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剧艺术遇见云技术

2015-04-20 09:15潘汝
上海戏剧 2014年7期
关键词:媒介戏剧微信

潘汝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五大媒介时代,分别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时期。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口头语言媒介时期,甚或更遥远的过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和喜剧都是从即席创作发展而来。前者起源于酒神颂,后者起源于生殖器崇拜的颂诗。”1说明西方戏剧起源与古希腊酒神节紧密相关。至于中国的戏剧,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有学者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北齐“合歌舞以演一事”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戏剧的源头。

中西戏剧自诞生以来,皆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过了各个媒介时代的漫漫风尘。艺术是“历史认定的专门化的媒介表现手段”2。历史赋予的媒介特点,让戏剧披上了厚重华服的同时负载颇多。戏剧的光辉,似乎在新媒介时代,尤其是在电影艺术时空的灵活性和绚丽的视听效果面前,有些黯淡。

戏剧艺术要在新的媒介时代获得发展,必须与新技术融合,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而这,不仅有赖于戏剧艺术工作者的实践革新,更需要高校艺术教育者的助推和引领。因为,戏剧艺术教育不仅培育新一代的艺术工作者,而且,培育着新的戏剧艺术的受众群体。因此,戏剧艺术教育在数字媒介时代的作为,关乎戏剧艺术的未来发展。

在以戏剧艺术教育为主要对象之一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日益认识到云技术的运用,在新媒介时代,对于拓展艺术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云技术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建构在互联网技术及多种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以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能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交互性的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理论探究。这种现代化的学习范式,体现出艺术教育开放性、互动性、生态性、智能性、人本性等多维度特征。

经过深入细致的实践研究,我们探寻了基于云技术的戏剧艺术教育的有效路径,初步构建了数字媒介时代戏剧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的体系,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构建了动态的戏剧艺术课程资源体系

在数字媒介时代,网络资源是无限丰富的,戏剧艺术的资源同样多姿多彩。为了给青年学生以自由选择、开放便捷的课程资源库,我们搜集了TED以及国内外各大高校、艺术研究机构关于戏剧艺术专题的网络课程,整理了相关课程的网络链接,并在此基础上,分类整理、剪辑提炼相关样本;利用浙江传媒学院“凤鸣大讲堂” 等现有资源(如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陆军教授的“戏剧观:剧作家最重要的艺术准备”的专题讲座等)及专家资源,整理相关的讲座,并剪辑提炼,放到教学平台上;积极构建包括经典戏剧作品赏析、戏剧大师评论、最新戏剧演出讯息、先锋戏剧集合、戏剧家微博(博客)等众多板块,使之与丰富的课程资源交相辉映,成为立体、便捷的网络学习资源库。

有了这样的课程资源库,戏剧艺术教育突破了课堂的有限时空,为移动学习奠定基石,青年学生可以按需调取相关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二 确立了共享式戏剧艺术教学的方略

数字时代的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互动性和去中心化。那么,戏剧艺术教育也要凸显艺术的时代特征,让平等互动不仅成为艺术课堂教学的常态,也成为课外学习交流的常态,在艺术生活化的今天,随时随地激发学生交互学习的热望。

首先,开展了基于云技术的互动课堂的建设。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首先在戏剧艺术专题教学中,进行了基于云技术的互动教学探究,初见成效。通过信息交互的相关软件(目前诺基亚、三星、苹果都已经开发出专门的电脑和手机互通的软件)或微信方式,将教师的手机用数据线接在电脑上,学生发送给到教师手机上的回答会实时出现在大屏幕上,教师可以立即予以点评,学生(包括在场与不在场的学生群体)也可以进行互评。学生们对这种模式充满了新鲜感,一改以往的“颓势”,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了短信方式的研讨。

但是,我们发现,这种课堂互动的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用。在教师讲授了相关知识点之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适时布置相关研讨问题。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的研讨,学生的讨论热情更高,几乎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课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某些文字痕迹进行深入细致的个别化教学。

其次,实施微信教学互动。

在新的媒介时代,包括戏剧在内的艺术教育资源无限丰富,艺术教育无处不在。为了进一步推进移动教学,我们实施了微信教学模式,构建了近500学生加入的微信朋友圈,每天发布戏剧艺术的相关学习信息,形成了戏剧艺术大师、戏剧艺术理论大家、当前热点戏剧理论问题、戏剧人生感悟等板块的内容。例如,我们在微信上发布的著名导演和理论家彼得·布鲁克“关于戏剧的27种理解”,触动了受众群的思维,引来许多学生的评论和提问,教师在微信中实时与学生互动,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理论的课堂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在微信群中,我们也要求学生上传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戏剧艺术学习资料,不仅让教师获得了解新一代学生关注什么艺术问题的窗口,更是在一个相互交织的微信朋友圈中,构建一个立体、互动的学习平台。

第三,课堂研讨和课后作业的互动共享策略。

在原先的艺术教学中,由于时空的局限,课堂研讨往往被锁定在一个教室之内,而课后作业似乎只是某一个体的事情。打破这种局限,是推进艺术教育的重要进程之一。

我们在戏剧艺术教育的专题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将戏剧艺术专题中关于音乐剧、戏剧大师作品赏析、跨文化戏曲、戏剧艺术的展望等内容的课堂研讨成果上传至网盘,形成学习成果交流的平台,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班级同学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点评,并适时留言,师生之间形成了无障碍的信息交流立体网络。

基于云技术的学习,打破传统教学静态的、单向度的传授方式,是对传统艺术教育的革新,这些革新让学生在多重思维碰撞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endprint

三 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戏剧艺术专题调研

任务驱动,对推进艺术教育来说是十分有效的路径。利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科研平台,结合戏剧艺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承担了“凤凰计划”和“创新基金”等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工作,组建了传统戏曲的研究项目组,开展了“中国传统戏曲在浙江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戏曲研究。比如,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我们就采用了网络问卷的方式,在浙江传媒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丽水学院等高校发放了近千份问卷,也采用网络软件进行问卷分析和统计,最终撰写调研报告;再如,在进行小剧种的从业人员的采访时,我们将实地采访和远程采访结合起来,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剪辑,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突破了采访工作的时空限制。研究团队对小剧种的生存及传播状况有了深切的了解,他们在婺剧调研报告中写道:“作为传统戏剧典型代表的婺剧,在审美效用与社会价值方面无疑都极具价值……然而缺乏变革的内因与外因,让婺剧终究只能固守在封闭的传播环境中难以超越,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和无奈的孤芳自赏在婺剧的演出阵域中频繁闪现,使其终于在逆势发展的浪潮中难以进入主流的视界。这就造成婺剧受众根基的优柔与脆弱。”这种忧思,激发了青年学生要为传统戏剧的发展和传播尽心尽力的使命感。这种运用云技术的项目调研形式的学习,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可替代的。

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即使没有经过专业的信息技术训练,在实践中都能够自觉地将相关技术融入研究工作中。这种开放的、任务驱动式、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研究工作,对推进戏剧艺术教育尤为重要。

有了以上的戏剧艺术“云教材”的运用和交互共享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许多丰富、详实的过程性信息,于是,评价艺术学习成效的依据更加坚实、丰厚。由此,我们制定了新的评价标准,微信教学中的互动的质量和频次、课堂交流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网盘交流中留言点评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专题调研工作的成效都成为考量的重要指标,变静态的书面考试评介方式为关注思维能力培养的动态过程。当然,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的确立还有待时日,但我们已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戏剧艺术独有的媒介特点,使之成为目前对高校戏文专业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突破了这个瓶颈,能够为其他艺术门类的教育提供有效经验。我们在以浙江传媒学院戏文专业为主的学生群体中,实施以戏剧艺术教育为专题的教育革新,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和模式,并在音乐、舞蹈、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专题教育及艺术理论的教学实践中应用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媒介发展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艺术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上提出:“新的教育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性的大学生逃课现象,使学生无课可逃。逐步把教师和学生从课堂空间的人身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教和学都变成一种更加自由自主、灵活控制和充满创造性的行为。”3我们的基于云技术的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就是对新的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究,深信,我们终将在新媒介的浪潮中获得新生,实现教师从在场的“话剧演员”到超越时空的“电影演员”的华丽转身。

注释

1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G].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15

2 王志敏.试论“艺术”概念的重新界定[ J ].中华艺术论丛,2009,(8):13-27

3 http://blog.sina.com.cn/ wangzhiminblogendprint

猜你喜欢
媒介戏剧微信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