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惠芬,林昭绒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系,广东佛山528000)
自我国推进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政策以来,在城镇社区健身中已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研究表明: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可改善居民的身体状况,增加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为了更好地了解广东省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特征,更好地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拟以“健康促进”为视角,探讨广东省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为促进居民健康,降低医疗支出,提高生命质量,唤起人们体育健身意识,为政府能够将体育健身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医疗卫生相关政策之中,为当地政府制定体育健身与健康促进等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随机抽取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珠海市、肇庆市、汕头市、湛江市、梅州市、潮州市、韶关市等10个地、市的30个社区居委会,选取管辖区域内部分居民人员作为本文调查研究对象。最后确定有效问卷统计样本为1230个,包括在职人员、退休人员、无职业人员。
在论文开题和研究过程中,利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佛山图书馆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互联网搜寻器阅读收集有关群众体育书籍,及有关学术期刊资料。综合并参考多方面的科研成果,从而得到相关资料及信息,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访问了广东省各地区、市,街道、社区有关主管群众体育工作负责人。征求了社区健身俱乐部专业教练,社会体育专业专家、教授,对居民体育健身锻炼方法步骤意见与建议,提出了健康促进研究的发展对策措施。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500份,回收问卷调查表1300份,回收问卷率为86.67%;其中,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230份,有效问卷率为94.62%。
深入走访广州、深圳、佛山、湛江等多个社区居委会,对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进行为期15天的观察,就有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健康发展水平、民俗传统习惯、重大节日庆典等情况进行座谈调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交流。
将回收所测得的有效数据,通过计算机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统计过程遵循客观、求实、准确的原则,进行分析归类与检验处理。
根据问卷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动机中,选择健身认为“增强体质”占73.58%,这表明社区居民对强身健体的意识明显增强,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有了进步,追求健康在社区居民群体心理上占重要地位;选择健身认为“可益身心”占40.65%,在物质需求得到改善的同时,以追求更加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追求体育生活化观念正在逐渐扩展;认为可“塑身美体”占14.80%;认为可“广交朋友”占9.59%;认为可“辅助治病”占8.70%;认为可“消磨时间”占5.04%;认为可“增强体能”占3.58%。这说明居民体育活动积极性是向上高涨的,部分慢性疾病的症状得到缓解,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得到情感和信息交流,增进了友谊。
根据问卷单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持续时间中,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在60 min以下的人数占21.30%;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在60~90 min的人数占40.00%;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在90~120 min的人数占28.70%;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在120 min以上占10.00%。上述表明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持续时间,基本都坚持在60~120 min/次之间,占人数的68.70%,具有持续的锻炼时间,才能使身体机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已成为相当部分社区居民健康生活行为的一项重要方式。
根据问卷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每天大多数人选择在早晨健身活动占41.95%;选择在傍晚健身活动占38.54%;选择在下午健身活动占32.28%;而选择上午和中午进行健身活动人员比较稀少,分别为7.97%和1.14%。大部分社区居民一般都选择在清早参与健身活动。因此,选择什么时段健身,可依个人爱好而定,只要能坚持下去就自然受益。
根据问卷单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每周活动的次数坚持在5~6次占30.00%;每周活动的次数坚持在3~4次占39.76%;每周活动的次数坚持在1~2次占18.70%;偶尔参与或观摩占11.54%。由于人们日常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市场竞争压力也逐步加大,广大居民的心理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状态,这种不良的亚健康状况将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不利因素。人们在参与运动锻炼之后,能感到舒畅,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能得到放松和快乐,这就是最好的减压方式。
根据问卷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选择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受地域和个人兴趣爱好、文化知识水平等相关因素影响。居民参与体育健身项目的多样性特点:一是选择简单易行的项目,如散步、做操、慢跑、太极拳、棋牌等;二是选择竞技性明显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三是选择地域特色突出的项目,如游泳、龙舟、龙狮、传统武术等;四是选择时尚性强的项目,如网球、保龄球、台球、体育舞蹈、垂钓、轮滑等;五是选择刺激性强的项目内容,如攀岩、登山、急流等。不同年龄段所喜欢的健身项目不尽相同,多数选择一些简单的运动项目,强度不是太大,能够自己随时调节控制运动强度,对运动场地设施需求不高的运动项目更受欢迎。中老年人群多选择毽子、散步、慢跑和棋类等项目,青壮年人群多喜爱一些强度相对较大,年轻人更爱一些力量相对较大和相对较新的运动项目。从总体来看,无论从事哪些健身项目,大都遵循其健身的“共同原则”,即尽量选择不投资或少投资的运动项目,尽量选择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尽量选择能够适应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
根据问卷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社区居民选择体育健身活动场所中,选择社区公共体育场所参与健身活动占39.51%;在住宅小区空地活动占26.50%;在公园广场空地活动占27.32%,在自家阳台庭院活动占17.07%,在单位活动中心活动占10.57%;在公路两旁空地活动占10.89%;在树林江河沙滩活动占9.43%;在收费健身场馆活动占9.11%。调查结果显示,附近学校和社区体育场地是居民健身的首选场所;在校学生主要在学校体育场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在职上班人员倾向于单位活动中心。
根据问卷单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形式各有不同,选择个人参与健身活动者占13.44%;选择临时结伴者占40.80%;选择固定结伴者占18.19%;选择家人朋友者占17.52%;选择其他方式占10.05%。选择临时结伴健身活动者占大多数,大家喜欢和别人一起参与活动,在锻炼时体现了群居性特点。说明社区居民锻炼自由度较大,没有固定组织、固定形式。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得到相互交流的机会,得到亲情、友情,从而促进社区居民融洽和睦的关系,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1]。
3.8.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消费开支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单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在体育消费开支整体而言都比较低,消费额为零支出的居民占36.67%;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居民占48.54%;消费额在201~300元的居民占 3.74%;消费额在301~400元的居民占0.73%;消费额在400元以上的居民占0.24%。这些数据说明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普遍支出的金额都不高,原因是政府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资金大量的投入,改善了社区体育健身场所服务环境,给社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健身机会,所以居民就利用社区健身场所的优越条件进行活动。体育健身消费开支虽然额度不高,但大家已明白花钱健身买健康的道理,也是促进健康的明智选择。
3.8.2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消费途经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单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购买服装、器械占42.36%;选择订阅书刊、报纸占24.88%;选择购买体育、福利彩票占21.14%;选择租用体育场馆占11.58%;选择比赛门票占11.58%;选择保健康复占7.23%;选择其他费用占6.80%。从上述可以看出,实物性的体育消费最受人们欢迎,实物性物品属于耐用型产品,价格相对较低,既能满足运动的要求,又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选购体育竞赛门票,属于一次性消费,由于体育赛事在电视上经常有转播或直播,所以人们选择观赏体育竞赛消费积极性不高。有偿服务场馆收费属于高消费享受的范畴,消费时间又有限制,故而中老年人、妇女儿童一般重实效性消费而不重享受性消费[2]。
根据问卷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有:认为“经济偏低”占24.50%;认为“没有时间”占46.26%;认为“工作太累”占39.60%;认为“观念淡薄”占17.56%;认为“没有同伴”占17.80%。客观因素有:认为“门票偏贵”占23.58%;认为“场地缺乏”占25.53%;认为“缺专业指导”占32.09%。调查结果说明人们为了生活,工作时间较长,下班后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其次,居民缺乏体育理论知识,科学锻炼方法还没掌握,严重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而使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当然,体育场地缺乏也是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面临困难的主要因素[2]。
(1)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行为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老年人倍感压力,生理机能逐步下降,养老费用逐年加大;中年人承受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身体健康透支严重;而参与体育健身恰恰是缓解各种压力的最佳选择。
(2)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行为的多样性。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选择项目,主要出于个人锻炼的动机,涵盖着生理需求、社会因素、遗传因素、后天习性等方面。其锻炼内容形式多种多样,表现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行为的多样性。
(3)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行为的指向性。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锻炼活动开始以前就已经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明确的行为动机,在锻炼活动过程中其锻炼形式、活动内容与时间都会发生变化,其目的具有特定的指向,也就形成了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特征。
(4)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的发展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特别是锻炼的运动强度、锻炼内容、锻炼时间等,要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就是说在锻炼活动中必须要有练习的量与时间来保证,才能对身体起到质的变化。
(1)创设健康促进体系。包括健康促进的目标体系、运作体系、宣传体系、环境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主导的“健康促进”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组织协调和健康环境的发展建设等[3]来推动健康促进体系的建设。
(2)设计媒体宣传教育模式。运用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通信、学术讲座等方式渗透到社区、利用电台的声音、报纸的文章、电视的图像等教育环境,特别是多用煤体影视、网络传播、移动通讯等新兴的传播方式,增强宣传教育效应。
(3)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人才共享,优化社区居民志愿者队伍的年龄结构,提高健身指导人员的指导水平。学校体育部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要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提供指导,培养各类体育组织骨干队伍,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充分发挥其在指导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中的作用[4]。
(4)实施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健康促进策略。依靠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活动场所与环保设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套建设等。制定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管理法规制度。加强对现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使用与管理,使管理工作做到规范有秩序地服务社会,促使各场馆免费开放满足人们需求。
(5)鼓励群众参与“自下而上”的健康促进策略。健康促进是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要的公共产品,其供给者不仅仅局限于政府,还可以由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甚至个人来提供[5]。学校及企事单位体育健身设施应无条件尽量向社会免费开放,形成全社会支持全民健身氛围。健身活动内容要充分照顾地方特点项目,包括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6)构建社区居民体育健康促进评估机制。以社区居民的体育健康促进为中心,以社会动力和资源保障作为外部推动力,以工作绩效为成果标志,以学校体育为基础条件,形成社会动力、资源保障、活动参与、工作绩效和学校体育等5个系统的体育健康促进效果评估系统[6]。
(1)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可增强体质的意识明显;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项目选择呈现多元化,以简单易学、无对抗伤害、强度小的项目为主。在社区或公园、广场进行体育健身的人数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多以中老年人居多,年青人较少。由于因受到体育场地设施限制,一些对抗性、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开展较少。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以自觉为主,各健身活动团队组成基本是由不同年龄层次兴趣爱好相同的居民组成,结构相对松散自由,缺乏科学和系统的锻炼指导。
(3)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面临社区体育设施缺乏、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配套功能不全等问题,新城区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比老城区情况要好,新建住宅小区比老城小区要好,但是功能种类不齐全。建议政府部门多建小型体育公园、体育广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附近居民的需要[5]。
(4)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组织和指导者,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体育健康促进的专业队伍,扩大志愿者队伍,培养理论指导人才、技能指导人才和管理人才。
(5)健康促进有赖于政府统筹协调,各级行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如群众活动场所、教育设施、环保设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为人们提供体育健康服务和改善环境条件,满足人们科学健身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6]。
[1]吴燕波,翁锡金,龚小玲,等.广东省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34-37.
[2]宋宝禅.衡阳市公园及广场居民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王路明,张世春,杨厚飞.青海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行为调查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1(1):85-88.
[4]马春林.畲族聚居区居民生命质量与传统体育健身行为的特征及关系[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2.
[5]李金林.健康促进的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6]吕东旭.健康城市的体育健康促进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