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骏
(苏州重元香山营造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121)
苏州岭南会馆建筑初探
周 骏
(苏州重元香山营造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121)
以苏州岭南会馆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其历史沿革与建筑现状两方面展开了研究,重点对其历史脉络和建筑构造的艺术特色进行了专题探析,为有关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的研究和存续提供了建筑设计文化视域的依据。
岭南会馆,会馆沿革,山墙
在苏州众多的会馆建筑中,岭南会馆身份不凡。它和三山会馆并驾齐驱,是建造年代最早的两座会馆,堪称“元老级”。岭南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具体年代不详。因为广东地区泛称岭南,故岭南会馆又称“广东会馆”,民间讹为“广州会馆”。岭南会馆址在山塘街136号,与冈州会馆近在咫尺。现存头门三间,被列入市控制保护建筑(191号)。如今,馆址所在的山塘中心小学已经搬迁。会馆占地面积3 145 m2,建筑面积约2 158 m2,分为门墙和校舍遗址两部分。
明清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经济繁荣,海运发达。以做生意闻名全国的广东粤商,纷纷前来苏州经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没有一个固定的聚会场所,工作和生活很不方便。为此,众多粤商私下商量:建立一个可以安排住宿、存放货物、沟通信息,以及“联乡语、叙乡情”的场所,是非常必要的。于是,会馆这种具有综合功能的商业建筑,便应运而生。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发达的山塘街地区,成为粤商设立会馆的首选之地。对此,雍正七年(1729年)的《岭南会馆广业堂碑记》有明确记载:“姑苏江左名区也,声名文物,为国朝所推。而阊门外商贾鳞集,货贝辐辏,襟带于山塘间,久成都会。”建广业堂碑记见图1。
年代悠久的岭南会馆,自明代万历年间始建,历史上共重修过三次。分别为:清康熙五年(1666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以及民国三年(1914年)。康熙五年重建的会馆,“廓而新之”。馆内建筑除了门厅、轿厅、大殿和一排附房,还新建了栖息的客栈和武帝大殿(关帝殿)。殿内供奉关羽塑像。三国时期蜀国的关羽,字云长,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战将。他的美誉度,不但列在刘关张三兄弟之首,甚至跃居历代名将之上,成为“古今第一将”。明清时期,关羽极其显赫,被封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相提并论。此外,关羽还被封为“武财神”和“伏魔大帝”。会馆的这座关帝殿,兼作会客室和宴会厅。“凡岁时伏腊及接见宾客,皆于神殿(关帝殿)宴会。”
时隔六十年,到了雍正年间,已显破旧的岭南会馆又列入重修规划。这次重修因为筹集资金时间较长,直至雍正七年(1729年)才大功告成。为了纪念会馆竣工,当年在会馆门前立了一块碑刻,名《岭南会馆广业堂碑记》。此碑由前顺天府通判、四川汶川县知县何开泰撰文,乡进士序选知县冯迪详篆额,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邓彪书丹。碑文后面,详细罗列了所有捐款助建者的姓名。捐款者除了个人,还有七家享有盛誉的老商铺。名称分别为:锦昌号、经昌号、彩昌号、和盛号、龙南号、胜全号和粤兴号。捐款最多的锦昌号,捐银六十六两三钱。个人捐款者中,既有当官的“仕”,也有做生意的“商”。各人量力而行,最少的捐银一两。这块珍贵的会馆石碑,原来在山塘中心小学内,现在移至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的经济碑廊中(见图2)。
雍正七年重修的会馆,规模远大于康熙五年的重修。其面积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扩展。会馆“量地阔四丈五尺,深五丈五尺。”这里的“深”,指“进深”,即长度。重修中,有人认为关帝殿兼作宴会厅不妥:“酒酣耳热,歌呼欢笑,甚非所以肃观瞻也。”于是,又增建厅堂,将祭祀和宴会场所分开。其规模:“更建客堂,层以阁,环以房,庶几神人各过,无相渲染。”扩建的大殿,悬“广业堂”匾额。匾额名称,取“广置行业”之义。
在增加的建筑中,还有一座祭祀妈祖的天后殿。广东、福建一带的很多客商,都信奉妈祖。妈祖即天妃,又称天后,俗称天妃娘娘。妈祖实有其人,原名林默,生于北宋,福建莆田人。她因为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而死。死后,她被尊为保佑航海安全的守护神。广东客商千里迢迢从广东前来苏州经商,离不开海运,当然要真心祭祀妈祖。会馆内,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庭院。园内种树栽花,堆叠假山,开凿池塘,为粤商闲暇时的游憩之地。
咸丰十年(1860年),忠王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在苏州城内与清军展开激战,岭南会馆不幸毁于兵火。民国三年(1914年),会馆又重修。但由于资金问题,未能恢复当年原貌。当年所立的《岭南会馆重修记》碑刻(见图3),现在安置在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内。解放初,岭南会馆为私立惠群小学使用。馆舍除头门三间外,其余建筑都进行改造以适应教学需要。当时,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会馆内增添了一座罗马式的大礼堂。后来,山塘中心小学又在这里挂牌,会馆原貌进一步受损。“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岭南会馆门额被白垩涂没(见图4)。会馆曾经的辉煌,一时淹没在岁月的沧桑中。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岭南会馆,是苏州市建馆年代最早的会馆。鉴于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在20世纪末的文物普查中,会馆仅剩的三间头门,被列入市控制保护建筑名录。根据住在岭南会馆附近的谭广良老人介绍,他的父亲就是一位会馆的粤商。民国时期,他的父亲常年奔波于广东和苏州两地,经营香料、胭脂以及杂货等等商品。会馆内一度开设加工香料的作坊。馆内还悬挂着一口铸铁大钟。每当举办祭祀、庆典等等主要活动,都要敲响大钟。悠扬洪亮的钟声,传播很远。沿河的码头上,货船来往不绝。每逢清明节,常常有扫墓的粤商坐船前来会馆借宿。
如今的岭南会馆,尚存旧貌。沿河残存一座水码头。石驳岸、石栏杆、石埠,铭刻着岁月沧桑。新植的花木点缀其间,增添了一些盎然生机。头门前有一小片花岗岩石板场地。三间门墙,为八字形门墙。下部以条石为基。水泥覆盖的墙面上,依稀露出里面的贴面砖细。正面墙檐下,镶嵌一条砖细花边,饰花卉图案。两端砖细垂莲柱贴墙。木构挂落古色古香。花岗岩条石门框中,配置两扇对开木门。木门原来为朱红色,如今风雨侵蚀后已经褪色,成为斑驳的杂色。门楣上“岭南会馆”四个楷书,隐约可辨(见图5,图6)。
岭南会馆的山墙,与众不同值得一提。通常屋顶两侧的山墙高出屋顶正脊的,称为封火墙。这种封火墙名称多变,根据形制不同,又称为防火墙、风火墙、屏风墙、山尖墙、花山墙、观音兜、马头墙。而岭南会馆的封火墙,为罕见的“五山屏风墙”(“五岳朝天”马头墙)。旧时的房屋大都为木结构。那些门窗、地板、梁柱、板壁等,都十分怕火。因此,采用防火结构是老宅建筑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常大户人家的房屋,就是将紧靠邻宅的两侧山墙加高,使其超过主屋脊,并且在山墙上也盖瓦做脊。一旦发生火灾,高高的封火墙能有效阻隔火源,防止大火蔓延。因其具有防火防风功能,古时人们就称其为封火墙或风火墙。从正面看,那些高出屋脊的封火墙弧度起伏,线条柔和,如同观音菩萨连头带肩兜了一块布,故民间俗称其为“观音兜”。门厅纹头脊见图7,屋檐见图8,砖雕垛头见图9。
清代初期,徽商东进,徽派建筑给香山帮建筑带来了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封火墙。在明代的徽州地区,封火墙最初是以马头墙的形式出现的。它的重要特点是高大气派,大都呈一字形。因为两侧墙角酷似马头,故取名“马头墙”。但这种一字形的马头墙移建到苏州等沿海地区的建筑中,却并不合适。因为江苏、浙江地区夏季台风多,高大的一字形墙受力面大,容易被毁。于是,锯齿形的马头墙应运而生。这种马头墙能快速分流空气压力,碰到火灾引起的热空气也同样如此,从而有效隔断火源。后来,人们将实用与装饰结合,把尖牙利齿的锯齿形轮廓改成平和坚挺的阶梯形轮廓。马头墙的长度随房屋的进深而变化。通常叠数(台阶)为三阶或四阶,多的可至五阶,俗称“五岳朝天”。这种错落有致的五阶马头墙,犹如五扇屏风,故又称为“五扇屏风墙”。岭南会馆的封火墙,就是这种五阶马头墙(五扇屏风墙)。
根据山塘街综合改造规划,2009年8月,会馆所在的山塘中心小学已经迁往别处。2011年,苏州市启动选修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在首批12座试点建筑中,岭南会馆榜上有名。2012年6月21日,岭南会馆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由苏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文旅集团)负责实施。目前,正在修复中的会馆将作为中国丝绸服饰博物馆(丝绸文化展示馆)使用。
The architectural view on Lingnan guild hall of Suzhou
Zhou Jun
(ChongyuanXiangshanConstructionCo.,LtdinSuzhou,Suzhou215121,China)
This article takes Lingnan hall of Su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inly from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tus as two aspects to comb and research,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ll of these provide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sight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for researching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Suzhou controlled and protected architectures.
Lingnan guild hall,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guild hall, gable
1009-6825(2015)32-0025-02
2015-09-07
周 骏(1978- ),男
TU-8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