.2个百分点。在投资增速减缓、国外需求减弱、出口面临较大阻力的情况下,要保持福建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必须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
4.扩大内需也是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扩大生产、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让居民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地改善民生。内需特别是消费直接与民生相连,体现着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总体慢于GDP增长,表明经济增长的相当部分没有转化为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长此以往,既容易造成经济结构失衡,还有失社会公平,最终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围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围绕改善民生和增进福利,大力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让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福建省扩大内需的难点分析
今年以来,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福建省消费增速加快,与投资增速差距明显缩小,以扩大消费为重点的内需拉动作用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福建省扩大内需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阻碍消费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进一步影响福建省消费需求的扩张。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农村市场消费启动乏力。在福建省多项惠民政策的影响下,全省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增长,但增长率都小于经济增长率。并且近年来,随着物价、住房、医疗等各项改革的推进,居民对收入的期望值升高,但由于高期望值与实际现状间的差距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和储蓄的增加。并且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效购买力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市场开拓困难重重。据统计,2007年与1978年相比,福建省GDP年均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赶不上经济增长率,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5至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收入为100)连续3年为2.8∶1,为1978年以来最高,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额首次超过万元,达10038.3元,也是1978年以来最大收入差距。
2.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目前对于扩大内需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认为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通过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拉动投资需求,确实可为内需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但目前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农民即使进了城,也因为高昂的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和医疗成本等,存在“住不起、待不下”的局面。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城镇化,城镇化并不必然带来内需特别是消费的拉动,而是需要有消费能力的居民。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首先是“需要”,更重要的是“有能力要”。目前比较广泛的问题是,居民即使想“需要”,也“没能力要”,或者“不敢要”。为什么“没能力要”、“不敢要”?道理很简单,因为存在后顾之忧。在一个看病没保障、上学费用高、买房花大钱的现实下,大家都有种不稳定感,宁可生活质量差一点,也要多存点钱备用。在一些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好的国家,存钱成了一种多余之举。很显然,一个缺乏社会保障机制的国家,是很难建立起消费社会的。
3.市场秩序混乱,交易成本扩大。市场经济总是存在不可避免的秩序混乱的问题,如信用水平低、伪造票据、做假账等违法犯罪活动仍较为普遍,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与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提高了交易成本,抑制了经济的内在活力。
4.投资增幅回落,房地产拉动难持续。2007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福建省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幅逐月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2014年1-8月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709.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开发商减缓项目投入,新开工面积不足上年同期的四分之三。住房需求萎缩,居民对住房的消费和投机、投资性需求明显减少。1-8月全省住宅销售面积843.8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3.9%;全省二手房交易面积628.5万平方米,下降28.6%,成交额156.2亿元,下降22.5%。居民购房需求下降,也影响到下游产品,如建材装修类产品的销量。1-8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9.0亿元,比上年同期仅增长1.5%,同比增幅回落93.1个百分点。
三、福建省扩大内需的对策分析
1.调整优化渔业结(下转第203页)(上接第200页)构,大力推进休闲渔业发展。利用福建省的地理优势,抓住人民群众休闲旅游消费趋势日益发展的机遇,积极调整优化渔业结构,鼓励、支持渔业经营者把养殖业、捕捞业同垂钓、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休闲渔业。以创建“水乡渔村”为抓手,加强闽台交流合作,深入挖掘福建渔业文化,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休闲渔业精品,积极打造闻名全国的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等福建三大“渔家女”品牌,推动休闲渔业上档次、成规模、树品牌、扩影响。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扶持培育,建成10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水乡渔村”,做大做强福建省休闲渔业,扩展渔业发展空间,拓宽渔民增收途径。
2.实施产业化经营,做大加工产业规模。发挥优势和特色,狠抓技术创新,围绕渔业产业化和渔业出口创汇两条主线,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加强产业链建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动和鼓励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创建,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占有率;逐步建立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下脚料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发展连江海峡西岸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开展宣传造势,引导民间资本增加在基地项目的投资,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势产业带形成。
3.通过社会改革,建立起社会保护机制,用社会保障来鼓励居民消费。扩内需,需要从经济上进行结构调整,更需要从社会层面进行改革,不仅需要在经济层面上调整收入分配与税收、调整民营与国有的比重、均衡利益关系等,更需要通过社会改革,不断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要让大多数人享有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和安全环境。
4.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扩大消费空间。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看,便利性始终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对消费便利性的追求,产生了对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要求,也促使零售企业在空间分布的竞争日益加剧,从而形成规模化的商业网络。与此同时,商业空间的扩展趋势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为居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和自由度,使得居民购物、休闲娱乐消费的出行距离大大延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直接导致消费空间的广域化和多元化。因此,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追求,在更广的消费空间内实现消费促进,需要调整和完善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形成多核心、多层次、广域化的商业空间结构。
5.加强农村流通网络的建设,拉动农村消费。农村消费市场十分广阔,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最终消费率,是国家拉动内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商业效益差,城市流通体系不愿向农村延伸,农村流通资本反而逆向流入城市。为此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国际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作者简介:赵家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