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 兰州石化:闯出海外一片天

2015-04-20 02:38张宏彦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10期
关键词:炼厂炼化苏丹

○ 文/何 平 张宏彦

炼化 兰州石化:闯出海外一片天

○ 文/何 平 张宏彦

●兰州石化走到哪里,就把培训工作开展到哪里。 供图/兰州石化

17年来,兰州石化整装出海、创新制度体系、艰苦创业,赢得了海外的一片天。

近日,随着第五批44名检修人员安全归国,由兰州石化公司承担的又一座海外炼厂——尼日尔津德尔炼厂检修工作圆满结束。

兰州石化的“走出去”战略再建起一座里程牌。

早在1998年,兰州石化就与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CDODC),开始了海外炼化业务的合作,选派240多人参与苏丹炼厂项目,实现了开车一次成功,开创了“整建制借聘”的海外劳务合作模式。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兰州石化通“过走出”,赢得了自己在海外的一片天空。

创业艰难百战多

2000年与CNODC合作,兰州石化通过借聘方式向苏丹KRC劳务输出技术人员,国际事业公司统一进行海外业务的组织与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项目风险。

2001年,兰州石化采用EPC方式承担了苏丹喀土穆炼油厂聚丙烯项目的建设。聚丙烯项目是中国石油继在苏丹南部原油勘探、油田建设和原油长输管道建设工程以及每年250万吨炼油厂建成投产后,由中国石油独家建设的首个石油化工项目。

苏丹工业基础薄弱、依托条件差、气候恶劣,装置建设所需物资全部依靠国内供应,从装船到抵达苏丹港就需三个多月的时间。

2001年2月28日,兰州石化建设公司管理人员薛州带着第一批14名工人上路了。职工们身背水壶,顶烈日,战酷暑,斗风沙,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他们所承担的聚丙烯项目除了1个气柜、两组框架外还有4具塔。这些活儿在国内10个铆工要干3个月。他们只有3个人,一个半月的时间,必须完成。用兰炼总厂原副厂长赵维刚的话说:“你们是从辅业中选出来的精英,我们现在没有退路,聚丙烯项目要在短期内树立中国石油的海外工程项目形象,就看你们的了。”

2001年7月1日聚丙烯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在异国他乡为党的80岁生日献上厚礼,实现了身居海外为祖国奉献石油的梦想。

伴随着施工的全面开展,一批批人员赶赴苏丹。他们随身带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行李,而是工程所需的急配件。2009年,兰州石化首次承担阿尔及利亚索拉信炼厂9套装置的检修,完成95台换热器和15台空冷的清洗更换等361项检修项目。施工人员冒着高温酷暑,用36天时间安全优质完成361项检修任务,让炼厂于5月13日顺利开车成功。

就这样,兰州石化先后派出860多人次参与了苏丹炼厂催化、常压、空分空压、水系统、储运5个装置,KPC聚丙烯装置和塑料编织袋厂,六区减黏装置的开车、运行和维护保运,承担了苏丹炼厂、化工厂所有分析化验任务。2009年选派96人帮助CPECC完成阿尔及利亚500万吨/年凝析油厂开车任务。

管理体系做保障

首次承担阿尔及利亚索拉信炼厂检修任务的时候,由于阿方人员都是首次参加炼厂大检修工作没有经验,项目部必须从头做起。为此,工作时间,员工代红伟和他的伙伴们在检修现场挥汗如雨与钢铁设备“较劲”。休息时间他们还担任教员,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检修经验与阿方人员交流共享。他说:“我们在这里检修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身体和精神都感到很充实,还交到了异国他乡的朋友。我们感到很快乐。”

兰州石化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国际职业技术培训,把国际职业技术培训作为产业发展的唯一炼化企业。根据海外项目的需要,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已派遣外方人员87人在兰州石化公司进行实习、培训。

在集团公司人事部、国际部及海外勘探开发公司的指导下,兰州石化充分利用在炼油装置开车、生产保运、检维修、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方面的优势,借助海外合作项目,从产品输出、技术输出、劳务输出方面拓展海外业务,为建设“海外大庆”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3月,兰州石化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签订了《海外油气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更全面的对口支持和战略合作关系。相继制定出台《海外项目用工管理规定》《海外项目管理规定》《海外项目人员薪酬福利待遇管理办法》和7个现运行海外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海外项目和人员管理的制度体系。从项目的开发、实施、过程控制、核算兑现,人员的选拔、培训、体检、外事管理、待遇、人身意外伤害风险防范、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缴纳、人员轮换、地方病防治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实现了海外员工闭环管理,对项目顺利运作起到保障作用。

兰州石化有效开展海外人员的储备、选拔、轮换、培训等工作,在人员轮换、轮换回国人员安置、海外职务聘任确认、技能鉴定、休假管理、特种作业取证等工作及备员准备和培训方面形成一套高效的对口支持管理制度体系。17年来,有3000多人次有过海外工作的经历,先后参与了海外4个国家7个项目,有400余人长期在海外工作,在海外工作员工最多时达到近千人,为实施“千人海外计划”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保障海外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兰州石化组织建立了完善的疟疾病防治体系。从人员选派时就建立了严格体检制度,出国前按照所去的地区不同,选择地方病预防疫苗注射。为解决海外工作人员回国后发病时的治疗,兰州石化积极和CNODC业主单位协调,把石化总医院东区内科作为中石油在兰州地区疟疾病防治定点科室,并联系CNODC专门培训了防治疟疾病的医生、护士和检验员,为医院配备了试纸和药剂。

为了规避风险,兰州石化又组织给海外工作人员统一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及疾病保险,并将此项工作的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三外”一体行天下

早在2004年,兰州石化就将原两兰(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和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的对外业务整合,成立了集“外经、外事、外贸”于一体的国际事业公司。形成了国际事业公司—人事处—二级单位三环相接的海外项目派员模式。

2009年国际事业公司根据尼日尔炼厂项目需要提出人员需求计划,人事处按照内部对口支持的模式,由二级单位选派项目所需的合格人员借聘给国际事业公司,由国际事业公司派往尼日尔项目部。对于二级单位由于选派对口支持人员后造成的缺员,实行“缺员补充”。

“缺员补充”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对“三高”装置的关停并转进行转岗补充。二是通过从二三线招聘部分员工经培训后补充。三是从当年新增人员(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和高职生)中给予倾斜性补充。由于派往海外项目工作的人员收入较高,员工个人积极性高,但派员单位积极性不高。制定“缺员补偿”制度,根据单位派出人员职级和数量,按照人工费标准的40%进行“缺员补偿”,调动了派员单位积极性。

为确保派出人员专业对口、保障有力、轮换有序,兰州石化将尼日尔炼厂派员任务分解,实行内部对口支持。兰州石化炼油厂有107名员工。其中,正科岗位3人、副科岗位1人、专业技术岗位7人、操作服务岗位96人。炼油厂负责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员,同时准备选拔和培训下一轮轮换备员。兰州石化将101名机、电、仪三修人员分解到维达公司、动力厂和电议事业部等三个单位。同时,将尼日尔炼厂90名机关管理人员、销售和计量人员,按管理职能和专业分解到包括机关在内的各相关单位对口支持,由国际事业公司统一管理。所有人员实行同岗级定期轮换。电站、催化重整、装置人员采用3年轮换制,其他装置实行2年轮换制。员工回国后与国内人员按同级同岗互换。这不仅解决项目工作人员在海外工作中晋级、晋职后回国内工作不被认可的后顾之忧,而且完善了轮换体系,保证对口支持的可持续性。

在海外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技术、操作及管理人员在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目前,兰州石化派出人员中有很多人已成为苏丹炼厂、化工厂的技术骨干或负责人。20余人在兰州石化或集团公司其他单位走上了副处级以上岗位,790名员工经过了海外项目培训,有530人具有海外工作经历。

兰州石化通过人员“走出去”全面开展海外业务合作,不仅辐射带动了工程建设、开工开车、生产保运、炼厂维检修、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全产业链“走出去”,而且带动了催化剂、机械仪表等设备产品出口。

2009年5月,兰州石化与苏丹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签订了129万美元(870万元人民币)的技术服务合同,主要对厂区、生活区的地物、地下动力管线、电缆等,进行数据采集、数字处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系统建成后,苏方参考兰州石化动土管理模式进行动土管理、地下水泄漏检测、腐蚀检测等工作。苏丹作为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及时进行管网泄漏普查有着积极意义,加速了苏丹炼厂的苏丹化进程。

2012年,兰州石化和尼日尔炼厂关于“炼化企业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炼化企业地下管线泄漏检测技术”等技术进行了交流。2013年和2014年,兰州石化继续向乍得炼厂、尼日尔炼厂等海外炼厂推介地理信息在炼化企业应用技术,地下管网泄漏检测技术等。兰州石化催化剂厂积极维护和开发海外市场,实现优势互补,2014年出口海外催化剂产品超过5000吨,累计出口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欧美发达国家。

此外,兰州石化还为海外炼厂提供特阀改造、人员培训、ERP咨询等业务,出口业务拓展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苏丹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已成为兰州石化公司的一项特色业务。

古老的尼罗河,见证了兰州石化职工的勇敢和坚强;奔腾不息的黄河,记录了兰州石化人的成长和艰辛,正是依靠独立自主的拼搏精神,共和国长子在非洲大地上树立起了中国石油炼化品牌的丰碑。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猜你喜欢
炼厂炼化苏丹
炼化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智能油田/智能炼化建设》
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炼厂低附加值硫磺作改性沥青稳定剂的探索研究
再见,苏丹
压力表在炼化装置上的应用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苏丹”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