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行为需求的城市广场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2015-04-21 09:25
山西建筑 2015年32期
关键词:雕塑广场民生

肖 仁 芳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基于心理行为需求的城市广场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肖 仁 芳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选择南宁市民生广场作为以心理行为需求为基础的城市广场景观空间研究的对象,并使用行动观察法对人流高峰期停留的人群分布和人群行为活动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得出了人群对广场景观空间的心理需求,从而提出了民生广场景观空间的设计改造策略。

广场,景观,心理需求,行为活动类型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现代城市广场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重要的交往娱乐休闲空间,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近年来城市广场的建设暴露了较多的问题,许多广场盲目追求大尺度,越建越大,只注重平面形态上的视觉效果,忽视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更有些广场景观建设为了追求宏大的气势,大面积铺装和大尺度雕塑塑造形象,却没有适合人们活动的绿色空间和相应的设施,导致广场缺少人气;有些广场景观设计缺乏地域特色,千场一面,使用者身处其中无法感受到归属感;近年来有些广场景观空间的功能定位模糊,游人无法最大程度上地使用空间,景观空间成为摆设,不能被人所有,不能体现以人为本。所有这些问题都显示出景观设计师忽视人的心理行为需求。

为人所用应该成为广场设计的最终目的,由人的心理行为需求出发,根据人们在广场景观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行为心理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使市民能更好地在其中开展日常交往活动,能更好地指导创造出更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使其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更加匹配。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运用行动观察法对南宁市民生广场活动人群的空间分布和行为活动模式进行统计分析,从活动人群的行为分布规律角度分析民生广场景观空间设计对活动人群的停留和使用状况的影响,对广场景观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并总结出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的广场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2.2 研究对象简介

民生广场是南宁市城市防洪体系和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江北堤路园工程的一个景观工程。广场与防洪堤顶齐平,面积约9万m2,分为高架平台和滨江广场两部分。其中高架平台面积约3万m2,滩涂公园面积约6万m2。

2.3 研究方法

使用行动观察法进行现状调研,由于广场中游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喜好在不同的时段将展现不同的行为特征,早晨以健身运动为主,中午以观赏景观、休憩为主,晚上以散步娱乐为主等。只有经历了不同时段的完整观察,才能将广场使用的特性全面地表达出来,所以从时间轴切入分析比较。

将南宁市民生广场作为研究范围,操作方法是将民生广场按照不同的功能空间分成6个区域,分别为高架平台区、景观舞台区、传统雕塑群区、运动设施区、喷泉广场区、绿色休憩区。经过观察发现9:00~10:00以及19:00~20:00两个时间段为人流高峰期,所以选取早晚这两个典型的时间段:9:00~10:00以及19:00~20:00,观察此两个时间段内广场中游人的停留位置和数量以及游人在广场内不同空间里的活动类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将调查人员分成6组,每组两人,选择定点进行观察,一人负责对9:00~10:00和19:00~20:00这两个时间段内在各自区域内停留超过3 min的人进行数量统计。2)同时另外一人负责搜集行为活动模式的定性数据,即观察记录停留超过3 min的游人的活动行为并统计不同活动类型的人数。

3 基于心理行为需求的南宁市民生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3.1 民生广场不同功能空间的人群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实测数据的分析,确定目标在各个空间位置上分布的规律性。将9:00~10:00和19:00~20:00两个时间段内对不同区域停留超过3 min的人群统计数据绘制成图(见图1,图2),其中横坐标为实测对象出现的统计数,纵坐标为各个空间位置。从图1得知,9:00~10:00这一时间段内,早上人群活动的类型和人群的需求导致了人群主要聚集在滨江广场区域,以传统雕塑群区为主,1 h内停留人数达到377人,运动设施区和林荫树阵区为辅,人数分别达到173人和186人,景观舞台区、喷泉广场区和高架平台区人群稀疏的区域,分别只有55人、79人和116人。从图2得知,19:00~20:00这一时间段内,由于早晚活动类型的差异造成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不同,人群流量分布与白天的人流高峰期有所不同。此时段停留总人数相对白天多了500余人,高架平台区成为人群聚集的主要区域,1 h内停留人数远超出白天,达到589人,传统雕塑群区由于建筑小品和开敞空间的结合仍然对人群具有较大的吸引力,1 h停留人数达到了331人,喷泉广场区由于夜间游乐休闲设施的增加,人数增加至206人,与运动设施区的208人基本持平,林荫树阵区由于照明设施的不足导致人流量降低至61人,景观舞台区仍旧保持着较低的人流量,仅有104人。具体原因如下:

1)高架平台区的超大尺度和狭长的地形导致人们向下方的滨水空间移动,高架平台区在早上的人流高峰期主要承载了过境交通的功能,只有少数人在散步或是闲谈。19:00~20:00时段内高架平台区的热闹与白天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人群大量在此聚集,活动类型丰富,主要以散步观景和休憩闲谈为主,此处开敞的空间也成为了广场舞的聚集地。夜间人们不再需要过多的私密空间,植物和遮阴设施也失去作用,高架平台区狭长的地形和灯光的设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散步闲谈的空间,由于此区域内极其缺乏休闲座椅等设施,花坛就成为了人群休憩闲谈的聚集地,这也显示出了人对绿色植物的趋向性。

2)传统雕塑群区的民族特色小雕塑为此区域吸引了大量观景和休憩闲谈的人群,在不具备私密性的区域,相对大尺度的开敞空间,人们会对建筑小品和绿色植物有亲切感,然后聚集在这些空间中。雕塑群区雕塑和大尺度开敞空间的结合让聚会集会人群主要集中在此,让此区域成为早上人流高峰期最热闹的区域。19:00~20:00内传统雕塑群区维持白天的活力,仍然有大量人群聚集在雕塑下或是花坛旁,此处也是人们散步观景的优先选择,活动类型丰富,充满当地传统特色的雕塑成为了小孩聚集在此的主要因素,这说明了人在广场空间需要拥有安全感和依靠感,这是行为心理的必然反应,人们总是偏爱逗留在树木、柱子、门廊、墙壁或者建筑小品的附近和周围,从行为心理学上看,人对看不到的空间是没有把握和感到害怕的。当人们背靠实物时就可以使后背受到保护,这会从心理上感觉比较有安全感。因此在广场环境中,应该根据不同环境空间的需要,较多的设置一些既能依靠又有很好视野的能观看到广场上丰富活动的小型空间、广场建筑实体或小品设施等。

3)运动设施区域的健身器材是此区域最主要吸引人群的因素,白天和夜晚人们都有运动锻炼的需求,健身器材的存在给需要锻炼健身的人们提供了空间,也因此吸引了很多依靠健身器材在此闲谈休憩的人群。林荫树阵区域植物覆盖率较大,遮阴效果强,树阵下的空间成为了小团体广场舞的主要聚集空间,林荫步道也是人们散步或是闲坐的主要空间。人们从室内或是繁闹的商业区域来到城市广场中,原因之一就是渴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绿色植物成为了人群聚集的因素之一。但晚上由于人们不再需要遮阴设施,私密性较强的树阵也成为人们身处其中感觉不到安全感的区域,所以林荫树阵区在晚上的使用率并不高。

4)景观舞台区和喷泉广场区由于开敞空间尺度过大,缺少绿色植物和建筑小品置入内部,造成人群的流失。喷泉广场区设置了少数休闲座椅,但是仅靠大尺度的广场和休闲座椅的结合设置,缺少遮阴设施,造成休闲座椅使用率不高,其本身功能性没有得到发挥。喷泉广场区19:00~20:00这一时间段内聚集人数增加,是因为此时间段内休闲游乐设施增加,人们聚集在此喝咖啡闲谈或是陪伴小孩游戏。

综上所述,从不同空间的人群分布可比较出人们更喜欢停留在什么样的空间中,经过分析这些空间的特征可得出人们对不同功能空间的需求,空间的打造和心理行为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由人群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总结出人群对于不同空间的趋向情况,以此得到人群对于广场功能的需求。

3.2 人群在民生广场景观空间中的行为活动类型分析

人群对广场景观空间的知觉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眼、鼻、耳、皮肤等,将接受的刺激向大脑传递,并使大脑产生对景观的反应、判断,从而采取行为的过程。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者指足以表明人们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外在的人们的各种活动。人在城市广场中的行为活动分为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有的以个体形式出现,有的以群体形式出现,不同的活动方式对空间有不同的要求。分析不同空间上的人群行为活动类型,能直观发现人们对于空间功能的最大需求,以此对空间进行功能定位,指导设计出更适应人们需求的空间。

在人流高峰期对民生广场上6个区域进行人群行为活动类型的调查,结果见表1,灰色部分为人群发生在不同功能空间的主要行为活动类型,在民生广场上人群的活动类型丰富,但这些行为活动发生在很多功能性不明确的空间,由于民生广场部分空间功能定位模糊,造成某些行为活动占用不相应的功能空间,某些功能设施没有发挥其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表1 9:00~10:00内不同功能区域人群活动类型统计表 人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人群在广场上不同空间的活动主要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公共性交往:集体性参加某一活动,交往双方没有具体对象,具有随机组合和被动参与的特点,如广场上听演讲、围观某一活动等。如9:00~10:00这一时段内聚集在传统雕塑群区唱歌、集会的人群,或是参与广场舞的人群。2)社会性交往:由于某事的关联,双方发生直接的联系,如交谈、签约等。如在民生广场各个空间随处可见的散步闲谈或是驻足交谈的人群。3)亲密性交往:熟悉的朋友、亲戚间的交往。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并伴有感情的交流。如小孩在成年人的陪同下一起嬉闹的行为。4)个人独处:游离于群体之外,免受他人干扰,具有秘密性的特点。如独自散步或是安静观景的人群。城市广场作为社交活动的主体媒介,就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广泛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交往空间,这是维系并实现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联系与平衡的条件。

3.3 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的民生广场景观空间改造策略

1)经过分析发现高架平台区尺度过大,缺少遮阴设施,白天利用率不高,主要承载的功能是夜间人们在此散步观景及闲坐交谈,但此区域休闲座椅等设施布置得不够,人们只能坐在栏杆上或是花圃边,建议在此区域增加一定的休闲座椅和遮阴小品等设施。2)景观舞台区本应作为广场舞之类的集会空间,但利用率较低,较多停留的人群也是散步经过,没有发挥其舞台的作用,建议在此区域拆除密集的小型苗圃,形成主要的公共平台,周围结合绿色景观增设休憩空间,为人们的停留创造可能。3)传统雕塑群区为人们密集的区域,但由于座椅的缺乏,此区域休憩交谈的人们只能依靠雕塑而坐,建议在雕塑小品结合休闲座椅设置。4)运动设施区本应为需要运动健身的人服务,但部分运动器材老旧,无法承载健身功能,人们直接用来作为闲谈休憩的空间,造成资源的浪费,建议将运动器材整修和适当增设,为有此类需求的人群提供运动健身空间。5)喷泉广场区有一定数量的休闲座椅,但是白天使用率极低,建议在休闲座椅区域增设建筑小品或是景观廊道,或是绿色植物等等遮阴设施。6)林荫树阵区本应是人们散步闲谈的优先选择,白天使用率较高,但到了晚上由于照明设施不足,造成空间氛围阴森恐怖,极少人在此停留,建议结合植物增设照明设施,将其功能性发挥到最大。

以环境行为学和景观心理学为基础的广场景观设计,提供给我们一个以人的行为心理为研究中心的思路,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较系统地研究了怎样使广场空间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并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整体、更长远地思考广场景观设计。

Research on landscape space design of squares in cities based on psychological behavior demands

Xiao Renfang

(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

Selecting Minsheng Square in Nanning as the object for the landscape space research of urban square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demand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crowd distribution and their behaviors during the peak of crowd flows by the action observation method, and concludes people’s psychological demands for the square landscape space, so as to point out the re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space at the square.

square, landscape, psychological demands, behavior activity type

1009-6825(2015)32-0014-03

2015-09-08

肖仁芳(1991- ),女,在读本科生

TU983

A

猜你喜欢
雕塑广场民生
布鲁塞尔大广场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在广场上玩
写实雕塑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