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盘洲
科技文化视域下的生态社会建设
邢盘洲
现代意义上的科技文化不能仅从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紧密关系角度来理解,更应该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变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角度来把握,也就是必须从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有机统一的社会整体或系统的立场角度来理解,进而形成与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相一致的系统思维方式及其系统价值观。理顺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使其平等相待、和谐共处,生态社会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良好愿景就一定能够达成。
科技文化 生态 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
现代意义上的科技文化不能仅从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紧密关系角度来理解,更应该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变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角度来把握,也就是必须从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有机统一的社会整体或系统的立场角度来理解。因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活动本身不可能离开一定性质的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支配,即便是自然科学的认知活动可以离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但由自然科学而引起的相应技术活动要想摆脱一定社会价值观的左右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又决定于既定的社会利益关系和人的一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并同时反过来强化乃至固化既有的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的是否科学与合理也决定着自然科学的技术活动是否科学与合理,因为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活动的过程和内含其中的社会利益关系,是社会活动不可缺少且是最基本与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而由社会人文科学所引起的相应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为的就是改变内含其中的社会利益关系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所以,没有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以及科学与合理的社会价值观的有效配合,出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社会现象和思想意识就是自然而必然的。由此而造成的自然环境的被伤害,以及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自然和必然的。要建设生态社会,首先,必须把科技文化看成是自然科技与社会人文科技的共同文化及其变化过程。其次,生产过程及其结果在自然资源上的节约取决于自然科学基础上技术发明与创新的真正现代化,也就是要使原先的片段技术整体化和系统化,生产技术与回收再利用技术一体化。再次,消费过程及其结果上的节约在根本上则取决于社会价值观的现代化,也就是要建立和形成与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相一致的系统思维方式及其系统价值观,理顺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平等相待和谐共处,生态社会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良好愿景就一定能够达成。
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历史过程都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交往方式的变化和发展直接相联系的,而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方式。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状况怎样又直接反映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怎样,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小生产个体独立完成劳动过程为特点,相应的认识自然的深度和广度就非常有限。由此而形成的生产过程及其结果从形式到内容,都反映出简单而朴实的特点,相应技术的科学化程度也很有限,并且大多是建立在劳动经验的基础之上。自然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中还占据优势,并通过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制社会关系及其价值观展现出来。因此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改造自然尤其是科学的改造自然,一切都顺其自然、靠天吃饭、天人合一。
到了农业社会末期,由于生产经验的积累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商品流动规模增大的需求,规模化分工加协作的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传统意义上的经验性生产技术同样也难以胜任这样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已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以及相应生产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就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工业生产方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以科学实验来深化对自然事物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并形成具有社会分工性质的相对独立的认识自然事物的活动过程,就为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此,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就成为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的系统或统一体,构成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及其变化发展的完整活动过程。
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在科学实验协助下的生成为适应社会化规模化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相应的具有科学性质的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成为历史的必然。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化产品及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社会交往方式的进化,人口繁衍的加速和生命的延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已经由被动逐步地走向主动,由经验走向科学和理性,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认识自然,不断地开辟人类活动的新领域。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以血缘为纽带的世袭等级制社会利益关系被逐步瓦解,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意识及其价值观进而取代传统的小生产方式的狭隘价值观,平等、公正、民主、自由的观念成为社会利益关系的价值导向。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及其物质文明的支撑点和强大的推动力量。但是,自然科学及其技术虽然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现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适应了人类对物质生活丰富性的客观要求,却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与社会利益关系过程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问题。
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活动作为人类现代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可能孤立存在,而其对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在社会人文精神的生活领域,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自然科学及其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的外观,而更有利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却不能有效地改造不科学不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进而塑造健康的人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及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良好而和谐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历史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就此而言也充分说明,没有相应的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的有效配合与协作,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本质也难以充分地展现出来。在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不同层次和性质差异,相应的价值观也存在层次差异的当今社会尤其如此,更何况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运用直接受着一定价值观的支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根源就在于此。
要使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充分展现其真善美的本质,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充分发挥最佳的效用,也就是避免“双刃剑”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有赖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以及所内涵的人文精神的有效配合与协作,使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完整或全面意义上的科技文化。这样才能够使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活动,在人文社会科学及其技术活动的参与和协助下,越来越具有人文精神的品质。不仅展示出人工产品设计过程的人文理念,更要展示出人工产品在实际被使用过程中的人文性质,这就是形成平等、公正及正义的人工自然环境。而人工自然环境能否展现出平等、公正及正义的品质,又取决于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科学和合理与否。社会价值观的科学和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每天的心情、情感和实际生活的快乐与否。而这一切都需要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的活动,也就是正确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尤其是改造不合理、非科学且失衡流动的社会利益关系,才可能有人们实在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由此,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彼此的有机联系所形成的现代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科技文化,才能够为实际地建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提供坚实可靠的思想意识前提。生态意识观照下的生态社会,必须用人的智慧在人的思想意识即人的观念领域首先科学地创造并完成,进而指导和支配实际的行动,生态社会的实现才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就此而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人文理论是唯一能够与现代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理论相适合和匹配的最具有现实性的科学理论。
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活动及结果使原始的自然界出现了属于社会的自然的人化,即人工自然,而社会人文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活动及结果也必将创造一个属于自然界的人化的自然,即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界。前者是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结果,后者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社会,改造自身和社会,使自身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符合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完整的科技文化理应如此,并且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本质。
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生态社会,客观地讲,还只是一种针对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反思后的价值选择。要把这样的价值选择变成有效果的实际行动,还必须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整体的角度,从深层次上认识与把握其现实根据和实现的可能性。而不能够仅停留于物极必反的被动理解,因为这样的理解以及后续的行动所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了些。由此就要求相关的科学理论必须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真正成为实际行动(科学的设计与实施)的导向标和规范行动过程及结果的有力依据。
首先,对现有资源的分布和存量要有确切的认识与把握,同时扩大对可利用自然资源的新认识。其次,对已经形成生产原材料的自然资源在现有可用性的前提下,深化各种原材料本身可能的其他可用性的认识。再次,就是要深化对现有已用资源不同原材料之间综合利用的可能性的认识,并在人工环境下形成新材料的可能性,尤其是生产性废料如何再利用的新认识。最后,对现有已用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要有深刻的认识并完善之,已经处于低下的技术应该及时以新换旧。做到了前述几点,就为真正实现生产上的资源节约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否则,所谓的节约也只能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但要真正做到前述的认识目的,还必须借助于科学考察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手段,并经过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最终形成具有真理性的系统认识,才能够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而考察和实验的工具也必须是高水平和先进的,要实现这一点,可以引进也可以自己制造,二者可以并举,当然自己能够制造就更好。也就是说,要有先进的科学考察和科学实验的工具,也涉及到一个技术的创新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到,要实现对自然事物的科学认识,科学考察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手段是不可缺少的,离开了这样的实践手段,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所以,科学的认识与科学的考察和科学的实验这样属于认识范畴的认识性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是认识活动的整体和有差异又密不可分的内容。
先进的考察和实验工具,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还能节省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对保护自然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然而,认识手段上的技术创新,还是要归结到产生技术的创新上来。否则,先进的考察和实验工具就无从谈起。而生产技术的创新又要归结到认识上的新发现,所以,认识自然事物的活动与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也是密不可分且是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从现代的立场来讲,起始点上的认识在先与改造在后的确是不可更改的秩序,也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而有了科学的认识,尤其是有了对自然事物的新认识,就为生产技术的实际创新开辟了道路,也为真正的节约指明了方向。
而生产资源(包括科学考察和实验工具的制造)的真正节约,根本还取决于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生产技术创新。然而,生产性的技术创新谈何容易。人人都知道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可要实现真正生产技术的创新,除了科学认识理论的基础作用以外,关键的还在于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这样的理念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即从部分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以及在设计的结果实施后所实际产生的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可能性利害关系,都考虑在内的设计思路和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要首先形成先进的生产性技术与先进的回收再利用技术有机统一的系统性技术。其次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保护性技术。再次就是把先进的生产性技术的使用严格控制在生态平衡规律所允许的限度内。也就是说,要实现真正的节约型生产,一是运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资源,二是运用先进技术充分地维护生态平衡。这样既可以真正节约资源,也可在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构建起彼此和谐顺畅的利益流动关系。显而易见,与技术创新直接相联的先进而科学的设计理念,是包括社会人文价值思想的设计理念。生产越发达,技术越先进,就越应该展现出自然科技与社会人文科技有机联系的系统性文化特征。而社会人文科学精神在生产技术及其成果中的展示,就表现为在社会化既分工又协作的生产方式的运作过程及结果中所体现的平等与公正,以及劳动成果的公平享受。也就是要形成社会化的劳动成果所形成的利益流动要遵循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要求。只有人们在既分工又协作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日益系统化的经济运作过程中,真正意识到个人、群体与社会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以及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只有地球一个,而自然环境中可被人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约资源。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为节约性消费劳动产品的消费观奠定现实的基础,从而为实际的节约性消费变成现实提供相应系统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前提。要形成节约型的消费观,根本的还是一个价值观的现代化问题。
现代化的系统价值观不是生来有之的,而是要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及其相应的实践行为方式,和其承载的社会利益关系是否科学与合理的科学认识,并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最终才可能确立起来。现代性的系统化价值观是源于对不同事物自身及其与环境的系统关系和内含其中的利益流动关系的认识为前提的,这既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的领域,也是完善和体现社会人文精神,构建社会和谐关系的社会科学技术形成和有效运用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系统价值观首先必须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得以确立,其次必须将其贯穿到生产技术的创新和产品设计过程的始终,贯穿到个人生活、群体生活、社会生活的设计过程及其结果的始终。而现代系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他人和相应环境的利益需要,只有在彼此利益能够平衡流动的前提下,才能谋得彼此的共存和发展,以及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互利关系。由此,严格意义上的生态社会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而真正的生态构建不仅是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更为核心的是人类应该在不同个体、群体与社会之间建立平等、公正、民主、自由与和谐的利益流动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互利互惠,实现社会现实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前提。
所以,生态社会之建成,最终都离不开思维方式和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不论是自然科技的创新,还是社会人文科技的创新,同样也离不开唯物辩证的系统思维的形成和系统化价值观的确立。人类生活的一切创新都源于思维方式的科学合理化及其价值观朝向至善的升华,源于对自然与人与社会关系科学地把握及其对不科学不合理部分的有效改造。总之,科学的认识与改造及其科学的思维就是人类无穷智慧的展现和创造性的源泉。
科学地发展社会,其实质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尤其是要尊重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并按客观规律行动,产生既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国自然生态平衡,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环境实现和谐的实际结果,并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而建设生态社会,可以说是科学发展社会的具体化,是与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发展思路相一致的。
生态社会的建设,正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资源节约的实现,根本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提高,最为直接的客观要求就是把以往对科技的发明、创造和使用的只进不出的片面理解,转换成为有进有出的全面理解。也就是把以往的技术发明和使用的片段性,在现代辩证系统思维的整合下,转换成为具有系统属性的连成一体的系统化技术,即生产与回收再利用有机统一的现代化技术,由此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是降低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
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并创新利用资源的最好技术,客观上说,充分认识现有资源的可用性是实现资源深度利用必不可少的首要前提,通过科学考察和进一步的科学实验促进对自然物的新认识,进而把握可利用的新资源。其次,对现有已使用的技术的历史与现实要有新认识,揭示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为实际地形成创新技术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再次,就是在前述条件下,参考和借鉴已有的技术和相关理论,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实在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规范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创新过程,并进行实际的试验、调整和完善,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展示新技术的运作程序的有效性和先进性。用系统化的新技术逐步取代陈旧落后的老技术,真正体现出科学技术实践活动对人的生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真善美的本质。
然而,只在资源利用方面做到技术创新前提下的资源节约是不够的,要想实现节约型社会还必须要有生活消费观念的变革加以配合,这样建设起来的节约型社会才可能是真实而全面的。毫无疑问,这也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消费观念的更新,根本的还是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也就是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社会价值观念的状况如何,不仅涉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及其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也涉及到如何做人、做事和对待他人与环境的态度;不仅涉及人们对人对事的社会评价,也直接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利益关系和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利益关系,更涉及到能否展现社会和谐的根本。而消费观念正是社会价值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不仅体现对他人劳动价值的尊重,也体现出对自然事物及其环境及资源的珍惜和爱护,以及对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更是体现了对社会生活需要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与博爱的深刻理解把握,是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适度原则为基础,并考虑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消费观。所以,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也是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一切存在于事物与环境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现实关系之中,对此做出正确认识和反映,并贯穿在实践观念的建构过程和实践过程始终的辩证系统思维,则是实现生态社会的属于人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因此,普遍提高思维能力和改变以农业社会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思维方式,使思维方式现代化和科学合理化同样也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建设生态社会的必要前提。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现代思维方式,想得到的不一定能够做到。换句话说,没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即建立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现代系统思维方式,一切零散的美好愿望和想法都只会成为幻想或是代价沉重的作为和结果,以及得不偿失的小利小惠。所以,提升和完善思维方式并实现科学合理化,应该实际地与建设生态社会并举,否则难以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节约资源和建设生态社会,不只是节约自然的物质资源,同时也应该节约人力资源,使人的劳动更有效并产生更大的价值。所以,资源的节约不能够省掉人力资源的节约,要使两种资源的节约相互匹配,才能够建设起真正的生态社会,这是一个浅显而易懂的道理。因为人力资源的节约是人能够获得更多自由时间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致的,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一致的。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和谐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没有真正的自由,又从何而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要实现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实际节约,关键而重要的一环就是在辩证系统思维支持下的现代管理,没有对两种资源使用上具有科学性的现代系统性管理,要实现生态社会和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系统化管理是与自然事物的系统性存在和社会事物的系统化趋势相一致的,只有把自然与社会及人的现实生活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才会更深刻地理解建设生态社会的根本意义所在,也才能够从中深刻体会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本质所在,更是所有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据所在。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社会的内在本质。不论是节约资源,还是更新消费观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生活与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展现人的生命意义。而要真正做到并实现之,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思维来认识自然和社会,并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是改造不利于人更好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维护有利于人的生活的自然环境,并在科学理性的规范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改造社会就是改造不利于人更好生活与进步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及其实际的不利于社会、群体乃至于个人可持续发展,即有害于他人、群体或社会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和不科学不合理的利益关系,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所有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实现社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生态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来不得半点的华而不实,更需要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从思想意识到价值观念在科学理性的层面得以落实,并在实际的行为过程中展现出来,进而为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社会,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尽到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y-friendly Society under a Domain of Sci-tech Culture
XING Pan-zhou
s:Modern sci-tech culture can’t be understood merely from a changing course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close relation of its history and reality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fro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eality of the social and humane studies and its technology. That is,the unit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e studies must be understood as a whole from the stand of social system.And under these conditions,forming the thinking style of system and systemic concept of value,and dredging a beneficial channel among people and nature and society,mutual treatment as equals and harmonic coexistence,the beautiful hope to build an ecology-friendly society certainly become a rea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ecology;social construction;resources saving
D631.1
A
1672-1020(2015)06-0065-06
[责任编辑:金 晞]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PAPD;公安部2014年度公安理论与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LLYJJSST049。
2015-11-01
邢盘洲(1968-),男,江苏高淳人,汉族,哲学博士,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南京,2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