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5-04-18 01:37:30陈浚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院派流行歌曲唱法

陈浚婷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传统民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发展接受了时光的洗礼,岁月的抉择,穿越五千年的风雨流传至今。然而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审美情趣的改变,流行音乐飞速发展,席卷大江南北,走街串巷听到的已鲜有殷秀梅等民歌传唱者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周杰伦等新生代流行歌手。

一、传统民歌的现状与边缘化趋势

1.传统民歌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民歌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人民真实的生产实践、生活状态,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极其重要的传统音乐。但是,现在传统民歌却逐步走向衰弱。

一是社会流行因素与环境的变迁。传统民歌难以像流行歌曲那样,既能捕捉现时社会的时尚因素,又能找到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共鸣的情感因素,还能迎合社会的商业发展需求。传统民歌大多是在社会生产水平较低下时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的辛勤劳作中孕育产生的,而当今社会现代化使人们生活向快乐、幸福、时尚发展,传统民歌的流行因素与环境不再是当初的那种形态,造成传统民歌的流行与推广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是与学院派的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建构有关。传统民歌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但民歌首进音乐学院是1956年的沈阳音乐学院,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传统民歌在各个学院中经过几十年的吸收、借鉴、变革和发展,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民歌的学院派民歌。学院派代表人物方琼主要尝试把传统民歌与美声唱法相融合,使学院派唱法既有传统民歌的某些特点,又与欧美唱法的理论相结合。著名音乐理论家田青指出:学院派的主流的唱法叫做“民族美声唱法”,简称“民美”。学院派的异军突起,使传统民歌看起被人们重视但又觉得被挤向边缘,许多人开始担心传统民歌的根源性与传承性问题。

但是,不能把传统民歌与学院派民歌对立起来。乐评人王小峰认为:“保护传统民歌和学院派民歌的存在并不矛盾,毕竟学院派民歌也算一门艺术。”金铁霖与王昆的“土洋之争”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对学院派民歌愤愤不平。

2.传统民歌的边缘化趋势

流行音乐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初期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众多阻碍,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流行音乐销声匿迹,八十年代初期,流行歌曲的发展得到历史性的突破,随卡式录音机走进千家万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音乐占领大半个华语乐坛,大大压制了传统民歌的发展与传播,传统民歌举步维艰,逐步“边缘化”。传统民歌包含了民族的口头传统歌曲、传统表演舞歌、山歌、情歌、酒歌、民俗歌、劳动歌、宗教仪式歌和征战祭祀歌等艺术形式。据统计,每一分钟约有一首民歌永远消失了。比如:现阶段裕固族民歌中经常传唱的有40余首,而通过各种渠道能看到的民歌有300余首,已失传的数量最保守估计占总曲目70~80%,这还不包括一些特别古老的民歌。

二、流行歌曲对传统民歌的影响因素

对传统民歌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从社会到个体,从形式到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流行歌曲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民歌产生于原始生产活动,而随科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高山喊歌的场景已鲜有耳闻。民歌的根深扎在少数民族淳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心境中,离开了这样一个环境,民歌的生存受到了重大的压力。相比之下,通俗流行歌曲更加亲近生活,浅显易懂,再加上流行歌曲贴近都市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自然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2.流行歌曲的个性化审美倾向的影响

当代流行歌曲容易使现代人产生共鸣,较民歌更能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较能够抒发现代人的情感,因此流行音乐的道路越走越宽。流行歌手光鲜的外表,具特色的嗓音,符合当代大众“求鲜”的心理,符合年轻人追求个性的特征,而离开了高山流水、梯田遍野的环境,能产生共鸣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民歌失去了发展的沃土。

3.流行歌曲商业性对传统民歌的冲击

为了迎合大众,提高关注度,媒体往往会迎合大众的口味,大肆播放流行歌曲,传统民歌抛头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由于听众锐减,民间艺人渐渐失去了谋生的路径,不得不忍痛放弃钟爱一生的传统民歌,转行以维持生计。传统民歌在多方面的压力下不得不一点点退出大众的视线。比如,据调查1960~1980年间,裕固族约有四十位民间艺人,到2004年仅剩20位演唱艺人,减少一半,且现留存艺人 (歌手)老龄化趋势严重。

4.流行歌曲的普通话推广扶持基础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我国是个方言大国,非本方言的民歌难以理解和歌唱,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让方言一点点黯淡下去,而流行歌曲一般都是基于普通话所创作的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流行歌曲的发展,使流行歌曲逐步自然而然地替代了民歌的地位。

5.国际流行歌曲对开放社会的侵入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若是有人哼唱一句民歌,大多数人还能往下接上几句。而如今,大多数年轻人却认为民歌是“老土”的标志,不愿意学习或是倾听。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如今校园内,学生中流传的不再是民间小调,而是重金属、R&B等等流行音乐,音乐课堂上若是讲解民间小调,学生表现出的是一脸的索然无味。社会在进步,人的爱好在改变,再加上媒体少有宣传传统民歌,流行歌曲在华丽的包装里愈发光芒四射,遮盖了岁月沉淀的民歌光华。

三、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融合发展

由于中国的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流行歌曲对传统民歌的冲击与影响,使传统民歌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原生态民歌”;另一个是“新民歌”。

1.“原生态民歌”的兴起促进流行歌曲对传统民歌的传承

“原生态民歌”是指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具有传统民歌的原始性和根源性。

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认为:“民族唱法有‘艺术的民族唱法’,还有民族民间唱法,即所谓的‘原生态唱法’。从广义讲,这两类唱法都应包括在民族唱法之内。”

原生态的民歌与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变迁,民歌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比如《长城谣》是一首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的歌曲,歌词“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贼掳逞豪强”,生动刻画了当时贫民百姓的艰苦生活。但是,现代的“原生态民歌”大多借鉴流行歌曲的流行元素,促进了流行歌曲对传统民歌的传承。

2.“新民歌”的产生促进了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的有机融合

“新民歌”是指在原来传统的民歌中加入流行时尚等元素,是民歌与流行歌曲相融合的歌曲。“新民歌”的主要代表歌曲有:《幸福万年长》《家乡美》《幸福飘香》《好运来》《欢天喜地》《奥运的微笑》等。

“新民歌”产生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很受欢迎。“新民歌”的诞生迎合了民众欣赏流行元素的同时,也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歌带回到人们的音乐生活中,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民歌。“新民歌”既引领了流行歌曲潮流,又传承了传统民歌。“新民歌”的出现对我国西部较为偏僻封闭的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新时代的歌手为了获得更大的音乐市场份额,大量改编民歌,都市人再不需要用嘹亮的嗓门给另一个山头的人传递信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为合适。

3.“中国风”带着传统民歌古风与国际流行歌曲相融合

当今的流行音乐中,“中国风”是一个常见的曲风,它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有逐步走向国际的趋势。

传统民歌处处透着“中国味儿”,将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融合不失为一个将中华元素推向全球的好举措。因为中外文化不同、环境不同,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声方式也是我国特有的,很多外国人很难接受传统民歌。然而“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出现,容易被中外大众接受,在流行歌曲中加入独特的中国民歌的元素是一种创新,有助于传统民歌在国内外生命力的延续。

比如,方文山的《东风破》《千里之外》《菊花台》《青花瓷》创造了“素颜韵脚诗”这种新的诗歌风格,他用行云流水的中国古风作词,缓缓流淌的旋律,别有一番风味。陶喆的《susan说》,其中“Susan”是“苏三”同音谐音。将R&B与京剧结合,把“苏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编为“Susan说”,一段感时伤怀的中国故事写成了这首歌。王力宏的《盖世英雄》《在梅边》。王力宏沿用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电影《霸王别姬》影响下,由京剧昆曲名角及许多音乐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化。阿信参考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完成了《在梅边》的词。王力宏这种嘻哈R&B、rap与京剧昆曲的结合,展现了中国流行歌曲与中国传统歌曲的创新与独特魅力,促进了国际“中国风”的流行,“中国风”通俗流行歌曲不失为延续民歌生命力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流行歌曲对传统民歌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发扬传统“原生态”民歌的同时,“新民歌”保留传统民歌的特点,融合了现代流行歌曲的多种元素。“中国风”歌曲也带着中国传统元素开始走向国际。提倡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相融合,这些都推动传统民歌存在和发展的创作方向。

2015年来自内蒙古的摇滚乐队——杭盖乐队杭盖乐队凭借《轮回》赢得第二季《中国好歌曲》的最终冠军。杭盖乐队的导师刘欢说:“要让本民族的音乐在自己的土壤上生根茂盛。”杭盖乐队说:“民歌没有了文化肯定也不存在了。” “国际音乐环境,目前已到了全面融合的年代,传统民歌在保持其文化独立性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与更多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只有这样,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瑰宝,才能继续传扬下去,弘扬出去”。

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鼓励原创和表演的机制,真正使传统民歌回归社会,回归大众,回归流行,形成包容性、融合性、渗透性的音乐形式,实现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融合发展,赋予传统民歌新的生命力。

[1]郭小利.关注当下 参与其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当下发展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

[2]张双瑶.中国传统民歌艺术的与时俱进[J].大舞台,2010(4).

[3]李娜.敲响民族民间音乐渐逝的警钟——浅析中国民间音乐退却舞台的原因[J].黄河之声,2009(16).

[4]谢雨.浅析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的对冲与融合[J].商情,2012(18).

[5]付莉.“新民歌”对于羌族民歌传承的重要意义[J].艺术教育,2013(7).

猜你喜欢
学院派流行歌曲唱法
学院派宣传册设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0期)2021-06-13 10:20:30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7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7
大众 何以变成“学院派”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3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