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与对策

2015-04-18 01:16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意识大学生教育

谌 琴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

1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1.1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这一概念源自于近代哲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其把“感恩”释义为“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1]而在中国,感恩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2]《牛津英汉字典》解释为:“乐于把得到的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3]毋庸置疑,对于感恩的阐释,因人而异。诸如湛红艳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的角度,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特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4];李占桥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感恩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即“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生活的教育,是教育者在挖掘和拓展特定或特殊情感教育下对学生个体心理采取的某些手段和方法,引导和激发原恩情结产生共鸣,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原恩不断发展、升华的人文关怀的教育。”[5]总之,就以上各家基于不同角度出发对感恩教育的解读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应该通过学习者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环节培养自身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1.2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是大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要素。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感恩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即是对深层次情感教育而非单单是理智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如今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感恩教育能更好的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学习如何正确接受被爱,也学会如何去爱和帮助别人;从而进一步提高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意识,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人民的愿望,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如果每一位大学生乃至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心存感恩,那么社会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就会很和谐。就此而言,感恩教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和谐校园则是和谐社会的根基,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2 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 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亲情意识淡薄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理应懂得孝敬父母,常怀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之情。然而,现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基本上寒暑假回去次数有限,即使在家里,也不帮父母做家务,甚至有的还将自己的脏衣服拿回家让父母洗;有的大学生干脆节假日也不回家,只是需要钱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而其常常用于上网玩游戏,购买高档化妆品等,基本上除此之外,从来不往家打电话,更有甚者,将给父母打电话看作是一种“负担”,主动嘘寒问暖就更寥寥无几了。因此,大学生就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做,如何谈孝敬父母?

2.1.2 对老师缺乏感恩之情,师情意识淡薄

有调查显示,当学生被问及“你是否会经常对培养你的教师表达感谢”,有部分同学表示,会对教师有感激之情,但同时只有很少学生认为是应该经常去看看自己的老师,应该感谢自己的老师;多数同学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要对教师表示感谢,认为自己上大学是交了学费的,教师就应该教书育人,没有必要感谢;[6]这显示出,现代大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少之又少,更别说是经常去看望老师。

2.1.3 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感激之词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考虑顾及别人的感受,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总认为别人应该为自己做点事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很少考虑对他人的责任以及对他人给予关心、帮助的感激,缺乏责任意识。

2.1.4 对社会缺乏感恩之识

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关怀表现非常冷漠,他们将国家、社会的付出和资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不予偿还,只关注自身利益,不去考虑回报社会,即使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亦是如此。总之,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责任和个人角色的关系,进而社会责任感淡漠,对自身的生活缺乏必要的反省,认识不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思进取与回报社会。

2.2 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2.1 家庭教育不完善

就家庭教育而言,自古至今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父母过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才教育,而非成人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感恩教育显得相当薄弱。表现之一,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索取很少,付出更多。父母的补偿心理过重,根本不求任何的回报,潜移默化更多的是使孩子们形成了只需索取不知道感恩的心理,这无形中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教育;表现之二,代沟之间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父母强烈的愿望是望女成凤,盼子成龙,过度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子女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教育,两代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2.2.2 学校感恩教育缺失

感恩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校的实施情况多数是流于形式,直接导致感恩教育的理念落后,目标不明确;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总的来说高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存在功利现象。在大学生的德育、人格教育等方面非常薄弱,过多的将重心放在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高校的这种过分注重学生“逻辑—认知”方面的技能,不注重学生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使学生没有感恩意识和行为的成长环境,很少高校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所有这些单一的教育形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业上的不适应得不到成功的体验,产生很多负面的消极情绪。

2.2.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不良思想也乘机而入,诸如人际之间的诚信少之又少,日益繁荣的市场直接导致了以利益为导向的商品文化,人们更多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感恩,亲情等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就大学生而言,相互攀比,盲目从众,就会逐渐淡化感恩意识,淡化家庭、学校对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关怀,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难以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很容易产生不满、憎恨等消极情绪,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2.2.4 大学生自我教育感化缺失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责任感。很多大学生遭遇学业不顺,感情失败等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低沉消糜甚至产生自杀的冲动,对自己,对家人极不负责。在学校生活中用水,用电以及就餐等极度浪费,只顾自身利益,从未想过要感恩学校,感恩社会,认为这一切都是“我用钱买来的”,有的同学还经常逃课,旷课,将教师看做“教学的工具”,并未有过感恩之心。

3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3.1 强化思想教育

感恩教育中,应该利用当代科学的教育理论,建立主体间性视域下感恩教育范式。首先,教育目标要从“物化”教育转向“人化”教育;其次,教育方式要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7]

任何理论,任何行为都源于理念,感恩教育也不例外。主体间性理论,就是要求我们在感恩教育中,克服传统教育的局限,利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感恩教育中,把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实现平等、对话、沟通、理解和共识。[8]这种教育不能走形式,不是功利性的表面做文章。应该注意从小事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做好分内事,身边事,帮助他人就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的感恩,将感恩教育做到实处,杜绝形式上的感恩活动。

3.2 完善家庭教育

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已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家长在重视子女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子女情商的培养,让子女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有爱心重感情、全面发展的人才。家长要让孩子从小事做起,诸如让孩子记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生日;对别人的帮助学会说“谢谢”;节日里给教师、同学、他人打电话以示问候等,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其三,家长与子女需要多交流,体现关爱与理解教育。家长要时刻对子女充满爱心,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特点,耐心、细心为子女进行解答,在交流中引导他们关爱他人、感恩社会,在沟通中破解其思想难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 加强学校德育

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种教育,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优化感恩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是强化学校投入的力度。高校应强化对德育教育的领导,增加资金投入,使感恩意识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校园文化具有熏陶、鼓励的作用,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板报等工具宣传感恩教育内容,创设良好的感恩环境,这些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让学生时时处在感恩教育的浓烈氛围中,潜移默化、耳融目染感受感恩教育。其次,要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要身怀感恩之心,自身充满人文情怀,理解学生、同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3.4 健全社会教育

感恩教育从来就是理论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实践过程。社会实践是磨练人的个性最有效的手段,是大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重要根基,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前提,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践行感恩。中华民族历来强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现实生活中,应该积极通过各种媒体的正面引导,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其一,在设计感恩教育活动时,应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诸如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爱护公共财物、不要乱丢垃圾、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进行换位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上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二,积极完善校外组织的较为集中的大型的社会实践感恩活动,如慰问军烈属、祭扫烈士公墓、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等。

3.5 提高自身教育

中国自古是一个讲究仁爱、注重孝道的国家。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最原始的道德,尊老、敬老、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和集中体现。感恩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9]大学生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了其感恩意识的强弱。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多以欣赏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少些攀比,努力多向别人学习;通过德育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同时也要对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更有甚者“恩将仇报”的行为加以摒弃,增强感恩教育的认识,积极投身感恩实践,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只有人人对家庭和他人及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英]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

[3]牛津英汉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6.

[4]湛红艳.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4)79-80

[5]李占桥,兰颖松,李科一.论感恩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J]探索,2008(3):114-116

[6]赵霞.有效感恩教育的现代命题[J].石家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2.

[7]郭胜利,刘菲等.主体间性视域下感恩教育的范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8]谢琴.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教育探索,2012(6):138.

[9]陈景贤.以感恩促和谐[J].科教导刊,2010(12):17.

猜你喜欢
意识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