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首批北京知青

2015-04-19 05:29牛景海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柴达木青海油田

○ 文/牛景海

柴达木首批北京知青

○ 文/牛景海

一群北京“老三届”学生自愿去青海油田,到日月山下寻找石油之源。

●以生产原油为主的青海油田,近年来不断提高效益增长幅度,一大批气田投入开采。 供图/霄 汉

考虑到野外工作条件艰苦,青海石油局决定在京招工250人,男女比例为10:1。可北京的学生们热情太高,人数和比例数都超了。

好几个同学哭着闹着上了火车,还有的藏在厕所里。41中的郝玉岩、86中的甘京生体检心率不齐、高血压,不宜在高原工作。他俩藏起体检表,硬是上了火车。

放飞西部

1967年底,北京同时来了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青海石油局、青海地质局这三个地方的人招收工人。

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黄昌奋同时接到两个通知:青海石油局和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体检时查出他隐性脊椎裂,学校要照顾他。他坚定地摇摇头,毅然选择了去柴达木:“在部队学院当教授的爸爸被撕去了领章帽徽,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我要让他们看看,我是革命的。”

华侨补校十几个人报了名。他们都是从印度尼西亚、印度、马耳他、新加坡、尼泊尔等国归来的。对于他们的分配,国家本来是有政策照顾的,可“天下大乱”,谁照顾谁呵?他们倒想得通:“我们能漂洋过海回到祖国,就不能翻山越岭去柴达木吗!”穿着印度长裙、头戴尼泊尔毡帽,他们决定一块儿踏上西去的列车。

29中有12个同学报了名,可真到那一天,一个个又都打了退堂鼓。正在肖复华有些沮丧时,教室隔壁初三·五班的赵新安来了,望着他一脸“革命”的坚定神情,肖复华高兴有伴了。

在全国政协礼堂报完了到,肖复华一人走回家中,瞒着年迈的父亲偷出了家中的户口簿,又一人走到派出所,递上了青海石油局的证明和户口簿。办户口的是个中年警察,他低头看看证明翻翻户口簿,抬起头来睁圆了眼睛看了肖复华好一会儿,才问:“你多大了?”肖复华指指户口簿说:“那上边不是写着呢吗?”

“你才17岁?”警察翻到四页的最后一页明知故问。肖复华点点头:“17岁半。”警察又问:“户口迁往青海冷湖?”他又点点头。警察长出了一口气,追问:“你父母同意吗?”他不再点头,连忙说:“同意,同意,都支持!”

不到一分钟警察便办完了户口迁移手续。他站起身,绕过一排长长的桌子,走到肖复华的面前,郑重地将那缺页的户口簿、青海的证明和新的一页户口交到肖复华的手里,并拍拍他的肩头:“好样儿的!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嘛!”肖复华第一次被人定为“革命青年”,一股自豪的暖流涌入胸间。就这样,肖复华与260多名北京学生一起,同赴号称“生命禁区”的柴达木。

出发前,他们没有忘记去天安门前照张相,再去人民英雄纪念碑举手宣誓。他们分两批离开北京,第一批1968年1月7日,第二批是1月23日。北京——西宁,23时29分列车正点出发。上火车那夜,那么多同学送行,人山人海。夜幕下列车徐徐开动,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声中,他们离开了故乡,一路向西、向西……

锻打成钢

到达大柴旦的时候,这批学生的分配方案公布了,一部分人留在柴旦从事勘探和司机工作,女的大部分分到医院,男的大部分分到钻井队。

郝玉岩到了西宁再次体

链 接

勇闯柴达木的人

1500多年前,北魏名僧宋云的脚步翻过日月山,经过青海湖第一次踏上柴达木,“生命禁区”的柴达木便有了生命的信息。不久文成公主又开辟了丝绸之路青海道。他们走的道被后人称之“吐谷浑道”。随后各国探险家相继而过。再后来,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勘探队再闯柴达木,继之大批转业官兵进入柴达木。

数年来,全国有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柴达木。然而,真正志愿报名大规模到柴达木的知识青年仅三批。首批,大跃进时去的河南知青。其后,1965年去的山东知青。前两批为围垦。而勘探和开发石油的,仅此1968年1月7日和23日去的北京知青。当地人至今称他们为“北京学生”。检,还是血压太高,依然不适合高原工作。他留了下来,而且要求到最艰苦地方,一头扎进野外采油队,埋头钻研技术,搞起采油电子自动化的技术革新。

王桂生先是分到油田基地食堂做炊事员,后来去了钻井队,几年后当了钻井队长,一干就是18年。他带的队伍荣获“全国红旗单位”,队员中出了三个全国劳模。他和狮子沟第一口探井,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井——狮20井,结下不解之缘。

狮子沟不是沟,更看不见狮子。这里地质情况异常复杂。当时国内最深井不到4000米,狮子沟的狮20井的设计井深却达5400米。谁来钻这口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井啊?“王桂生!”几名领导都想到了这个“拼命三郎”。此刻,王桂生正带着队伍,一门心思创油田年进尺纪录呢,哪里顾得上去狮子沟。那地方不仅和青海其他地方一样荒无人烟,而且海拔更高,条件更差,何况要打的井那么深。

三番五次做工作,没效果。领导丢下一句话:“你是共产党员不?”一语击中王桂生的软肋——“我去!”于是用3500米钻机的32642队改名,成了用6000米钻机的6055队。1983年10月12日,这支队伍正式开始钻探狮20井。1984年,狮20井三个月发生了5次井喷,每次固井都需要人工背大量重晶石粉来加重泥浆。那三个月,队上10多名钻工背了1万吨。25公斤一袋的重晶石粉,井喷时每人每天都得背100袋左右。狮20井获得良好油气显示,完井后试压,日产油1000吨以上。正常生产后,日产油200吨以上。由此,青海油田掀开了狮子沟油田勘探序幕。

王桂生1998年退休后,住在青海油田北京燕青基地。舒适又惬意的日子被狮20井打破了。因为井口压力降为零,狮20井1997年第二次被关井停产。本世纪初,青海油田以各种方式开展老井复查,狮20井成为被拯救的重要对象。只是经过数次作业,狮20井仍然没有“老树开花”的迹象,所以油田不再将有限的投资用在这口井上。尽管如此,狮20井仍然被青海油田的领导、职工惦记着,他们想让狮20井重新出油。和20多年前一样,他们想到了王桂生——“桂生,只有你出来挑头,才能把这口井救活。”王桂生了解狮20井所处的地层,相信狮20井的潜力。

狮20井是幸运的。2006年,王桂生与人合伙注册了一家公司。他放下不愿求人的个性,请人喝酒,跟人说好话,遍寻投资,终于将狮20井承包下来。那年,他60岁。他租了西安一家打热水井的队伍,2006年5月开进狮子沟。才两个月,不少人就要走。老板索性将50多人的队伍交给王桂生,自己回西安了。关键时刻,6055队的老搭档、老部下来了。他们选出4个人,和王桂生一起管理井队。

现实比想象中的更难。原准备4个月完井的,狮子沟的冬天来到时,王桂生却还在井上待着:缺设备,缺材料,缺钱。为了省钱,队上没上保温措施。王桂生心里急得冒火,脚下却冻得像冰。没想到油田领导和钻井公司、井下作业处领导直接到井上来了,现场办公解决了不少问题。“有油田撑腰,我啥也不怕了。”王桂生说不出更好听的话。2007年大年初一半夜两点,狮20井顺利完井。听着远处爆竹声声,王桂生感觉刺骨的寒气似乎变得温暖了一些。

在成功收回全部投资、给所有人一个交代后,王桂生又当起退休老头儿了。狮20井现已成为中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青海油田也将狮20井定为“柴达木石油精神训练营”的主要体验地之一。

苦读修炼

1977年,是中国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一晃儿,北京学生在柴达木已经整整10年。这一年全国开始恢复高考。这是对柴达木所有北京学生命运转折的一次重要机遇。他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得到消息时,离考试仅有两个月时间了,而此时的北京学生大都散落在戈壁滩上的勘探队、钻井队、采油队……白天干一天活,晚上点灯熬油拼脑子,几乎所有的北京学生都在拼命地复习功课。柴达木仿佛处处都闻读书声。

分配到运输处三车队当修理工的黄溥,行囊里装满工科大学课本和外语书,收工后便伏在灯下读大学数理化。1977年,他第一次高考平均分数79.3分,名列全局第三。他填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录取通知书到了,写的是青海师范专科学校。他没去。一年之后,他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考试。他不放心,请假回北京,来到护国寺接待站又报了名、填了表。

临考前六天,黄溥到接待站领准考证。接待站的人说:“小伙子,很遗憾,昨天刚刚接到你们单位来的一封加急信函,你自己看看吧。”一看信,大热的天,他差点没中暑过去。信的大意是我单位属石油会战单位,急需人材,经研究不同意黄溥参加研究生考试。他急忙对人家说:“你们先别刷我的名字,给我两天缓冲时间。”说罢,他立刻跑到阜外三里河邮局挂长途电话。电话接通了,运输处领导说:“我们是支持你的,可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了,局里已定了下来。”他回到了戈壁滩,一头钻进汽车修理工作中。只有当他看到一辆辆瘫痪的汽车,经他的双手起死回生的时候,才感到丝丝慰藉。

1981年,青海石油局要对“文革”中的“工农兵大学生”测试,以评定技术职称。考试那天,并不是“工农兵大学生”的黄溥庄重地坐在考席上。他的想法很简单:“可以不给我评分,我要的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监考老师很佩服他,发给了他一份试卷。结果,他考了个全局第一名。书记找到他:“小黄啊,咱们这个处你也知道,没什么门路,真难为你刻苦自学这么多年,也没上成学,你自己找找吧,能联系哪所大学,我们出学费,你就上去吧。”

这一年,黄溥的一位在天津大学当副教授的堂兄告诉他,天津大学为其他院校培训教师的名额没有用完,可以报名考试,合格者可插入大学三年级学习,专业自选,只是不发文凭。他倒想得开,没文凭也上,上它一年,目的是来年再考研究生。1983年到了,全国招考研究生,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这一年黄溥37岁。研究生的梦毫不留情地结束了。他又回到了柴达木,一头钻进运输处。不久,他被提升为运输处技术科科长。

●戈壁大漠上的南八仙气田。 摄影/崔卫坤

经过苦苦自我折磨般的修炼,200多北京学生一半以上先后考上了大学。戈壁大漠服了这些北京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北京学生所在的海西州第一次高考名列全省第一。不少人学成后又回到魂牵梦萦的柴达木。

女一中的初中生刘立是第一批以“工农兵”身份推荐入学的,毕业后回到设计院工作。北大附中朱思效考入青海大学时,一些英语语法问题老师得和他一起研究。有时,干脆让他上台讲课。毕业后,他回到柴达木最西部的西部学校任教,后来当了校长。他30年如一日,直到西部学校撤销,才调离西部。他是北京学生中,最后一个离开柴达木西部的默默一生忠诚教育事业的人。

多年后,我见到他们谈起这段往事,他们的脸上都闪着光,心底珍藏着这昔日的光荣。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点 评

精彩诠释 忠于石油

人生就是一场大胆前行。敢问路在何方,就在脚下。在共和国那个特殊的年代,北京知青勇敢地走进柴达木。身受高寒缺氧、狂风黄沙袭击,挺着青铜的胸膛稳如昆仑。以戈壁沙砾为伴,与井架油井为伍,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无怨、无悔、无愧。蹉跎的青春追赶那遥远的地平线。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天不怕,地不怕,眉不皱、腰不弯,毅然奋起。无愧为柴达木的新鲜血液,无愧为柴达木有志有为的骨干。

争雄、争气、争光。日月山上,日月同辉。风吹石头跑,不长一根草,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趟过石油会战最艰苦的岁月。人拉肩扛,爬冰卧雪,充分展现石油人战天斗地的豪情。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用血肉之躯铸造石油魂。

猜你喜欢
柴达木青海油田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柴达木映画
油田工人
大美青海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青海行七首(录二)
中小型油田修井机效率提升改造及应用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