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美经济关系与中国经济走势和出路浅析

2015-04-21 20:51路尧
经济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制造业

摘 要:2008年——2010年金融危机自美国爆发并蔓延世界后,美国开始反思自身的问题,期间的许多经济学和社会学论著如《断裂线》《断层线》《经济危机后的世界》等,都纷纷开始剖析其内在原因和未来世界经济走势。中国的经济变化也成为其关注的焦点,尤其在社会结构改革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已经入稳增长的“新常态”。一定的放缓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影响,所以对于改革中的中国来说,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的变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因此有必要剖析经济状态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对于外来经济变化进行预测以为社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关系 创新驱动 房地产态势 制造业 经济走势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1-044-03

一、美国金融环境的变化与双方总体互动态势概述

中国的金融汇率一直是固定地稳定在1∶7或6.8左右(自2005年以后,此前为1∶8左右浮动)。经济上以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等廉价商品竞争国外市场,并以外汇入账。因此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5年以后逐年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在外汇储备充裕情况下,考虑多种投资,并购买美国国债(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以此支持美国的超前消费模式,美国的制造业低迷,失业增加,但是美国却一直基于金融业的发达地位,进行着金融投资刺激。所以量化宽松的QE加上理财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繁荣,让美国房地产市场极其兴旺。

在2008年危机之前,美国的家庭贷款额度增加了数倍,美国这种“花明天的钱”的超前消费,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在由房利美和房地美导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以后,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直接对各国经济的结构状态产生不同程度冲击,也逼迫各国对本国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美国自身也在一番激烈的大辩论之后,从自省中再次认识到了制造业的价值,从而采用金融和税收、投资等一系列举措,使得国内经济状况出现了回暖态势,这在其2013-2014的就业率稳步上升中就可以看出,由于国内的游说和外包制造成本增加以及节约成本的创新成果应用,许多企业回归美国本土进行投资,也直接为未来市场扩展创造条件。这让原本享有“世界工厂”之名的中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而调整经济随之也将产生社会内在关系结构的变动,这对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影响,其内部将发生较为深层次的利益博弈过程。

二、中美经济关联波动及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先来看看中国的经济行为过程的历史运作结构。再由此看经济互动的态势和走向,则可以更明确其内在规律,从而揭示深层次要素。

由于农业在中国站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中国对于农业还有一定的保护性措施(2013年后开始实行城镇化,农业人口将减少,但是并不意味着城市房地产增加,只是会大面积“农转非”)。房地产因为效仿美国的地产热和金融繁荣,所以使其资本投机在房地产业十分兴旺。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市场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外国热钱流入以及实体经济的转型投资而普遍上涨。由于民众的基本工资有所增长,但是在随之而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下,其购买力在国内市场中未见明显起色。

在汹涌如潮的房地产热面前,许多人开始把盈利目光投向这一领域,其实也有金融危机之前参考美国的原因和奥运地产升值诱因等。所以房地产市场价格被急剧拉高,人们的目光焦点聚集于此,愈演愈烈。

在2008年由于次级贷款的叠加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致使美国政府搭构的福利性半商业机构(为普通人投资盖房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因为大量投机次级债泡沫,导致价格崩盘之后,只能报破产。从而因为次贷危机导致大量著名投资银行如“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因为风险资本投资公司的诱骗和不负责任而出现流动性危机,导致破产。

这一冲击造成危机逐渐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蔓延,实体经济在本来就低迷的情形下,更加难以招架冲击,失业率暂时性上升。大量缺乏救济的美国人(此时的商业保险大于奥巴马后来才建立的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未投保人就失去了保障)因此走上街头“占领华尔街”,打出了真正的美国现实——99%的“穷人”VS1%的“富人”这一长期积压的贫富矛盾问题。奥巴马面临着一方面消减财政赤字,拯救商业银行,化解危机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要实施更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扩大税收(主要是向富人征税),打破涓滴原理魔咒,提高就业,拯救经济的双重重任。

所以,此时的美国许多学者和人士都在分析原因中提出应对策略:如贸易战、汇率战、消减支出、贸易保护、税率改革和金融重组、预算控制,以及伯南克的美联储实行的QE量化宽松(大量印美元造成对外贬值的“饮鸩止渴”措施)政策等。

此时的美国政府,也意识到社会多元发展的潮流不可逆,单靠贸易壁垒不可能拯救经济,且还会打击本来就不牢靠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所以他们认为不能片面关注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资本投资,而是要调整结构,将贸易赤字和超前消费的债务降低(在美联储QE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前也似乎已经开始注意)。其努力地唤醒人们将外包给新兴国家的制造业迁移回本土,使得就业增加——这也是奥巴马上台前的目标和上台后的动作。

鉴于此,美国开始发展各种非廉价劳动力可以胜任的制造业项目,例如新型的3D打印技术,可以在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带动技术进步。从而帮助美国制造业恢复生机和扩大出口。并且开展新能源项目——页岩气,以刺激新兴经济的开启和恢复。通过一系列补救措施,美国就业率有所增加,制造业恢复了生气。

在财政预算和税收政策改革上,共和党与民主党互不相让,造成了一种政治博弈和对峙局面,致使民众所期望的社会保障以及基本福利迟迟得不到解决。这种僵局也会困扰一段时间,造成经济的困局。

三、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社会内在环境关系

近一二年(2013-2014),中国经济随着改革呈现了调整放缓局面,另外国外制造业回暖,部分挤占了中国订单。这是因为3D打印技术和美国实体经济意识的觉醒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所要面临的抉择。

随着国际贸易回暖和市场金融因素,人民币在近些年有可能继续保持升值势头,美国的制造业回暖也会吸引新兴市场和国家的投资和关注。这样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在不断提升情况下,对于其出口的影响难免是会有消极性的。随着部分制造业企业向低廉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的企业难免会遇到更大的压力。

国内的楼市调控和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强化,加之“厉行节约”的风尚和奢侈品消费的严格监督,许多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热钱,都将在控制中大幅削减。在经济比重中占有极大部分的房地产市场也会因为地产投资的减少而产生波动,并在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实际上在二三线城市已经缺乏火爆的场面了,只有少数一线城市由于暂未放松限购而僵持着。影子银行的出现和繁荣,将会把投资从原来的房地产项目上转移到一般的创业型经济上。但是国内创业者的投资风险和压力会比较大,而转向境外投资,对于土地的严格把控,将使开发商进一步从新回笼资金转移到风险低的行业上,黄金的走低部分是因为美元QE的缓慢退出加之奥巴马对经济进行了调整产生了一定的制造业回复景象,被部分人看好,故而黄金虽然有着一定的火爆投资期,但是相较于那种流动性大的创业收益投资仍缺乏吸引力,前期购买者也因此被“套牢”。但是对待创业经济一定要注意风险,许多创业型的投资并非一定是回报丰厚的,因为历史上许多经济是“只创无业”,但依靠招牌吸引融资极易“烂尾”。造成损失和泡沫再次拖累经济。在2014年第三季度世界银行已经发出警告,指出低迷的中国房地产如果泡沫破裂极可能拖累世界经济复苏。就在这一时间,中国央行10月出台了明显的放松房贷的政策,指出了一次性付清之后的购房也按首付交付房贷,将运行了4年左右的限购令变松动了。

这样来看,美国的经济状态是在逐步走出低迷,向增长回归。其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回归,以及以美联储QE的有序退出增加社会储备的方式实现的。美国的技术实力和家底为其摆脱经济危机助力极大,也正是因为美国的创新环境和严格的专利保护措施,使得类似“众筹”这样的小微融资平台减少了政府投资导致财政赤字增大的压力。为经济的未来发展增色不少。

中国的制造业一方面面临出口削减和成本增加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外部发达国家技术竞争和东南亚国家廉价劳动力竞争的双重冲击。制造业本身就亟需扩大附加值的含量,可是在国内,一直备受期待的“创新驱动”迟迟无法有力实现,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原因。而最根本的还是,创新的边际成本和潜在泡沫风险缺乏政府政策和商业保险的支撑,让有思想的初试者畏首畏尾,而有资金的主体持续观望,造成拖延了创新的时机,容易让技术成果的转化滞后而失去竞争力。

再来看房地产,即使采取了放松房贷等取消限购举措,可是由于前些年积累的楼房库存和居高不下的土地价格,使得即使存在一段时间的“房市遇冷”,也没有让价格真正回归到居民购买力可接受程度,只有那些具有雄厚资本的投机者才有对待房地长热的的敏感性。刚性需求的主体,实际上依然要考虑未来可能的购买力限制,和可能受损的地产价格下降。这会让其在高位的银行贷款成为拖累个人经济状况的障碍,所以在放松限购之前,部分地区如杭州已经出现了部分“房贷断供”的危险现象。如果任由这一趋势蔓延,难免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中国式次贷危机”并非危言耸听。不仅如此,严峻的就业并非是可以忽略的问题。因为目前的毕业生实际上是未来的消费主力,或者可能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力量。缺乏满意的就业岗位,又无法担负重新培训的学习成本,一些大学毕业生只能延续“啃老”的临时办法,加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未富先老”社会衰退风险,增加社会养老压力。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成本主要是由于成家立业所需要的“购房房贷”,对于大城市的优越福利条件的向往才是其趋向集中的原因,这反映了社会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亟待解决。如果没有对于地方建设的倾斜,二三线城市将流失更多人口,难以完成“城镇化”目标,还会继续增大大城市压力,造成“城市病”。

四、对于经济社会状态内在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刻不容缓

对于这种对比的变化,我们不能坐视不理,也不能一蹴而就地采用“一刀切”的休克疗法来治理。正因为社会转型中存在着主体利益多元化的困境,人们更需要扩大治理的参与力度和幅度。针对各种问题,必须采用动态平衡的措施加以治理,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扩大,推进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跨越中等国家陷阱,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

所以有必要在发展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之控制,以统筹兼顾的方针来加以规制。

首先,有必要继续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尤其不能放松一线大城市的房地产购买政策,同时让二三线城市的银行用更加弹性的方法融资,支持刚性需求居民和大学毕业生就地购房安家落户。另一方面,加大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仍旧要继续实现政府投资与市场参与的办法,不能因为结构调整就放弃对于投资的重视,这在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尤其急迫。对此可以出台购房和落户的优惠政策让毕业生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外来人口成为当地产业的主力军,让大城市中的产业向其转移并给予税收优惠,吸引商业以“地方创业”方式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减缓流向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和外来务工人员庞大的压力。

房地产涉及到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走势。一方面要防止房地产价格过热上涨,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其急剧下跌,因为过快的增长透支的是消费者未来在社会中的购买力,增加的是涉及民生的幸福指数的风险;可是急剧下降又会因造成断供,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发生房贷危机,影响信用评级和银行破产风险。所以这种平衡必须始终依靠不放松的政府监控,因为土地本身就是公共财富,使用权和所有权之间,必须寻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方能平衡稳定。这是未来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其次,对于创新融资,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方式,使之参与到创新型投资之中,促进有潜力的新兴产业技术的创造,一方面政府要为其提供生活资金支持,增大创业人员的创新信心,另一方面以“中国众筹”等融资平台为其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既减少政府投资压力还可以分担风险,增加社会对于创新的监控,防止泡沫滋生。因为毕业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进入60岁以后退休人员又有大量丰富经验,可以采用专家顾问指导加思维方案结合的方式,使无法参与体力劳动的经验人员转化为脑力劳动者,辅助创业者的创新完成,并以此方式获得养老金等生活费用,这可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又增加社会创新的内驱力,以成(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果换养老和就业,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

再次,培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使企业有担当,有责任。虽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但是企业的最基本载体还是“社会中的人”本身,其不可能完全与社会环境隔绝。低迷的购买力无法消化过剩生产,而将造成双向损失,于是,有必要让企业提供就业人员培训和创新的成本,有必要对于参与保障房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付养老等活动的企业,提供政策性福利,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主体。把传统的生产制造转移到社会建设活动中,在建设中寻找创新起点和新的市场,这种“包容性”是企业家精神将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未来回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第四,物价的控制是涉及到民生的关键内容,通过反腐败,我们已经看到奢侈经济转向了大众消费,为居民的社会消费既提供了更多选择,还间接减少了物价成本,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害企业的利润和市场,因为社会的最终消费只有回归于面向日常生活的理性,才能让生产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向度。反腐的同时也要注重居民新兴消费增长点的“挖掘”,类似中华酷联对于中国移动设备市场的内外扩展,再次证明了“生产决定消费”。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如此,才有必要继续鼓励企业开发有潜力的市场,对于有前景的创新进行投资,大学也要提供专家审核的科学监管顾问,评估创新的风险和收益,为企业及政府提供可靠信息。

第五,对待可能的地方债风险,有的中小城市暂时无法从“土地财政”中摆脱,就应该给与其一定的缓冲间隙,毕竟只有先期投入设立设施配套的“开发区”才能点燃创业热情吸引投资,这时候,可以让当地居民成为直接的投资参与者,政府的担保信用,要在保证国家利益前提下首先回馈本地居民,这样可以使得中小城市更具备“城镇化”的“民富根基”。民间的富裕可以扩大地方企业的成长,让资金寻找可靠的投资风向,以商业保险对地方的倾斜,吸引其本地投资和开发,这样可以在多元参与中,缩小地方债风险。毕竟创新驱动是需要多元协同的活动,政府、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只有包容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这不是以往传统如房地产那样的产业生产,而是类似互联网思维的“云生产”了,信息的积累成为财富之时,才能让创业者看到信心和曙光。

最后,中国有必要让制造业升级,学习借鉴欧美以技术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做法,扩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出口。由先模仿,到加入本土特色,为品牌造势;再到保质量,实现创新升级。技术的投入,其实是资本的投入。毕竟创新的投资在生产中的占比才能看出其是否真正由制造走向了创造,处于分工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不仅要生产,还要学习。整合一切能触及的技术条件实现全产业链重塑,让劳动力升级为人力,实现其创新能动性。这不仅需要专利技术保护法规的加强还需要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提拔。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都不是没有风险的一蹴而就,即使是三星这样的高研发投入企业,也面临风险,商业保险正需要在此发挥新的功能,助力经济创新的腾飞。

五、结语

中国制造业出口和境外投资既面临美国日本等觉醒之后的压力,也面对新兴国家低成本的挑战。只有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持续竞争力。只有社会协同才能实现创新,也只有包容才能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共建。由制造走向创造,由增长走向惠民,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民族复兴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顶层设计的宏观结构保障,基层实践是机体完善和丰满的关键。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经济调整和社会转型,是实现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包容共进”思想及其启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BSXR]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 300387;作者简介:路尧,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文明与公共治理研究。)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