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红 郭静静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女性在学校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女性优势”现象,对学生心理行为和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强调女教师的内源发展显得迫切而必要。发挥女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和建立起女教师专业发展良性循环机制,大力倡导创新性学习,能有效帮助女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保持可持续发展,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富有成效。
创新性学习是相对于维持性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维持性学习重视摹仿、继承和积累[1];创新性学习以探索、发现新知为主,它是指学习者主动捕捉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质疑、探究,不断获得新的创新和发展。在创新性学习中,学习者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通过创新性学习能够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2]
创新性学习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目的性,明确的目标意识,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选择性学习;二是参与性,强调社会实践,主动适应群体生活,善于协作,有责任感;三是独创性,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对新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求异思维,能创造性地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探索新问题,不断拓宽视野。[2]创新性学习相对于维持性学习而言,更具有自主性、自立性,当人的自主性和自立性提高了,人就具有自觉运用环境的能力,就能正确利用环境为自己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教师角色是由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所期望的行为特征决定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教师角色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角色具有时代性。我国教师角色经历了长者(劳动者)即教师、有知识者即教师、教师即知识传授者的演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我们固有认识。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体系的建构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潜力的开发者,更是学生生命激情的点燃者。教师不仅教书育人,还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发展等四大使命。教师是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业。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完善自己时,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3]教师唯有通过创新性学习才能达到不断发展的社会提出的要求。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教师面临许多困境。一是教学环境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沟通、联系和相互影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要求教育者有全球视野,有教育梦国际梦的胸怀。二是教育模式发生变化。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推陈出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接受型”向“探索型”的学习转变。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掌握网络工具。三是教学对象发生变化。网络是学生一来到世上就接触到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从小就开始的生活方式,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精神状态呈现冷漠、自私、脱离现实。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教师除了要坚守严谨的治学态度、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注重知识之间相关性讲授之外,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师面临巨大挑战。四是创新思维的缺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中国的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3]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习惯寻找按照“标准途径”得出的“正确答案”,容易拘泥守旧、从众,缺乏探究和创造热情,女教师所具有的这些行为心理表现常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怎样有意识的改变女性固有的思维方式,摆脱女性化气质的阻挠,培养和发展自信、不畏困难、大胆、主动、灵活、独立、专注等个性品质成为摆在女教师面前的一门必修课程。
教师由于职业特点、竞争压力等原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少女教师过着规范、狭隘、重复的生活,她们埋头于教育教学,相同的教材、相近的教法、相似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工作轮回,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节律容易形成一种惯性,使人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这样的状态与社会、教育的发展是不和谐的。因此,必须致力于追求一种智慧的教学生活方式,促进女教师能力的充分发展。2003 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出了“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意味着人生学习和工作两阶段的分离已告终结,现代人的生存实质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4]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性的快乐有三个层次: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温饱之类的生理需要,满足则达到肉体的快乐;二是社会性,比如交往、被关爱、受尊敬的需要,满足则达到情感的快乐;三是精神性,包括头脑和灵魂,头脑有进行智力活动的需要,灵魂有追求和体悟生活意义的需要,二者的满足使人感到精神的快乐。[5]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一类是接受的,比如阅读欣赏等,另一类是给予的,如,工作、创造或自我实现,因为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得到了积极实现,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最高意义。如同纪伯伦所说:工作是看得见的爱,通过工作来爱生命,你就领悟了生命的最深刻秘密。[5]事实上,工作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是一脉相承,性质相同的,基本的因素都是好奇心的满足、发现和创造的喜悦,智力的运用和得胜,心灵能力的成长。创新性学习使教师致力于追求一种智慧的教学生活方式,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社会的高度期望以及肩负的责任使教师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正是这种压力所产生的紧迫感促使教师必须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大学习观,它一方面表明了“学无止境”这一深刻涵意,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
探索性和创造性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属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个体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把教育知识所蕴含的理念经思维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努力摆脱教育经验思维的束缚,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吸收他人理论的养分,并与自己经验、学识有机结合,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通过课题研究能有效的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采集资料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这是其一;其二,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改进教学,收获成绩,体验成就感。我校女教师积极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思维品质得以锻炼和优化,变得善学乐学,不断收获成果,近年来荣获多项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她们说得好:“我做课题的时候感到很快乐,就更有欲望去学去做,也会感染周围的同事一起参加进来。”课题研究分为团体性和个体自主研究两种,借助团体,大家互相探讨、启发、激励,团结协作,自然地养成了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态度,并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良性循环。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教师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具有获得信息的方法手段同等重要,为了让电脑成为自己的外脑、让网络成为自己的书柜,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女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培训,从电子书刊、网站查阅登入,到课件制作、片段教学、说课,再到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积极组织学习,开展校本培训,举办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说课、片段教学等比赛活动,女工委干部身先士卒,带头学习,以学导学,并热心帮助女教师买学习资料、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我校女教师100%通过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基本掌握信息检索、搜集、处理信息等技术手段,以服务教学,优化教学。
学校图书馆是师生知识获取的重要基地,它以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优雅、轻松的读书氛围满足人们个性、自主、灵活的学习需要。我校图书馆积极为女教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推荐好书好网站,引导和提升女教师精神文化需求,将自主探究学习和互助协作学习相结合,如不定期举办阅读推广沙龙活动,即预设一个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指定或自由发言;在女教师中开展读一本书、一份杂志、一份报纸的活动;同时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主要特征一是自觉分享,二是互学、互助、互研。学校定期开展女教工读书会、女教工论坛,组织交流分享读书感受,自觉养成以书为伴的习惯,使阅读成为女教师们的一种欲望,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创新性学习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有利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在问题情境下能有多种反应或答案;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性和灵活改变方向的能力;新颖性,即产生新的观念和成就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创新思维策略与方法的训练来培养思维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和新颖性,常用的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如事物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2)推测与假设训练,即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3)头脑风暴训练,即提出一个问题,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激发灵感。(4)故事命题,给短故事情节写出所有合适的标题;(5)自我激励,告诉自己“我能行”,始终保持探索精神和欲望。
文体活动对于个体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可利用元旦、国庆、三八、五一节假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登山、摄影、拔河、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演讲、知识竞赛、“卡拉OK”赛、扑克牌比赛等活动,为女教师创设接触社会、自然、增进知识的情境,提高女教师的自信和勇气。每年的三八妇女节联欢会常常以智力活动为主,如脑筋急转弯、三句半、诗歌朗诵,猜灯谜、猜词游戏、小品等,实现自编自导自演,为女教师创造力的表现和发挥提供机会,同时对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训练起促进作用。
创新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女教师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使学习和工作变得富有成效,而且能给教师带来内心满足和愉悦,触发新的学习、工作动机。随着优秀思维品质和自信、独立、专注等个性特征的具备,女教师将得到更加令人欣喜的施展和成就。
[1]张笛梅.什么是创新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7-9(9).
[2]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验研究学习资料第1 集[Z].福州,1999(1).
[3]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吴德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5][美]汤姆莫里斯.卓越、成就与快乐[J],福建论坛,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