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建设项目选址的水文地质研究

2015-04-21 03:49廖鹏程崔献花陈植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5年1期
关键词:场址白云岩喀斯特

廖鹏程,崔献花,陈植华

(1.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湖北 宜昌 443199;2.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地质矿产勘查系,河南 郑州 450007;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建设项目选址的水文地质研究

廖鹏程1,崔献花2,陈植华3

(1.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湖北 宜昌 443199;2.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地质矿产勘查系,河南 郑州 450007;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环境十分脆弱,选择适合工程建设场址的难度大,从水文地质的角度去选择和评估拟选场地的适宜性尤为重要。以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该地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喀斯特地层的特点、组合特征和地貌类型,结合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不同阶段,对每一阶段中水文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并以贵州某典型大型电厂的灰场选址为案例,通过对该拟选场址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估,进一步验证了水文地质研究在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各阶段的重要性。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环境;建设项目选址;适宜性评估;贵州省

贵州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省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较差,保护环境的压力较大[1]。据统计,贵州省喀斯特面积约为13×104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6%,有95%的县(市)都有喀斯特分布。广泛分布的岩溶洼地、大型的溶洞沟槽、不计其数的落水洞乃至漏斗等,以及表层第四系厚度不稳定、降水可以迅速进入下部岩溶水系统、防污性能极低等,使污染物一旦泄漏,容易快速进入岩溶管道并迅速污染地下水,环境风险大。因此,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环境十分脆弱,选择合适的建设场地难度很大[2-3]。

正是因为贵州省的总体区域地下水环境脆弱,对建设项目选址制约明显,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水文地质专业工作者的优势,协助工程建设项目选择合适的地址,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风险[4]。地下水环境评价中重视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的调查研究,在建设项目前期各阶段的工作中主动介入并提供相关的技术经验支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地质环境背景

1.1 地形地貌特征

贵州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据统计全省山地面积约占75.1%,丘陵面积约占23.6%,盆地面积约占1.3%,山地地貌广泛分布是贵州地貌第一大特征。不同成因的丘陵既分布于高原外缘和高原面上,也成片分布于东部地区,呈孤立状、垄岗状或丛聚状。盆地形态多样、成因复杂,有挽近断裂形成的断陷盆地,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盆地和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盆地,这些盆地散布于贵州各地不同高程上,其共同特征是规模不大,面积超过万亩的盆地不到20个,所以没有平原和大型山间盆地是贵州地貌的第二个特征[5]。另外,存在有负地形是喀斯特地貌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贵州地区负地形主要有喀斯特负地形与岩溶洼地两大类。

岩溶洼地是溶蚀作用和地表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通常处于地下河的补给区,在地貌上通常为一个封闭或者半封闭的负地形,上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及厚度可指示底部岩溶发育情况。在洼地范围内一定有落水洞或竖井等排泄通道,下方往往存在岩溶径流管道,通过地形上成串洼地的分布可以判断地下河管道位置走向(见图1)。洼地负地形的类型主要有:落水洞、竖井、塌陷漏斗、岩溶洼地、合成洼地、岩溶盆地等,详见表1。

岩溶地貌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负地形都是岩溶洼地或落水洞等强烈岩溶发育区。喀斯特负地形的形成是由于表层灰岩被溶蚀及地表产流水力冲蚀的共同作用,而岩溶洼地属于溶蚀垮塌后形成的负地形,两者在成因上有明显的区别。因此,重点区别喀斯特负地形与岩溶洼地以及两者与敏感目标的关系是喀斯特地区合理选址的关键。

表1 喀斯特地区主要洼地类型

1.2 地层岩性特征

贵州地区碳酸盐岩主要包括灰岩、白云岩两类,次为它们的过渡类型[6-7]。现将这两类岩性分述如下:①灰岩:灰岩是贵州地区碳酸盐岩中最主要的岩类,主要分布在扬子陆块的海相浅水沉积地层中,次为贵州省东南地区和右江地区的深水沉积地层中,其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见表2;②白云岩:白云岩是贵州地区碳酸盐岩中又一重要岩类,按成因一般可分为原生-准同白云岩和成岩白云岩两大亚类,再依其结构还可进一步细分,岩类较多,主要分布在扬子陆块的海相浅水沉积地层中,其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见表3。

表2 贵州灰岩地层分布

表3 贵州白云岩地层分布

贵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连片出露、岩类齐全、岩性多样、累计厚度大(累计厚近10 000 m),是该地区环境地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据李阳兵等统计[8],连续性灰岩和灰岩与碎屑岩互层在贵州省碳酸盐岩中分布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8.04%和23.06%;白云岩类中以连续性白云岩在碳酸盐岩中分布面积所占比例最高,为21.01%;灰岩夹碎屑岩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17.68%;白云岩夹碎屑岩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6.59%;其他所占比例不大,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贵州地区碳酸盐岩的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现象:在某些地区,岩溶地层与非岩溶地层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有交互夹层的现象,形成间互状碳酸盐岩类,即灰岩、白云岩与碎屑岩互层产出或层间夹少量碎屑岩,这种互层所占比例达到了23.06%。不纯碳酸盐岩或层间所夹碎屑岩限制了岩溶地层中岩溶管道、溶洞的发育,这种结构使其地层的岩溶化程度低,含水介质以细小的岩溶裂隙为主。

(2) 地层岩性的相变比较明显:在某些地区出现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过渡变化,而这种相变程度对判别下伏岩层溶洞裂隙发育有很大影响。以三叠系地层为例,下、中三叠统由一“S”形的相变带分隔成两大岩石类型完全不同的沉积相区,相变带从马场坪开始,经贵阳青岩—安顺码头—贞丰坝桥—册亨冗渡—兴义泥凼入广西罗平,北侧属扬子区,以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右侧以深水广海盆地陆源碎屑沉积为主。

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进行拟选场址选择非常关键,在项目选址时需要突出和重视开展基础水文地质野外调查研究,而不能仅在区域地质图上下结论。

1.3 地层及地质构造特征

贵州省地层发育齐全,从远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境内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岩石地层有寒武系下统上部至奥陶系下统中下部、泥盆系中统上部至二叠系下统以及三叠系中下统;以碎屑岩为主的岩石地层有元古界、震旦系下统、寒武系下统中下部、奥陶系下统上部至志留系中下统、泥盆系中下统、二叠系上统、三叠系中统至白垩系;此外,贵州境内西部分布有集中连片的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各类负地形底部及山体斜坡处常见厚度不等的第四系松散层。

由图2可以看出,以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分布于黔西、黔西南地区,主要为二叠—三叠系地层;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地层主要分布于黔中、黔北地区,主要为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类地层。在项目选址上,与灰岩地层区域相比,白云岩地层的岩溶裂隙、地下水径流管道等发育程度相对较弱,使得白云岩地层所在区域更适合项目选址[9]。因此,在贵州省的不同区域进行建设项目选址的难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 400 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5个构造运动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裂、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像。

综上所述,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地层发育和地质构造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征:①地层发育十分完备,地质构造复杂,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地层在地表呈带状交替出露,使该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呈现出间隔状分布;②灰岩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岩层;③由于近期新构造运动的持续上升以及原生植被遭到人为破坏及风化剥蚀,造成基岩大量的裸露,风化壳物质更替迅速,残留土壤极少;④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变形不十分强烈,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1.4 水文地质特征

可溶岩地层在贵州境内分布广泛,超过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可溶岩地层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下水。以二叠—三叠系为主的灰岩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于黔南、黔西北地区,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一,如二叠系栖霞-茅口组(P1q-m),此地层的水文地质特点为含水岩组岩溶裂隙比较发育,构成了良好的赋存空间和运移通道,且连通性、含水性较好;以寒武—奥陶系白云岩为主的溶洞裂隙水主要分布于黔中、黔西南、黔北、黔东北等地,分布面积接近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代表地层如寒武系娄山关组(∈2-3ls)、高台组(∈2g),该地层的水文地质特点为岩溶比较发育,连通性中等,含水性一般,可作为相对隔水层。贵州省主要碳酸盐地层水文地质特征统计见表4。

表4 贵州省主要碳酸盐地层水文地质特征统计结果

可见,在贵州省建设项目场址的选择上,应重点分析碳酸盐岩地层的基本岩性以及岩溶发育的差异,选择泥灰岩或白云岩等岩溶发育程度低的相对隔水层作为拟选场址是建设项目实行的基础。通过表4,可总结出贵州省境内几组常见的备选地层(见表5),一般可在这几套地层中根据包气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拟选场地。

表5 贵州碳酸盐岩地区可作为拟选场址的常见地层

2 喀斯特地区建设项目前期各阶段水文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介入应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尽可能与可研工作同时、同步、同场开展。特别对地下水环境风险大的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选址阶段开始介入,并从地下水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项目选址的要求,减少因选址不合理造成的项目否决[10]。

在贵州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条件下,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勘察阶段、详细勘察阶段、工程勘察阶段等)中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已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查明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环境背景、水文地质条件等,并综合各方面重要因素后,尽可能选择相对隔水层或岩溶不发育的地段。此外,在选取场址时应尽可能地在不利的地质背景条件下“劣中选优”。

本文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经验,分别对喀斯特地区建设项目前期各阶段工作中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见图3)进行详细阐述。

2.1 可行性研究阶段

建设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已收集的报告、图件等资料,在区域上选择合适的地层、考虑岩溶地貌特点后进行现场踏勘,之后再结合建设方的需求进一步确定场址范围。

在地层选择时,首先要考察所选范围内是否存在一定厚度且分布连续稳定的黏土,因为这对建设项目来说是一层天然优良的防渗层。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通常选择防污性能“强”或者“中”的地层,即拟选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层土(岩)层,包气带厚度Mb≥1.0 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的地层,该套地层包气带的防污性能为优。根据这个原则比选出有利地层,避开不利地层(包气带厚度Mb≤0.5 m或渗透系数K≥10-4cm/s)。通常在岩溶相对不发育的白云岩地区选择区域构造相对简单、包气带厚度较大的地层作为拟选场址。

从整体宏观区域上,该阶段需查明拟选场址所处范围的构造特点,以及周边断层发育情况及该断层性质,优先考虑压性阻水断层来控制地下水流向。这样不仅能有效阻止污染物的外排泄漏,同时在后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验证阶段中也能很清晰地构建出合理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2 初步勘察阶段

建设项目选址初步勘察阶段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对确定的建筑物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防治方案进行论证。

在这一阶段,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需从拟选场址局部范围内,查明地层的产状,优先选择倾角较小、地势平缓的局部小盆地(这类地区通常位于向斜构造的核部),或者选择下伏地层岩溶发育较弱的喀斯特负地形;同时,调查附近周边有无较大断层通过、该断层的地质力学性质以及破碎带的发育情况;另外,查明拟选场址周边有无集中的落水洞、岩溶排水管道,以便很好地控制地下水流向,并通过这些管道发育以及分布情况来判别喀斯特负地形是否属于岩溶地下河的集中补给通道。此外,为配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阶段可以开展水样采集工作。

通过上述水文地质的勘察,须明确地下水的补径排特点,并分析该处地下水是否易被污染,污染物是否易径流、易稀释等。

当拟选场址周边不可避免地遇到地下水保护的敏感目标(如水库、温泉、风景保护区等)时,应优先选择岩溶发育程度较小的白云岩作为下伏基岩,同时充分考虑利用地层产状、裂隙构造等能控制地下水流向的地质条件,使得拟选场址处于这些敏感目标的下游。

2.3 详细勘察阶段

建设项目选址详细勘察阶段的目的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给出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其方法技术手段主要根据不同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和工程要求而定,一般需要大量的勘探、室内外试验。

在这一阶段,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主要以验证为主,通过详细勘察和野外试验来验证拟选场址的合理性。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要求,常见的野外试验有土壤饱和入渗试验和钻孔(井)抽水/注水试验。根据对拟选场址及周边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需选取能控制住地下水流向的打井位置,不仅能充分高效利用钻孔资源,为详细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察以及后面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多个阶段提供宝贵的水文地质实测资料,而且还能有效地节约建设单位工程勘察的经费,少走弯路。

通过土壤饱和入渗试验和钻孔(井)抽水注水试验两类野外试验,可验证拟选场址包气带的防污性能;通过场地工程勘察报告中要求做的物探试验,可查明下伏地层的岩溶发育情况;通过开展野外示踪试验,可研究喀斯特岩溶管道的发育走向。详细勘察阶段各种野外试验可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性质)见表6。

表6 详勘阶段常见野外试验一览表

3 案例分析——贵州某电厂灰场选址

3.1 拟选灰场地质环境条件

3.1.1 地形地貌

拟选麻窝灰场位于六枝电厂东侧约1.5 km,三面环山,整体为北部开阔南部收缩呈南北向展布的沟谷,沟谷西侧为陡坡,东侧为缓坡溶丘地貌,南、北端各有一出口。灰场南部地面标高为1 310 m,南部收缩方向低洼地带自然地面标高约1 297 m,地形较陡,坡度在50°~70°之间;东侧山坡地形较缓,坡度约为25°~30°,基本与岩层倾角一致。麻窝灰场拟选场址鸟瞰图见图4。

3.1.2 气象水文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5℃左右,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 400 mm。

区域内主要发育河流为三岔河,位于贵州省西部,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其洪枯水季节与雨旱季历时基本相一致,属山溪性河流。

3.1.3 地层岩性

拟选场址范围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第三段(T2g3)的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白云岩,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关岭组第三段分层描述如下:

第一、二亚段(T2g3(1-2)):主要分布在拟选场址东侧,该段岩性为灰白色、白色中厚层块状细晶白云岩,含少量灰质白云岩,局部夹硅质白云岩。

第三、四亚段(T2g(3-4)):主要分布在拟选场址西侧陡坡,该段岩性为溶塌角砾岩,下部角砾岩夹有灰白色团块状砂屑灰岩、微晶白云岩和泥云岩。

麻窝灰场拟选场址地质剖面图见图5。

3.1.4 裂隙构造

拟选灰场区域位于向斜东翼,受构造及水动力作用影响,区域内出露岩层中裂隙分布普遍,但各组裂隙延伸长度与深度有限,主要裂隙为平行于岩层产状的层间裂隙(见图6),倾向向西,倾角较缓,构成地下水径流优势裂隙。

3.1.5 岩溶发育特征

拟选场址内地表岩溶形态以白云岩类溶纹和刀砍状溶纹为主,见图7。

拟选场址地下岩溶形态根据场址范围内的物探及水文地质钻探成果分析,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地表以下约50 m,高程约1 260~1 310 m),大部分地段基岩较为完整,地下岩溶发育以浅部(地表以下0~20 m)溶蚀裂隙以及小规模(洞高4~5 m)充填的孤立溶洞为主,线溶率为0.54%,岩溶微弱发育,未发现廊道式大型岩溶存在痕迹。

3.1.6 水文地质特征

拟选场址范围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覆盖层中的孔隙水、基岩岩溶裂隙水。因第四系残坡积层仅在灰场南部低洼地带局部出露,不构成连续含水层,因此不予讨论。区域内含水层主要为关岭组第三段岩溶裂隙水含水层,为拟选灰场直接影响含水层,根据抽水试验成果,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55×10-7~2.23×10-5cm/s。场区东侧因地形切割,出露有表层岩溶泉,流量不大,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

拟选场址南部数个岩溶洼地距场区很近,且展布方向与岩层走向较近似,据当地居民口述该洼地地段雨季不见积水,推测具有一定的连通性,是拟选场址南部地段主要的集水、排水通道。此外,拟选场址地表发育的岩溶形态包括2个落水洞(位于灰场以南约500 m)、1个溶蚀漏斗(位于灰场以南700 m)、1个厅堂式溶洞(位于灰场以南约1 km)以及岩溶泉,见图8。根据场址南面出现的串珠状岩溶洼地推测下伏基岩中可能存在连通性岩溶通道,该地段地面高程最低,为整个水文地质单元地表径流的出口端,构成了主要的集水、排水通道。

拟选灰场场区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降雨通过基岩裂隙下渗补给地下水,根据灰场场区水文地质钻探揭示的地下水水位绘制的地下水水位等值线见图9。由图9可见,灰场场区地下水水位标高位于1 290~1 330 m之间,浅层地下水受地形控制,与地形趋势一致,地下水沿下伏基岩岩溶裂隙向南径流。

经野外调查,岩溶洼地排水通道位于向斜东翼,岩层产状约为290°∠20°,调查发现层间裂隙为优势裂隙,因此岩溶洼地下伏岩溶排水通道中地下水主要沿岩层走向流动。

3.2 拟选场址的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估

3.2.1 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收集的资料可判断出:拟选灰场位于岩溶洼地中上游,下部白云岩地层岩溶发育较弱,不存在管道型岩溶发育,整体渗漏性低,地质稳定性较好。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的相关评价标准,该地层的防污性能属于“中”。

3.2.2 初步勘察阶段

在初步勘察阶段,通过实地现场勘察,测得地层产状为290°∠20°,总体呈北西向,地层产状平缓,层间裂隙为优势裂隙,因此岩溶洼地下伏岩溶排水通道中的地下水主要沿岩层倾向向向斜核部区域径流,最终排泄至三岔河。

拟选灰场场地内岩溶潜水埋藏较深,最小埋深大于10 m,且场区三面环山,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根据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见图9)可知,场区范围内地下水径流方向为场区向二台坡方向。

尽管喀斯特负地形的形成也属于表层灰岩被溶蚀及地表产流水力冲蚀共同作用结果,但在下游底部发现小规模的竖井,属于岩溶洼地,洼地底部为白云岩类,岩溶化程度低。岩溶洼地虽属于岩溶管道的补给区上游,汇水面积小,但拟选场址范围内地表岩溶现象不发育,降水主要是形成地表产流汇集到下游的竖井排泄。

灰场场区下伏地层以白云岩为主,灰岩成分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岩溶发育。

3.2.3 详细勘察阶段

在此阶段中,水文地质工作以验证为主,主要通过详细勘察与野外试验来验证拟选场址的合理性。各野外试验结果如下:

抽水试验:岩层渗透系数为1.55×10-7~2.23×10-5cm/s;物探及水文地质钻孔试验:地表以下约50 m基岩较为完整,地下岩溶发育形态以浅部溶蚀裂隙以及小规模填充的孤立溶槽为主,第四系厚度变化大;示踪试验:灰场场区位于南面串珠状岩溶洼地(相距约1 km)的上游补给区,该岩溶洼地地下水与岩溶泉间无水力联系。

3.2.4 综合评判

拟选灰场场区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降雨通过场址范围内出露的裸露基岩裂隙垂向入渗补给地下水。场区浅层地下水沿沟谷向南径流,深部地下水沿岩溶裂隙及层间裂隙向向斜核部径流。

拟选灰场位于岩溶洼地中上游,场地底部地势宽缓,具有比较厚的第四系残积土覆盖,下部白云岩地层岩溶发育较弱,不存在管道型岩溶发育,整体渗漏性低,地质稳定性较好。

综上分析可见,从地下水环境角度来说,该场地适合灰场的项目建设。

4 结 论

(1) 水文地质研究工作不能仅限于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环节中开展,更应高度重视且穿插于建设项目前期的整个基础研究工作中。当无法避免在喀斯特地区开展工程建设时,在工程可行性论证阶段就应邀请相关的水文地质专家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场址论证及比选工作,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后期的环境影响评价阶段验证出厂区建设易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而使得整个项目建设处于被动,更重要的是能在选址初期为厂方提供准确合理的选址建议,使建设单位的选址以及后续的施工环节少走弯路。

(2) 当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免岩溶地貌背景时,通过合理科学的调查方法以及一定量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要在总体不利的喀斯特地质环境背景下选出相对适宜或者较合适的建设项目场址,须重点分析碳酸盐岩地层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选择泥灰岩或白云岩等岩溶发育程度低的相对隔水层作为拟选场区是项目实行的基础。

(3)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选择由地表溶蚀和侵蚀作用形成、下部岩溶不发育的岩溶负地形(包括部分岩溶洼地)进行项目建设,须在查明其岩溶发育程度、明确项目堆放属于非持久性废弃物且加强防渗措施的前提下,地下水环境风险才是可以接受的。

(4) 建设项目前期各阶段工作的任务不同,要求水文地质工作者提供的资料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也不一样。本文通过详细论述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各阶段工作中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充分说明了各阶段勘察工作与相应的水文地质研究需要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优选出最佳场址。该研究成果可为贵州及其他喀斯特地区的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1] 胡德勇,陈植华.喀斯特地区灰场场址的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估[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4):1-4.

[2] 吴晓华,朱晓琳,陈东,等.燃煤电厂平原灰场渗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J].水资源保护,2008,24(5):38-41.

[3] 黄爽,蔡树英,杨金忠.电厂粉煤灰场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34(5):7-11.

[4] 何才华,熊康宁,栗茜.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区及其开发治理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4(1):1-9.

[5] 赵珂,饶懿,王丽丽.西南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5(2):38-42.

[6] 张云,刘长礼,叶浩,等.岩溶地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探讨[J].中国地质,2008,35(1):163-171.

[7] 钱鼎.岩溶山区卫生填埋场选址的若干问题探讨[J].贵州环保科技,2002(1):14.

[8] 李阳兵,王世杰.贵州省碳酸盐岩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空间分布[J].电力环境保护,2007,34(4):36-40.

[9] 张明,苏秋克,王艳平,等.特殊地形地貌区燃煤电厂灰场防渗对策[J].电力环境保护,2009,25(6):43-45.

[10]段宁,程胜高.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14(1):57-60.

Hydrogeological Study on the Site Selec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Karst Area in Guizhou Province

LIAO Pengcheng1,CUI Xianhua2,CHEN Zhihua3

(1.TheSeventhGeologicalUnitofHubeiGeologicalBureau,Yichang443199,China;2.Department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Prospecting,ZhengzhouTradeandIndustrySchools,Zhengzhou450007,China;3.SchoolofEnvironmentalStudi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of Karst region is very fragile,so it is difficult to choose a suitable site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elect and asses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choosing-site from the view of hydrogeology.This paper takes Guizhou Province karst as the study area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form of carbonate strata in Guizhou Province.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karst formation,composition features and geomorphic types,combining with each early stage of project construction,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each phase of the hydrogeological work.Taking a typical large power plant’s ash sit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rough assessing the hydrogeology conditions of the selected ash field,this case makes a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of hydrogeological work in each early stag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karsts region;groundwater environment;site selection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uitability evaluation;Guizhou Province

陆兆华(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研究。E-mail:lu-zhh@263.net

1671-1556(2015)01-0018-08

2014-04-14

廖鹏程(198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岩溶地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E-mail:PC_Liao@qq.com

X321;P641

A

10.13578/j.cnki.issn.1671-1556.2015.01.004

修回日期:2014-11-07

猜你喜欢
场址白云岩喀斯特
加发布深层地质处置库候选场址适宜性报告
“喀斯特王国”地质构造动力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四段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埋藏白云岩成因类型与规模储层发育规律
——基于元素面扫和激光U-Pb定年的认识
棘胸蛙养殖技术(一)——场址选择与设计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肥西官亭通用机场预选场址气象条件分析
关于岩土组合边坡局部附加荷载引起的侧压力的讨论
河北三河白云岩矿普查方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