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生
[摘要]
当前,党的群众工作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社区群众工作创新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围绕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健全条块联动机制、如何加强群众工作制度化建设等重点问题进行探索实践,不断整合群众工作力量,完善群众工作平台,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开创社区群众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
群众工作;条块联动;制度化;考核激励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4-0050-02
社区党组织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其工作水平和能力如何,作风、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群众对党的认识和评价,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总体成效影响深远。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都要求社区党组织立足实际,在把握群众诉求、满足群众需要、赢取群众支持上不懈探索创新。
一、社区发展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的挑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党的群众工作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组织的群众工作方法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群众类型多元化,要求社区党组织分层分类推进群众工作。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众由于职业经历、生活经历不同,思想观念、需求类型、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很难适用同样的群众工作模式,大呼隆、一刀切的工作方式效果很难保证。只有了解不同群体的特点,分类采用不同方法,精准把握他们的需要,回应他们的诉求,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二)群众期待水涨船高,群众期待与社区党组织群众工作能力存在一场赛跑。正如一些社区干部经常感慨的:现在做事越来越难了,明明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也经常遭到反对,好事做好不容易。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群众期待不断提高,他们不仅关心政府做了什么事,还会关心政府是如何做的,对自身的民主权利更为敏感和关注。
(三)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正处于变革之中,为社区党组织的群众工作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单位制的解体,以及群众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私密性的增强,传统的邻里关系受到很大冲击,街道、居委干部走家串户的传统群众工作方法遇到了困难,街道干部“走不进门”、“见不到人”,经常发生“热热情情敲门,客客气气拒绝”的问题,社区党组织的群众工作也存在一个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问题。
二、创新社区群众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如何进一步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地缘关系日益淡出的情况下,街道、居民区需要因势利导,搭建好以业缘、趣缘为基础的社区互动平台,把具有相同爱好、兴趣、理想的人集聚起来,加强联系沟通,变“陌生人社会”为“熟人社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党的凝聚力。
(二)如何进一步健全条块联动机制。由于现有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部分条线部门主动向前的意识不强,协同作用发挥不够,而且区县层面也缺少一个牵头抓总的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团式服务群众工作的整体实效。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部分区域单位服务社区的意识不强,经常出现“区域单位肇事,社区买单”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大区域资源的整合力度,从源头上予以解决,形成共同服务社区管理的工作合力。
(三)如何建立常态长效的群众工作制度。部分现有制度或刚性不足,或比较宽泛,如在职党员、“两代表”、机关党组织等联系服务基层仍然处于自由参与为主的阶段,制度约束不够有力。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还不够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研究分析机制、整改落实机制等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链条,群众诉求与问题解决有时候还做不到有效衔接。此外,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衔接不够紧密,群众的反馈结果尚未得到系统整理并加以运用。
三、创新社区群众工作的建议
(一)整合工作力量,形成群众工作合力。一是发挥好机关干部带头作用。推广区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区县委常委联系街镇的做法,实现共同参与,发挥区县领导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市、区县党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区、基层联系点制度,发挥“两代表”职能优势和专业优势,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深化机关党组织与居民区党组织“双结对”活动,带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共同参与。探索推进处级干部与居民区结对,科级干部与重点人群家庭结对,共同参与居民区服务团队。比如,区县机关干部每月至少一次,街镇机关干部每周至少一次,深入结对居民区联系服务群众。二是发挥居民群众主体作用。理顺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职责,减轻居民区工作负担,为居民区干部腾出更多精力投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合理调整居民区设置规模,降底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管理幅度,为将居民区建设成为“熟人社会”提供体制保障。鼓励居民区探索在党总支下建立功能型、活动团队型党支部,加强自治家园建设,扩大居民区群众工作的支持力量。三是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搭建结对帮扶、定点联系、项目合作等区域单位参与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平台,发挥区域化党建资源整合优势,引导区域单位深入居民区,参与走访,提供各类专业服务。搭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律师、心理专家、专业社工师等第三方人士参与的社会公信平台,参与矛盾化解和民生实事项目论证。
(二)完善工作平台,健全“区县-街镇-居民区-块区”四级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区县层面群众工作统筹协调部门。固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广徐汇“满意在徐汇活动”、杨浦“一线工作法”、长宁“凝聚力工程”等区县经验做法,建立区县层面走访联系群众问题收集、分析、处理的统筹协调部门,统领群众工作开展。根据工作需要,将相关区县职能部门和街镇确定为成员单位,建立季度例会制度,重点研究区县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整体推进情况,分析研究需要条块联动解决的重点问题。二是打造区县综合协调信息平台。将块区、居民区、街镇职责范围内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纳入区县综合协调信息平台。考虑到各街镇对群众的需求和问题轻重缓急的区分最为清楚,将问题梳理、分派的枢纽放在街镇,明确问题收集、梳理、分析、录入、分派和跟踪的主体为街镇。区县群众工作统筹协调部门对各街镇汇总上报的问题进行整合,协调区县机关部门、单位受理和处置,明确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的年度处置计划,实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当前与中长期相结合。三是理顺与相关部门职能发挥的关系。区县群众工作统筹协调部门并不是取代职能部门的日常业务,而是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重点给予目标锁定,从问题中梳理出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工作内容,实现工作的针对性、规划性和有效性。对于走访联系中发现的问题,能通过职能部门解决的,一般不应纳入区县综合协调信息平台。
(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推进群众工作制度化建设。一是完善督促检查机制。区县群众工作统筹协调部门分两个层面对问题处置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于各街镇,重点督促检查指导各居民区积极推进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所负责问题的有效处理情况,以及对其它问题处置的沟通协调、跟踪了解情况。对于区县机关部门、单位,重点督促检查问题处置计划落实、反馈情况。同时,将群众工作情况作为区县委年度重点工作内容,由区县委办公室按照要求对部分涉及到的重点问题处置情况进行督查办理。机关作风建设管理部门结合党风廉政责任制检查、基层党建责任制检查、政风行风测评等,及时发现问题处置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作风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整改。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区县群众工作统筹协调部门综合考虑区县职能部门、街镇及领导干部参与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处置相关问题情况,并于年底通过委托社会第三方随机抽样明查暗访的方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对领导干部和区县职能部门、街镇进行考评。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加大考核结果在部门、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和评优评先等工作中的运用力度,做到由群众考评、让群众满意。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社会工作党委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