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杨溢仁 罗政
文化与金融:跨界融合需借力
本刊记者/杨溢仁罗政
Culture and Finance: Integration Cross-Border Needs Leverage
中外文化产业的交流日益频繁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文化与金融之间的相互支持与渗透日益显现。与此同时,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体制机制保障缺失,以及专业、跨界人才不足等问题,也掣肘了行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搭建文化和金融领域融合的市场化平台,破解对接难“瓶颈”已迫在眉睫。
“2013年度,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9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6.43%。可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的1%左右。”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解冬在本周召开的“2014文化金融论坛”上援引数据说,这一贷款余额的占比虽在全国平均水平中已较高,但可以看出,信贷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仍旧有待提升。
不过,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就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而言,目前也切实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亟待解决。
首先,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且分散,成长不确定性较大。其次,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重创意的特点,其核心竞争力多表现在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轻资产上。再者,文化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权威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体系,缺乏畅通的知识产权抵押通道,资金周转时期比较长。
对于银行业如何更好地为文化产业提供正能量,连平认为,后续可从三方面加以推进。第一,需要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和内部管理的流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第二,应根据文化产业企业的特点,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例如专利权质押、著作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第三,要针对文化产业企业一系列的特点提供便利、简便操作的流程。
再就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考量,虽然当前已经有一批相当优质的文化企业上市,还有一批准备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扩大。但对比国际市场,我国文化产业借助资本市场运作的空间仍有巨大的挖掘潜力。
“中国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运作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在A股市场上,文化企业所占的比例不到1%。”上海重阳投资总裁王庆指出,美国传统传媒行业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超过3%,而我们的比重也只有0.6%到0.7%。
当然,这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运作的空间十分巨大。
不少业内人士判断,中国未来文化企业占上市公司的比重料会超过4%,因为新兴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很可能相对强于传统的文化企业,尤其是借助资本市场以后,其做大的空间更是不容小觑。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亦表示,上交所将在多层次蓝筹市场发展过程当中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服务力度。同时将配合有关各个方面制定完善贴切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带动文化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实现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据统计,目前国内有200多万家文化企业,其中80%是小微文化企业。由于其轻资产众多,普遍规模较小,因此难以与金融实现对接。
受访的业内专家认为,为实现文化金融行业的融合,加强金融与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已刻不容缓。
连平表示,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可以把市场上相关的专家人才引进来。金融机构既可以自己进行人才培养,也可以从外部引进,这样方能够打造一支真正专业化的团队,更好地为文化产业企业提供服务。
不仅如此,业界专家还呼吁,为促进交易市场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应成立中国文化产权交易协会,建立上下沟通、内外互动机制,推动文化与金融的深入对接。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寿光武坦言,只有借助适当的平台,依托平台资源优势,文化和金融才能合理嫁接,相互借力,并真正打造文化与金融对接的重要通道。
玉石雕刻的“满汉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