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娟
又是一年“六一”儿童节。去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以“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作了重要讲话,为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身上负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我与共和国同龄,从教43年。回首走过的岁月,感觉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比较多的时代印痕。我们往往不缺少信念,不缺少热情,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似乎是缺少了些准确的认知。如道德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脱离实际生活的说教、过于注重形式和可观看性而轻视实际效果、忽视文本阅读对儿童心灵的滋养等。细细品咂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应该说真的符合当今世界人类文明之共识,也契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少年强则国强”,让这些美好的东西进入孩子们的世界,于少年儿童、于社会、于国家都非常有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了,该怎样让核心价值观从概念领域进入到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让孩子们与之亲近,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问题。
以往的道德教育对灌输和机械记忆强调过多,使道德知识变成了抽象的概念和不得不去背诵的信条,孩子不是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提醒我们:道德教育不可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游戏中、活动里,他们用眼睛捕捉到的、用心灵感受到的、用热情体验到的,都是他们对价值观的自我培育和践行。
生活琐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美好体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能够予以适当的引导,就会激起他们的道德情感,引发道德体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精神财富。”在我校文翔楼门前的廊下,有一个燕子窝,已经20年了。孩子们发现燕子窝破了,燕子妈妈又没来得及修补,就央求校工给抹上点泥巴;放了学还不忘数一数小燕子是否都在窝中。有学飞的小燕子跌落在地上,赶紧帮着老师架好梯子,小心翼翼把它们放回窝里。在体验中,儿童善良的天性彰显,“友善”的价值观在心里萌芽。
校园生活中,我们尤其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独立人格。我们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成绩的优劣与出身门第的不同而厚此薄彼。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无论好不好,教师都要让他体面地坐下。让孩子在被爱中学会爱,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
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各个学习小组就热热闹闹地动起来。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都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有时出现分歧,就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暂时的“统一战线”,然后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又是一番唇枪舌战,最后,所有同学都心悦诚服地达成了共识,也对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有了朦胧的体验。
伦理学家涂尔干说:苛求会使儿童感到道理无理,会损害道德的威信,压制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课堂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大胆质疑,学生会提出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枫桥夜泊》中“苏州没有江,哪来的‘江枫’?”“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为什么足球场上的运动员却踩小草?”在一次次的质疑、思辨、探究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培养主体意识还要给孩子自由。哈尔滨分明的四季为孩子的自由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我们带来宝贵的教育资源。玩耍是孩子的权利。我们与孩子有了四季的约定:寻找春天的摄影展;人人参与的夏季体育节;每当深秋落叶纷飞时,那些天我们不再清扫落叶,厚厚的落叶带来了孩子们的快乐与自由;冬天,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踢雪地足球。尽情玩耍后,老师提醒孩子们进楼前将身上的雪清理干净,不能快乐了自己,脏了走廊,辛苦了校工。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明白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在享受自由的同时,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经济学家哈耶克说:“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重负,而且还意味着必须承担其行动的后果,接受对其行动的赞扬或谴责。”科学课上,各小组商量要在花盆中种什么种子,有一个小组执意要种植南方的水果释迦。到了秋天,当其他小组的柿子、黄瓜都收获时,释迦却只长出了叶子。南方的植物注定适应不了北方的气候,秋天一场寒流过后连叶子都掉没了。看着空空的花盆,孩子们渐渐明白了,这是自由选择之后应承担的责任与后果,没有抱怨和委屈。
法国哲学家本维尼斯特发现:人的主体性是同他的语言紧密相连的。学生的言语表达是一种成于内、形于外的心理诉求,是学生生命意志的自由绽放。我校坚持倡导自由作文,鼓励个性表达,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母亲节给妈妈的一封信、重阳节的慰问卡、清明节的手抄报,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都会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作文话题我推荐”“精彩句段每一天”“我们的漂流日记”……孩子们每天都写点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作从学生心灵体验出发,再现生活,真实的话语从笔端自然地流溢出来。
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得以显现,学生人格的塑造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良性互动中得以实现。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将24字熟记于脑海,扎根于心田。但是对小学生而言,这24字还相对抽象,如果不与阅读链接,核心价值观就仅仅是一些美好的政治词汇。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大量优秀文本,使这些抽象的概念鲜活起来、丰富起来,是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
阅读“读什么”,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面对书店里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的儿童读物,我们有责任教他们甄别和鉴赏。学校图书室中适合孩子阅读的好书达3万余册。学校为各年级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语文教师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选取近300篇经典文章,编撰了《语文补充读本》。其中“经典课本选读”版块的课文选自叶圣陶编撰、丰子恺作画的《开明国语课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读书做人为旨归,教育孩子立身处世、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内容贴近儿童,是培植核心价值观的好教材。
核心价值观还蕴藏在经典诗文中,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都沉潜在国学经典中。我校将经典诵读作为推进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学校编撰《背诵篇目》,包括《论语》《孟子》《满江红》等古典诗词和古文经典,达36 000余字。经典诵读潜移默化地将核心价值观浸润到孩子的心田。
读报也是培植核心价值观的好方法。在交流读报心得时,孩子们的心与核心价值观悄然对接:“环卫工人真敬业,半夜里还为我们清除道路上的积雪!”“严惩酒后驾车体现了法治的威严。”从APEC会议的成功召开到三军仪仗队亮相红场,他们听到了祖国强大的声音,看到了祖国以强大的姿态出现,自豪感、爱国情油然而生,不禁回想起每周一升旗仪式上背诵的陶行知先生的爱国箴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在读报活动中,孩子们的信息量扩大了,有了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析,核心价值观在读报议报中得到内化。
浓郁的阅读氛围也是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因素。我校早在1999年就提出“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校风,形成了以校风为标识的办学特色。在浓郁的书香氛围里,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感受到书中蕴含的巨大的道德力量。读书课上,师生共读《夏洛的网》,当读到蜘蛛夏洛为了让自己的朋友小猪威尔伯免遭杀戮,拼尽力气为它编织美丽的网时,“友善”这个词汇在他们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当全班学生读完《说岳全传》召开读书交流会时,民族英雄岳飞成为学生的榜样,对“爱国”这个抽象的词汇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通过阅读大量优秀文本,学生有了心灵成长的悸动,核心价值观中那些抽象的词汇在阅读中有了温度。书香润泽童年,阅读点亮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润泽着美好的童年。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我写了一点感想,祝孩子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快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