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夷
摘要:针对一加一技术创新合作方式下的成员冲突,建立冲突博弈收益矩阵,研究内外资企业在冲突博弈中的一般均衡收益及冲突策略选择,并引入收益流动性假设及冷淡心理效应,对几种冲突均衡格局作出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一般均衡解是公平思想和逐利思想的一个中立性表达;我国内资企业收益流动性及冷淡心理效应假设下均衡收益都优于一般均衡,收益流动性相比冷淡心理效应能为内资方带来更理想的冲突格局。
关键词:流动性;冷淡心理效应;合作创新;冲突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4.04
中图分类号:F27644;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4-0015-05
Analysis of Conflict i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Exportoriented Hightech Enterprises
KONG Ling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Abstract:For member conflict in one plus on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operation pattern, benefit matrix of conflict game is established. General equilibrium benefit and conflict strategy selection of foreign and domesticfunded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 Meanwhile, benefit mobility and indifference effect are introduced to comparatively study several conflict equilibrium patterns. Result shows that general equilibrium solution is a neutrality expression of equity and profitable ideology. For domestic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equilibrium benefits under the hypotheses of benefit mobility and indifference effect are all superior to general equilibrium benefit. Moreover, more desired conflict pattern could form for domestic enterprises with benefit mobility than indifference effect.
Key words:mobility; indifference effect;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onflict
对于我国众多外向型高科技企业而言,合作创新对企业降低高创新风险、加快技术升级具有重要作用[1]。据商务部公布的信息,2006年至2011年1月,国外R&D分支机构数量猛增为1400个以上,相比9年前增加了一倍,研发投资高达820多亿元,主要投资于高科技行业,国外企业愈发热衷于在中国实施技术指向型跨国经营战略,重点且频繁地投资于高技术活动,并与本地外向型高科技企业高效合作产出科技成果[2]。合作创新中双方冲突情境的演变应是内外资在合作创新中策略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演变的不确定性源于博弈双方的有限信息认知及利益配置不均衡[3,4]。拟基于比较静态博弈理论,研究最常见的一加一合作创新方式下高科技内外资企业的收益及策略,求出不同合作规则下的均衡解,对比双方收益,探讨二者重合时的中立解;进一步引入收益流动性假设及冷淡心理效应,比较一般均衡解及新假设下的均衡解,解释3个均衡解的差异性根源,探究三套理论在现实中所对应的不同冲突情境以及引致的冲突化解均衡状态,以有效指导合作创新双方的合作规则设计、竞合行为安排及冲突解决策略,提高合作创新绩效、外资研发溢出及东道国福利。
1相关研究回顾
合作创新相对于独立性技术开发的创新行为,发端于开放经济环境和跨国公司主体种群中,为后进国家技术进步提供重要机会[5]。合作创新既对东道国竞争性企业起到激励与推动作用,又对东道国供应链成员方起到拉动及引导作用[6,7]。若从投入产出视角考察合作创新双方的决策、行为及收益,那么每个成员为了巩固其原有技术优势或从合作成果中获取最大收益份额,势必会发挥其某种势力而在合作的同时展开竞争或防卫,冲突情境自然形成并动态演化[8]。国内外学者在合作创新内涵上没有形成共识,大多数提出多个相似的称谓,如合作研发、协同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合作、协同创新、研发联盟、研发勾结或R&D纵向合作等[9],但是主流观点仍然将其归为新兴创新路径[10]。有的学者清晰刻画了技术创新合作“黑箱”的投入回报过程,既有合作性也有竞争性[11],旨在补足单方的技术短板,实现合作者共担风险及分配收益。
合作创新中的冲突关系,归因于合作过程中成员行为之间的交互性影响[12]。冲突关系与客观环境密切相关,如地理因素[13]、第三方[1,14,15]、政策[16]等,但是对冲突情境演变产生实质影响的因素还是合作创新主体商定的合作规则、竞合心理、合作态度及双方行为特质等,当前这方面研究涉及还较少。因此,本文拟建立经典的冲突博弈模型,研究合作创新中冲突策略选择,剖析冲突情境在早期阶段的演化路径、均衡稳定性及其意义,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对前人研究的另一突破是为了更加逼近现实冲突情境,引入合作创新中冲突主体的收益流动性假设及冷淡心理效应,分析这一改变怎样影响技术创新合作局中人的冲突策略选择。
2合作创新的冲突博弈
21建立模型
内资方希望在合作创新中更多地从外资方技术外溢中获益,而外资方也有保密自己技术诀窍的企图,双方都有预定的合作策略,在创新投入和成果分配方面必定有差异,会出现冲突。冲突问题可描述为(F,v),F∈R,且F具有凸性及有界性,指该冲突博弈的收益可行集;向量v∈R,指合作创新双方发生冲突时的收益,v=(v1,v2),前者是内资方在冲突中的收益,后者是外资方在冲突中的收益。
令x=(x1,x2),或者y=(y1,y2),都指局中人解决冲突后的可行收益组合,则有F∩{(x1,x2)|x1≥v1,x2≥v2}≠φ,即冲突解决后成员合作创新比冲突不解决更优。
冲突博弈示意为:Γ=({1,2},C1,C2,u1,u2),C1、C2各代表两个合作者的冲突策略集,u1、u2各代表两位局中人的冲突收益。
5实例分析
为了清晰揭示外向型高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冲突博弈均衡特性及其演化规律,以制造煤矿机械的我国民族企业R公司与欧洲某知名研发机构的合作创新中出现的冲突事件为算例,对比讨论其冲突博弈的各种均衡解状态,并给出启示。
根据表1的收益矩阵,容易求出一般均衡解为x*=(0,10),内资方选择b1的冲突策略,外资方选择b2,此均衡态下双方冲突强度很高,几乎无合作,或在合作创新中呈现一边倒的不正常局面,没有知识和技术溢出,我国企业在研发项目冲突中毫无益处,在华外国研发中心对核心性创新成果严格保密,且只愿以高价出售新装备研发方案,几乎掠夺全部的创新收益。
如果考虑收益流动性,则先用最小化最大值法算出冲突点收益,内资方的v1=0,对应于内资方被动地选择b1,而外资方主动地选择b2并威胁对方。在这一冲突情境下,外方严格保密核心技术和专有资源,意图独占创新成果,不向R公司溢出任何有用知识;技术方面处于劣势的R公司与对方几乎没有合作机会,只能被动地应对冲突局面,或求助于其他研发机构。再算出外资方的v2=1,对应于内资方主动地选择冲突策略a1并威胁着对方,而外资方被动地选择b2。在这一冲突情境下,持有保守思想的外方研发企业因害怕创新工作失败而规避合作创新的高投资;反而是R公司不惧研发风险,不遗余力地投资于创新项目,旨在攻克高端煤机装备的设计难题及关键加工技术,同时给予外资方强有力的威胁信号。若能取得新品开发的成功,R公司获得收益为10,而外资方一无所获;反之,R公司会为失败付出代价、损失为5,外资方的收益仅仅为1,可理解为产品开发经验积累及创新合作关系资本增值。本例的冲突情境下可流动最大累积收益值v12=10,因此基于收益流动性的冲突均衡收益组合为y*=(45,55),冲突被有效化解,双方合作关系具有建设性,内外资方对公平性收益分配较为满意。
最后考虑冷淡心理效应对冲突博弈的影响。不难得到Γ*(见表2),R公司及外资方的冲突博弈均衡策略为(a1,b2),合作双方的收益为(2,8)。
对照以上三类博弈均衡态,外资方都选择冲突策略b2,无论是在合作创新中被动地选择策略b2以实现Max u2,还是主动地选择策略b2以实现Min u1,策略b2都比a2更优。
三类博弈均衡态的不同之处是内资方R公司的威胁策略不一样。根据冲突博弈的一般均衡,R公司在冲突中以Max u1作为被动性冲突策略的决策原则,因此R公司选择策略b1,这同时给外资方提供了获取最大收益的条件。而在收益流动性条件下,R公司可以有两种决策方式供选择:选择主动性冲突策略a1,能削减v2而主动威胁到外资方;或选择被动性冲突策略b1,能增加v1也会被动威胁到外资方。在冷淡心理效应下,R公司的均衡策略要兼顾主动/被动的两重冲突关系,但只能选择一种决策方式及威胁类型而非两种,因此选择冲突策略a1,以实现max(u1-u2)。
综上所述,一般均衡适用的冲突情境是:合作双方都不情愿提前承诺冲突点的决策方式,直至冲突实际发生才选择占优的冲突策略。如果在创新合作前,双方都会郑重承诺冲突点的两种策略选择(主动性策略或被动性策略),也给对方保证,根据冲突产生的不同根源而决定到底采用哪一个策略,那么基于收益流动性的最小化最大值算法是可用的。若在创新合作前,双方都会郑重承诺,不论冲突因何而起,都会执行某个既定策略而非两个,那么基于冷淡心理效应的冲突博弈收益矩阵变换法是最合适的。
进一步比较在一般均衡基础上增设的收益流动性假设及冷淡心理效应假设,从R公司的立场来看,收益流动性更好,其均衡收益为45,大于冷淡心理效应假设下的均衡收益2,说明局中人的威胁数量与冲突化解效果成正相关,两个优于一个。随着威胁种类更加多元化,我国内资企业的冲突均衡收益会更高,冲突化解局势更利于我国内资方。也意味着对于冲突化解而言,收益流动性所暗含的局中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更优于双方持有冷淡心理所导致的冷淡或潜在敌对关系。即收益流动性相比冷淡心理效应,对冲突均衡状态达成更有建设性、更有助于局中人冲突决策演化过程朝着合作创新的方向发展,能更好地进行资源整体性配置,提升合作成员收益分配总体满意度,增进内外资企业合作创新总体绩效。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整理并评述了外向型高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冲突研究,建立冲突博弈收益矩阵,将合作创新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条件融入冲突博弈问题,考虑了三种冲突化解思路及其相应的数理工具,分别是一般均衡、收益流动性假设下的新均衡、冷淡心理效应下的收益矩阵变换法。比较各均衡解,得出重要结论如下:
(1)对比公平思想和逐利思想下的合作者均衡收益,发现二者存在重叠可能,即冲突博弈存在中立均衡,符合中庸之道,也是化解冲突的一条可行路径。但是其优劣性难以裁定。作为后进者的我国内资方企业在与外资方的合作创新中是否接受这一中立思想,应该慎重考虑。
(2)在冲突解决路径上,引入收益流动性假设对冲突决策路径演化具有明显的建设意义。当双方收益不可流动时,都不情愿提前承诺冲突点的决策方式,局中人只能达成一般均衡,这对于内资方并不利。当双方收益可流动时,双方都会郑重承诺冲突点的两种策略选择(主动性或被动性策略),也给对方保证,根据冲突产生的不同根源而决定到底采用哪一个策略,这直接促使冲突均衡的收益配置从外资方独吞扭转为双方共享创新收益,这有利于合作创新的健康、稳定及长期可持续发展。
(3)冷淡心理效应对于冲突行为向理想的均衡态演化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设想内资方将某种威胁用于合作创新中冲突解决的最后通牒,以避免最恶性的冲突情境出现,那么合作方都会作出一些让步,拉近距离,弥合创新合作的心理鸿沟,保持建设性的冲突强度,齐心致力于创新项目成功及超额收益共享,而非滋生机会主义等不良行为。中方高科技企业若要在外向型技术创新合作的冲突情境中获得有利的竞合地位,必须增加及丰富自身的技术创新合作渠道,从而使得在华技术创新合作项目上外资方的被替代性显著提高,实质性地弱化外资方在技术创新合作过程中的寡头垄断身份或绝对强势地位;还要增强中方企业自身的谈判能力、技术与知识的吸收能力、威胁强度及可信度,谋求在技术创新合作格局或合作创新的冲突情境中的主导权或平等对话,这对于开放环境下的中国企业技术进步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全球一体化环境下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4)对于内资方来说,收益流动性比冷淡心理效应的均衡收益改进作用更大,在合作创新中可谓决定成败的核心规则之一。二者导致内资方的冲突均衡决策方式有质的差别。冷淡心理效应下内资方必须选择单一威胁,而收益流动性条件下内资方可选择两种威胁及决策方式,这彻底扭转了冲突格局。即局中人的威胁数量与冲突化解效果成正相关,也与起初处于相对劣势的内资方在冲突均衡中的位势成正相关,两个优于一个。收益流动性在冲突情境中能孕育出合作双方的交互性及依赖关系,营造出利益共同体的有利氛围,消除了冲突本身带来的不良敌对性,开拓了合作创新的疆域,必能造就更耀眼、更值得期待的合作创新成果。
(5)在冲突可能性的高科技企业成员合作创新管理方面,利用高级、复杂技术融合与集成平台上的良性互动,加强成员间有效交往、沟通及信息共享,有选择地启动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有限资源的精细化、虚拟化管理以及收益的共赢式流转,拓宽单一企业的资源边界和收益空间,确保新产品或新技术的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借助契约手段抑制合作中道德风险的滋生,有助于彰显资源配置的协同优势和集成效应,大幅提高合作创新项目的资源报酬率,从而驱动各个成员的高收益成长,助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创新模式向成熟化演进。
62未来研究展望
该冲突博弈只限于“1+1”的合作创新模式,即一家外资方与一家内资方的合作,必须承认其是片面的。政府一直强调重复技术开发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内资方要联合起来,与外资方展开多对多的共性技术创新合作,学者们今后需更多考虑日益普遍的集体性创新合作的复杂冲突情境形成要素、评价指标及关键影响因素等。其次,文中冲突博弈局中人被假设为完全理性的,且秉持有风险中性的创新态度及冲突心理,但实际中的内外资企业管理者及技术工作者在有限理性下实施交互决策,而且在引进高端技术方面,有些企业是风险偏好型的,有些却在规避风险,这又会给技术转移竞合格局增添复杂性及演化特征,未来的研究需要松动模型的完全理性及风险中性假设,对冲突行为演化稳定性进行深度探究。再者,拓展性研究还可考虑引入声誉、中介组织的代理行为、信号机制或集体惩罚等新的冲突格局影响因素;探讨动态冲突博弈中分步式混合均衡策略选择;尝试在更加复杂的不完全或不完美信息条件下,将合作或竞争的、动态或静态的、序贯或同时选择的博弈模型应用于合作创新中冲突格局研究;还应该针对多寡头垄断下的部分产业结构展开案例和应用研究,这势必对合作创新的冲突势力及其威胁策略研究带来根本性影响。针对于此,作者务必开展更多的相关后期研究,以更加接近现实合作创新中的冲突博弈情境,取得冲突解决绩效及合作创新绩效的突破性进展和更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本文比较研究了完全理性下,外向型高科技内资企业在与外资研发中心在高水平合作创新中的冲突决策路径,在现实的合作创新项目中,如何在合作契约中设置相应条款惩罚败德一方、设计违约金标准和收益分享规则,以约束冲突行为、激励合作创新中化解冲突的努力,以及知识或高端技术溢出程度难以确定时企业合作创新模式及冲突策略均衡等,均等待学者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David T C, Elhanan H.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859-887.
[2]崇泉.入世10年: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挑战与未来[J].国际商务财会,2011(8):6-9.
[3]彭纪生,李昆,王秀江. 跨国技术转移的策略交互行为研究[J]. 科研管理,2010,31(4):1-8.
[4]龙跃. 有限理性下竞争性联盟成员合作创新博弈分析[J]. 软科学,2013,27(9):84-89.
[5]Secka 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xplaining the Spillover Benefit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12,23(4):437-451.
[6]Chun C K, Chih H Y. Knowledge Capital and Spillover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4):594-604.
[7]邹樵,吴丁佳宝,姜杰. 共性技术扩散的网络与外溢效应[J].管理世界,2011(1):182-183.
[8]杨震宁,李晶晶. 技术战略联盟间知识转移、技术成果保护与创新[J].科研管理,2013,34(8):17-26.
[9]贺德方. 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10]Luis A R B, Paul M R.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106(2):531-555.
[11]肖灵机,黄亲国. 企业新技术引进与扩散行为决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2):198-202.
[12]许治,焦秀焕,朱桂龙. 国家中心城市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增长——以北京、上海为例[J].科研管理,2013,34(4):16-23.
[13]Markman G, Panagopoulos A, Gianiodis P. Scientists or Entrepreneurs: Rent Appropriation from Discoveries Made in University Labs[EB/OL].America: Americ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s and Proceedings, http://eprints.lancs.ac.uk/780/2007-11-22/2012-09-23.
[14]Damsgaard F E, Thursby C M.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fessor Privileg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3,22(1):183-218.
[15]汪翔,孟卫东,吴国东. 基于第三方监督的研发联盟收益分配机制研究[J]. 软科学,2012,26(6):21-23.
[16]代明,龚平,杨夣姗. 研发产业竞争力评析及其对深化产业合作的启示——以台湾地区和大陆主要省市为例[J]. 软科学,2014,28(5):84-89.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