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人民性

2015-04-18 02:31肖行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时代化人民性大众化

肖行

(1.福建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18; 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10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人民性

肖行1,2

(1.福建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18; 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102)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本质的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价值评价的人民性,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阶级立场;坚持价值目标的人民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 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伟大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只有始终坚持人民性这一生命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更加坚若磐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加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一、坚持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焕发出更强大的创造力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体,这是毋容置疑的,这是由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看来,“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152人民群众才是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他们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社会关系,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创造过程,这个实践的主力军毫无疑问是人民群众。因此,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根本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理论自觉,才能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体,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及其根本要求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来自人民大众又为其服务的理论,人民群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精神向物质转化的惟一力量。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人民群众根据我国实际与时代的需要不断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我国实际问题,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互动过程。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求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事实证明,正是在毛泽东人民主体和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继续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积极引导,自愿互利,和平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胜利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英明地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为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果断地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首创精神进行理论创造的结果。邓小平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得到解决。”[3]230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功靠的就是群众。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的基础上成功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地、历史地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江泽民认为,只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63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巩固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有效地回答了“依靠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的主体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具体的展开和运用。胡锦涛指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5]27-28十八大报告创新性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进一步强调了新时期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实施意见》中多次强调的,要实现十八大所确立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体,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人类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奉行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为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理论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焕发出强大创造力的具体体现。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进程中,尽管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发挥不能随心所欲,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但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尽力为群众创造历史提供有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条件,以便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二、坚持价值评价的人民性,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阶级立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一向就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关注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和命运,关心人的现实状态及未来发展趋势,把人的一切全部还给人自身,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其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及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始终站稳人民的立场,这是我党的一贯主张。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不是以党的领导机构或领导人的主观意志来评判的,而是以人民群众为价值评价标准的。毛泽东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857“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6]509为此,他英明地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就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毛泽东还创造性地将我党的人民立场运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我党战胜困难的一个重要“法宝”——群众路线,并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的伟大胜利。1954年,毛泽东在自己亲自主持起草的我国第一部《宪法》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告知天下我党鲜明的人民立场。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认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制定各项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民的立场。为了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尽快将经济建设搞上去,邓小平站在人民的立场果断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我国人民迅速摆脱贫困从此迈上小康的康庄大道。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围绕将我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每一个代表都至始至终贯穿着人民立场这根红线。在江泽民看来,“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4]638“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7]280胡锦涛在2003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8]12主张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我党鲜明的人民立场。在《实施意见》中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目前我们党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避讳理论的无产阶级特性和最广大劳动群众的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无从谈起,若站稳了群众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有了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就能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坚持价值目标的人民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焕发出更强大的感召力

任何政党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都是为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服务的。“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9]285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唯一的宗旨和始终如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马克思主义只有从理论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化,并始终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才愿意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2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满足需要是人的本性之使然。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理论宣传与普及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马克思主义能否被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并不完全取决于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而是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在多大程度上能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愿望,能否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10]688在邓小平看来,检验我们经济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就是要看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这是压倒性的标准,否则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十八大报告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通篇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创新性地阐释了社会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等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只有自觉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逻辑向生活逻辑,向能切实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方针政策转化,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及利益诉求,才能抓住人心、赢得群众,才能让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生活实践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自己的心声和可信服的理论”,进而增进对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认同,进而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并始终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践履。

第二,马克思主义只有从抽象理性向生动具体的转变,并始终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群众才可能掌握、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6]534理论的具体化就是把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论的通俗化就是理论表达要采用适合的大众语言。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被群众所认识、理解和掌握,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抽象理性到生动具体,由深奥抽象到通俗易懂,由只被少数人所“垄断”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并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外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运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鲜活的内容来阐明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一个过程。

第三,马克思主义只有将理论成果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并始终从为人民服务出发,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一个“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又是一个“群众掌握理论”、运用和创新理论的过程。只有在“群众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在运用理论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实现理论由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最终达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标。而“群众掌握理论”是“理论掌握群众”的结果,既是一个在理论指导实践中实现理论价值的过程,又是一个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的过程。人民群众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不仅理论得到了检验,而且还积累了新的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1094-1095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项伟大工程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在理论上反映和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要探索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佳途径,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实现自身利益的现实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现实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感召力,最终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肖锡湘)

On affinity to the people in promoting Marxism’s loc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Xiao Hang1,2

(1. Political Sciences Depart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2.The Graduated School of CASS, Beijing 100102, China)

Affinity to the people is the essence of the loc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loc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we must always hold that the people are the value subject and fully respect their initiatives; we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s value evaluation and stand on the class position of the people; we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s value goal and constantly satisfy the people’s requirements. In this way, we can bring out the strong vitality, creativity and inspiration of Marxism.

Marxism; localization in China; contemporarization; popularization; affinity to the people

10.3969/j.issn.1672-4348.2015.02.012

2014-10-22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基金课题(13JD710037);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重点项目(JAS14206);2014年福建工程学院教学改革课题(E3600086)

肖行(1969-),男(汉),湖南郴州人,副教授,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

D61

A

1672-4348(2015)02-0160-05

猜你喜欢
时代化人民性大众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