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杨 成 华 盾
克里姆林宫的自我救赎
○ 文/杨 成 华 盾
为应对低油价,俄罗斯在从内部遏制危机的同时,也不忘从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汲取帮助。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在2014年迈上新台阶。 供图/新华社
普京所谓西方制裁不会对俄罗斯产生“灾难性后果”,从修辞学的角度看没有大错,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定义“灾难性”的程度。用俄罗斯学者自己的话讲,从现有的黄金外汇储备规模及当局采取的各项应对政策看,普京政权至少可以撑两年,但难题恰恰会在那时候开始。议会选举和2018年的总统选举都需要本世纪头十年昂扬奋进的“普京经济学”有更出色的变现,低油价和严厉制裁可能会使它成为俄罗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当危机不可遏止地袭来之际,普京当局开始了紧急的自我救赎,希望能够借助足够多的行政干预稳定民众与资本对俄罗斯经济的充足信心。
挽回卢布颓势
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回卢布颓势,努力恢复被重创的经济。在情势最危急的金融战场,为遏制经济恶化和资本外逃,俄央行分别于2014年3月、4月、7月、10月和12月进行了五次加息。最近一次12月16日,俄央行将基准利率从10.5%调高至17%。这是1998年以来没有过的措施。除加息提高利率外,俄罗斯多次抛售外汇储备干预汇市。2014年12月以来动用已超过100亿美元。在多次干预汇市收效甚微之后,12月17日,俄再次抛售70亿美元,终于使卢布有了10%的反弹。在外汇储备缩水超过20%,2014年全年抛售近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后,俄外汇储备已降至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位。
在加大救市力度的同时,俄罗斯政府开始对外汇流出实行限量管控,并且对企业外汇留存实行监管,要求正常流转现金外的多余外汇必须存入指定账户。笔者在俄罗斯的朋友称,为了避免引起恐慌性抛售卢布,普京当局事实上正在对卢布兑美元的汇率实行“手动管理”,很多换汇点只有标价没有美元。
力稳民心
俄罗斯当局不断强化危机系西方有意制造而俄罗斯不会被压垮的政治话语,力求稳住民心。普京本人更是亲自出马,通过年度记者招待会等场合屡屡释放利好信息。同时,俄罗斯政府严控超市不准过快涨价。有分析将此次俄罗斯卢布暴跌与1998年时的金融危机相比较,想象这次俄罗斯社会将回到1998年的恐慌当中,民众会抢光商店的货品。但直到现在,俄罗斯民众在此次卢布贬值过程中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普遍恐慌情绪。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抢购物资和挤兑银行的现象并没有全面出现。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卢布大幅贬值的时候,俄罗斯民众的态度大都比较平静。
事实上,虽然卢布贬值50%,甚至一度达到60%,但俄罗斯的物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只上涨了10%左右。俄政府也出台严厉政令,禁止生活基本食品过度涨价。2014年8月,俄罗斯出台了反制裁措施,暂停进口原产于多个西方国家的肉类、奶制品和果蔬等食品,但这一缺口很快由中国、泰国、新西兰等国家补齐。莫斯科居民在被问到卢布狂跌时称:“只要不出现大的通胀,就没有问题。”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学教师塔吉扬娜称:“生活没有什么改变,虽然物价有小的上涨,但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遏制资本外流
俄罗斯对离岸资本准备实现大赦,以遏制资本外流,增加经济总量和促进国内投资,对冲当下的金融困境。
俄罗斯总统顾问格拉济耶夫说,俄罗斯离岸资本共计5000亿美元。这些资本对扩大俄罗斯国内投资起重要作用。普京2014年12月4日在发表国情咨文时强调,只要这些离岸资本能够返回俄国内,俄罗斯将不追究这些离岸资本持有人的责任。同时,为保证离岸资本以“免税”的形式返回俄罗斯,普京表示,未来4年俄不会增加现有税率。为了促成流散在外的俄罗斯资本尽快回归,克里姆林宫动用了强烈的刺激手段,即“大赦”仅此一次。
在从内部遏制危机的同时,俄罗斯也不忘从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汲取帮助,力求摆脱被西方孤立的境地,并寻找能源出口的替代方案。其中,对俄罗斯最关键的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
2014年5月,普京赴上海参加亚信会议时,与中国签署了天然气东线管道的项目合同。短短半年时间,2014年11月在赴北京参加APEC会议时,又与中国签订了多项天然气协议或备忘录,西线天然气管道方案基本大局已定。这显示了中国对于俄罗斯的战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俄油”邀请中国石油集团购买Vankor油田的10%股份。自俄石油巨擘尤科斯公司被“俄油”收购后,普京对俄罗斯油气资本的管制十分严格,从不允许私人或其他资本持有俄罗斯油田的股份。2009年和2013年,中石油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曾提出入股Vankor油田或“俄油”,都遭到了俄方的拒绝。从这次的邀请可以看出,在卢布贬值、油价暴跌、俄境内资本外逃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需要中国给予一针强心剂。
●旨在把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欧洲的“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无法解开俄罗斯的欧洲制裁困局。供图/CFP
普京于2014年12月10日和11日低调访问印度,在短短两天时间里,紧锣密鼓地与印度在核电、能源、矿产、军事等重要领域达成多项协议。印度的能源短缺问题,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与印度在核能领域达成了重要协议,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也有望展开。现阶段,俄罗斯已帮助印度建造了两座核电站。其中,一个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已经投入运行,另外一个反应堆预计在2015年启用。除这两座核电站外,此次普京访印又与莫迪达成协议,俄罗斯将在今后20年为印度建造12座核反应堆。对于这项协议的签署,俄罗斯既有利可图,又收到了印度非常正面的评价。印度媒体指出:“在核能合作领域,俄罗斯目前是唯一与印度展开实际合作而非只把承诺挂在嘴边的国家。”在天然气合作方面,虽然没有签署协议,但俄罗斯驻印度大使亚历山大·卡达金表示已准备好向印度公司开放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印方享受优厚待遇。而对于俄罗斯而言,与印度的能源合作亦是冲抵西方制裁对其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为俄罗斯能源资源寻找新的出口市场。这与俄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异曲同工。
在矿产资源方面,俄罗斯的宝石公司与印度买家签署了一系列合同。印度孟买是世界六大钻石切割中心之一。而俄罗斯是世界前五的钻石产地,且多年来形成了独立的从开采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产业体系。钻石数量大、质量优、均匀性好,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俄罗斯的钻石只有很少部分直接进入印度。普京此访同样抓住这一产业链要害,在印度开创矿产资源的市场。
一般而言,政治人物的支持率往往与其执政期间该国的经济表现或民众对其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观认定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至少在2010年底前,普京的支持率变化符合这一基本规律。当俄罗斯经济表现越好,民众从中享受的实惠越多时,普京的支持率越高,反之亦然。这样一来,2008-2009年间,普京的支持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生下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此后,随着杜马选举和2012年总统选举进入俄罗斯政治议程,普京的支持率似乎也由经济驱动型转变为政治驱动型,国家的经济表现、个人的实际收入等变化已不再强烈影响普京的支持率。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版图则标志着经济表现与普京支持率的分离达到了新的高峰。
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危机中普京的强势表现,尤其是克里米亚“回归”极大地增强了俄罗斯的民族荣誉感,一个多元的碎片化的俄罗斯政治版图被重新整合起来,而普京就是其中的黏合剂,所以其支持率居高不下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西方民主体制而言,可能很难理解这种始终在高位运营的支持率,但不意味着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问题在于,此轮危机来势汹汹,而俄罗斯当局的应对政策多数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挥可能的效应。这对普京当局以高福利换取政治支持的模式也是一个挑战。不要忘记普京2012年重返克里姆林宫主要依靠的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外的支持力量,并曾一度引发较大规模的抗争运动。加上俄国内选民结构的年轻化,使得社交媒体的动用作用越来越大。一旦经济发展长期恶化,对普京的政治稳定将十分不利,雪上加霜效应可能出现。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应对油价下降的冲击波,已成为俄政府的常在命题和战略优先方向。
无论如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应对油价下降的冲击波,已成为俄政府的常在命题和战略优先方向。普京已经意识到,油价大跌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供需关系正在出现供大于求的本质变化。这对于高度依赖油气资源的俄罗斯经济无疑是巨大挑战。调结构以往虽多次被俄高层提及但迄今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过去十余年的油价高企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幸运普京”,也给俄造成了当下的发展困境。无论俄承认不承认,无论俄认定多大程度上是政治因素在主导国际油价的起起落落,俄罗斯经济对其的高度敏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普京反复强调将采取全面和长期措施予以调整。或许,普京所期待的更为内向发展、更加强大自信的俄罗斯会再度崛起于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但俄罗斯所能拥有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救赎的时间并不充裕。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