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远标 向宪文 程子翠 周莹 刘伟 闫虎
本院是1985年才正式成立的新建医院,院领导从1995年即准备建立康复医学科室,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建设成功;直至2003年,才借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脑病治疗中心”的机遇成立起了“脑病中心康复部”[1]。经过4年的初期运行,于2007年独立建科,称脑病康复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及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年出入院患者540余例、收入过千万、结余300余万,主要业务指标达医院临床科室前列的较大型临床科室,现将科室的发展过程及管理经验做一简单介绍。
泰安市中医医院是一所1985年新建的地市级中医医院,成立时间较晚,基础差、底子薄,早期发展速度较慢。2001年全院的业务收入只有2000多万,一般临床科室的年收入仅100万左右。
随着医院的发展,于1995年即准备建立康复科,但因当时医院的综合实力较差,患者来源有限,购置的部分康复医疗设备均处于闲置状态,培训的数位康复医疗人员也陆续离开,科室难以正常运行,不得不临时解散。
直到2003年,在医院领导的筹划下,泰安市中医医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起了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康复治疗人员组成的“脑病治疗中心”,其中医疗人员划分为“脑病内科部”、“脑病外科部”和“康复部”3部分,“中心”行政统一管理、经济统一核算、各部分协调发展,共用一个护理班子。当时以“内外科结合、中西医结合、抢救与治疗结合、治疗与康复结合” 的先进理念形成了“脑病中心”发展的优势,很快在当地形成了巨大影响[2]。科室发展迅速,于2005年即先后通过了泰安市中医药管理局和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审查,成为泰安市和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继而于2006年申报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该项目经过5年的建设,于2011年底顺利通过专家验收,于2012年5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13年,“中心”又通过了省卫生厅的评审,成为省级重点中医学科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势专科。
随着“脑病中心”的快速发展和住院患者的急剧增加,当初组合的“中心”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科学发展的需要,从而于2007年分解成为独立核算的“脑病内科”、“脑病外科”和“脑病康复科(康复科)”,至此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科室,之后经过2年与脑病内科共用一个护理班子的过渡时期,于2009年完全独立,科室得以进入自主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几年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截至目前,本科室已经成为编制床位48张(实际开放床位60张)、康复医疗面积1500余平方米、各种医疗设备近100台(价值达200余万元)、科年总收入近1200万(居全院31个临床科室第17位)、纯利300余万(居全院第10位)、人均纯利近20万(居全院第7位)的较先进临床一线科室。目前科内工作人员达36人,其中康复医师11人、康复治疗师12人、康复护士13人,医疗高级2人、医疗中级6人,护理中级3人,硕士7人,本科以上人员20余人。
经过几年的发展,特别是科室独立后的规范化建设,我科的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加,不仅是国家“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省级重点中医学科“脑病中心”的组成科室,而且在2007年的国家“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中,成为“泰安站”活动的亮点,得到国家、省、市等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的肯定,并且建设成了“泰安市残疾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中心”和“泰安市中医特色专科”。
2007-2014各年度收住院及出院患者数量变化见图1,2007-2014各年度经济指标变化见图2。
图1 2007-2014各年度收住院及出院患者数量变化
3.1 科室的人员分类及分工 根据中医医院的实际和科室的经验,笔者将科室人员分为如下3个类别。
3.1.1 医师系列 即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该系列包括高等医学院校针灸推拿专业毕业以及中医临床、西医临床或康复医学专业毕业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医疗人员。该类人员的职责是负责科室患者的整体管理、医疗文书的书写以及门诊和病房的医疗值班工作[3]。同时安排个别经验丰富的针灸医师固定负责日常针灸工作,科室突出针灸医疗特色,保证针灸治疗质量。目前医师共11人,其中高级2人、中级6人、初级3人,中医类别9人(达81.8%),硕士研究生7人(达63.6%),这是科室人员的核心。
图2 2007-2014各年度经济指标变化
3.1.2 护理系列 即所有取得护理资格的人员,该类既有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人员,也有西医护理专业毕业的人员,负责病房的基础护理及治疗,现有人员13人。
3.1.3 康复治疗系列 根据中医医院的特点,该系列包括西医院校毕业的康复治疗专业的人员,也包括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或针推专业毕业的专科以上层次的执业助理级别以上的人员。他们的职责一部分是负责康复治疗工作,一部分是协助针灸医师完成针灸、推拿等治疗任务,该类人员形成了科室的医疗特色,现有12人,基本能完成本科室及相关科室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
3.2 目前的组织结构及管理 (1)科室设主任1名,全面负责科室的医疗及行政工作。(2)医疗人员分为2个医疗组,分设医疗组长,各自带领3~4位医师负责本组的医疗工作,每组分管20~30位住院患者;另外,科室设科主任助理和总住院医师各1人,协助科主任负责科室的医疗质量及行政调度工作。(3)护理设科护士长1名,全面负责科室的护理管理及医护沟通,1名主管护师协助科护士长工作,2名护理组长分别负责组内护士及分管患者的具体护理工作。(4)康复治疗人员按各自工作性质分工,负责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具体康复治疗工作,治疗过程接受医师安排、指导、调度和监督[4-9]。以上各级各类人员工作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各项医疗、护理及康复治疗等方面的需求都在本科内一并安排,解决了患者多科医疗、管理脱节的问题,尽最大可能保证了患者的医疗安全和质量,这样的医疗模式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和欢迎。
科室独立核算以来,随着临床业务的逐年扩大和工作人员的迅速增加,管理的难度也在逐步增大,绩效考核和奖金的发放成为协调科室各级各类人员关系及调动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5]。经过几年的探索,笔者总结出一套比较适合我科绩效管理的经验,除基本工资由医院人事科按照医院规定发放以外,科室奖金则按类别分别按“业务量化奖励+岗位系数奖励+其他”的方式计算发放。
4.1 医疗人员 (1)业务量化奖励:①收治及管理患者数量:每收治或管理1位住院患者分别按固定金额(如20~30元)发放;②门诊及其他科室治疗收入按固定比例(如1%~2%)奖励。(2)岗位系数奖励:科主任1.5~1.4,科主任助理1.2,医疗组长1.15~1.1,医疗骨干1.05,其他人员根据年资、职称等分别为1.0~0.4。(3)其他:如医院及科室安排的特殊任务,按任务性质及难度一次性奖励;而病事假及各项上级罚款等适当扣减(扣罚)。
4.2 护理人员 (1)业务量化奖励:①责任护士:每主管一位住院患者按20~30元奖励;②护士长及主管:每安排好一位住院患者按5元奖励。(2)岗位系数奖励:护士长1.3,副护士长1.2,、主管1.1,护理组长1.05,其他按年资、职称等1.0~0.3。(3)其他:如医院及科室安排的特殊任务,按任务性质及难度一次性奖励;而病事假及各项上级罚款等适当扣减(扣罚)。
4.3 康复治疗人员 (1)业务量化奖励:以每完成一位偏瘫患者的半身手法治疗或一次综合训练为1个治疗量,其他治疗项目按治疗时间、难度、收费等确定治疗量系数(0.1~2.0不等),能量化的项目尽量量化,月底统计各位治疗人员的治疗量,每个治疗量给予5~6元奖励。(2)岗位系数奖励:难以量化的部分岗位,以及各个治疗师因年资的不同,笔者结合医生、护士及相近治疗师的收入,分别确定适当的岗位系数(0.1~1.0)发放奖励,使治疗人员的奖金收入与相当年资的医师或护士基本持平,甚至可以超过部分医生或护士的收入,从而保证了康复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治疗质量。(3)其他:如医院及科室安排的特殊任务,按任务性质及难度一次性奖励;而病事假及各项上级罚款等适当扣减(扣罚)[10-11]。
以上内容均优先保证业务量化奖励和特别需要奖励项目的提取,剩余部分按岗位系数计算后发放,其中不合理的方面及时调整,使奖金的发放不仅合理而且要合情,起到了协调科室内部关系、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的终极目的。
5.1 抢抓机遇尽快完全独立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社会对康复的需求快速提升,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科室的建设和发展,最近十余年及今后相当长一个阶段,我国都是康复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7-8]。因此,康复科的发展要抓住时代提供的有利机遇,尽量及早独立发展,这样不仅能完全发挥出康复医学的独特疗效,而且能摆脱其他强势科室的束缚和压制,尽早树立起康复科室的独立社会地位,争取社会的真正认可,为今后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2 突出中医特色,建立起康复科室独特的康复医学理论体系 康复医学不同于传统的临床科室,要建立独特的康复医学理论体系。而身处中医医院,还要突出中医特色,不能照抄照搬西医医院的康复理论和技术,同时也不能完全应用传统的中医康复理论和技术[10]。必须要建立具有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理论或技术体系,才能符合国家政策和医院以及科室发展的总体要求,有利于科室的长期发展。科室在建立初期即在脑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出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并命名为“以针灸为主的五联神经促通综合疗法”,简称“五联神经促通疗法”,即独特的神经促通针刺技术、现代神经康复技术与传统推拿相结合的手法治疗、电磁结合的物理因子治疗、中西药物的辨证施治和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功能训练(PT、OT、ST)等。该方案应用于脑脊髓疾病功能障碍的治疗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12-14]。笔者总结的该疗法的论文于2006年4月曾应邀出席了由世界针灸联合会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在马来西亚召开的“2006国际针灸学术交流大会”,论文被安排为大会重点演讲内容。该理论的提出不仅成为临床康复医疗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成为笔者撰写临床诊疗方案的基本思路,特别是经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之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为科室的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5.3 一定要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的康复医师队伍 康复医师是康复医学科的核心,康复医师的水平决定着康复科室的发展水平,康复医师不仅要有中医药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习现代的康复医学知识,同时还要有广泛的相关学科临床医学知识和经验,才能独立处理各种复杂的临床医疗问题和康复难题,从而在激烈竞争的医疗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并挣得康复科室发展的独立地位[13]。科室几年内引进了7名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严格的临床培训,使之快速提高,形成了具有老中青结合的11位人员的康复医师队伍,解决了自己独立医师缺乏的问题。
5.4 全面提高科室人员的康复理论及业务水平 不论是医师、治疗师还是护士,都要重视康复医学知识(特别是现代康复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科室每周安排至少2次的集体理论学习和讨论,争取全科医护人员都能掌握正确的康复医学知识,形成理论共识,这样不仅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科室特色服务,而且能更快地促进科室发展。
5.5 协调好中医、西医两种不同医学理论体系工作人员的关系 目前很多中医医院都是中、西医学院校毕业人员共存,而且两种医学体系的理论仍有很大分歧,所以协调好两种医学理论体系人员的关系也是中医医院康复科室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科室也是利用每周2次的集体理论学习时间,每人轮流讲演,将各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全科的沟通和学习,从而使中西医学理论和实践科学的融会贯通,促进科室人员的和睦相处,利于科室的协调发展。
5.6 坚持好科内大交接班及集体讨论制度 康复科室人员多、业务繁杂,坚持好交接班及集体讨论也显得格外重要,而且尽量做到全科人人都参与。科室一般利用提前10 min的早会时间进行患者集体交接和讨论,这不仅有利于科室成员对科内所有情况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尽最大可能防止医疗意外的发生。
5.7 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科室内部氛围 康复科室不仅人员数量多、类别多,而且患者治疗项目多,在复杂的科室队伍中一定要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科学的制度能规范科室人员的行为,有利于科室的长远发展,而和谐的内部文化环境,有利于协调好每一位科室成员的同事关系[15]。科室内部要掌握好各类人员的利益平衡,特别要照顾到弱势群体(如康复治疗人员和临时护士等)的经济利益,避免不同类别人员之间过大的利益差距,保护好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科室的顺利、健康发展。
5.8 科学地安排好康复医疗设备的购置 康复科室的发展离不开康复设备的支持,但购置不当也会形成科室发展的负担。因此,根据科室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地购置适当的医疗设备,也是康复科室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1]陈鹏,任继刚,金荣疆,等.四川省二级及其以上综合医院康复科设置与发展状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852-855.
[2]沈毅.我科在康复医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康复,2013,28(4):311-312.
[3]臧运华,李淑景,唐明,等.青岛市中风病中医综合康复三级网络体系建立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9):1076-1078.
[4]李建军.康复科专科建设管理创新诊断治疗新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王洪强.现代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53-154.
[6]刘冬梅.浅谈康复医学在综合医院发展的状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109-110.
[7]密忠祥,程军,崔志如,等.我国康复机构组织建设研究综述[J].中国医院,2012,16(6):2-4.
[8]密忠祥,崔志如,程军,等.我国综合医院康复科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2,16(6):11-13.
[9]龙绍华,张君亮.组建发展现代康复医学科的体会[J].现代医院,2012,12(11):64-66.
[10]徐蕾.医院康复专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2,175(6):85-87.
[11]王诗忠,陶群,陈少清.福建省中医康复学科发展报告[J].海峡科学,2011,49(1):154-161.
[12]余瑾,刘春龙,谢芹,等.中医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99-670.
[13]马烈光.中医临床康复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3):82-84.
[14]何成奇.康复医学科管理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15]赵建平.康复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标准化管理务实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