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富林
(长汀第一中学,福建 长汀 366300)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近年来,大部分“211”以上的高校,开展了自主招生工作。因此,积极开展自主招生考试的研究,对培养优生特别重要。历史自主招生考试题有何特征?如何建构应对自主招生的有效历史知识体系?怎样围绕提升“学习力”,指导学生实施有效备考?本文拟作一番探讨。
近年来,自主招生的院校所出的历史试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以下以所搜索到的近年来北大的自主招生历史试题为例分析其特征。
1.没有固定模式,试题发展创新
历史自主招生考试知识点的考查范围,不受考试大纲和各种版本的中学教材局限,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半内容远离中学教材。题型没有固定模式,不断发展创新,2006 年至2011 年北大的自主招生历史试题,逐渐演变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三种题型,2012 年则减除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改为选择题,而论述题则增加了一题。2013 年和2014 年继续改革,历史试题出现在面试题中,每年都有三道历史试题。不固化试题模式,动态变化发展,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特征。
2.考查历史知识面,注重“宽博”
重视学生历史知识“宽度”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名词解释和简答(列举)题中。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游离于中学历史教材,如名词解释有夏商周断代工程、二十四史(尽可能多地写出书名与作者名)、十三经、西进运动、切·格瓦拉、达鲁花赤、楚河汉界、自由法国、《水经注》、马其诺防线等等。简答(列举)题:请分析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并评价中学历史教育?概述世界三大宗教的概况?现在流行一个词:“儒商”。请问你如何理解儒和商之间的关系?二是依托中学历史教材的深化,名词解释有三反五反、柏林墙、欧共体、八路军、马关条约、理学等,简答(列举)题有:“请写出我国历代王朝首都的古称和今称?列举20 世纪50 年代中外历史上十件大事并标注其年份”,“列举5 部你看过的历史著作,列出作者和书名,并对其内容做简要评价?写出除中国外的5 个国家的国庆日及其原因?”由此看出,其要求特别宽泛,突出考查考生平时课程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宽博”度。
3.测量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精深”
历史自主招生试题不仅考查知识的“宽度”,更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厚度”。从论述题来分析,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考查纵向发展通史线索,如“秦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秦汉至明清我国地理版图的形成过程”“一位日本学者说:一部中国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汉人南进的历史”。这些题目考察的是对中国古代通史线索的把握,直击高中历史教学的软肋——知识匮乏,线索凌乱。二是实施更高层次的历史思维能力测量,考查历史比较能力的有“比较长城和大运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考查历史阐释能力的有:“马克思说过,如果‘偶然性’完全不起作用的话……对发展的加速或延缓起决定性作用的偶然性,包括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情况’。”请你用所知道的历史知识加以解释和评价,特别是划线句。”而“克罗齐说:“一切历史归根到底都是当代史。”请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历史研究中的非历史化趋势。分析“历史研究的非历史趋势”和“一切历史研究都是当代史”两个观点。此题侧重考查历史观点的理解分析能力。三是面试题注重考查思维的开放性,如:“有人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也有人认为科举制度阻碍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请谈谈你的看法。”
4.关注时势热点,体现“时代性”
北大自主招生历史试题,体现了它选拔人才的目标,即要关注时势,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所以他们往往把自己对人才选拔的意图和要求渗透在里面。如甲午战争120 周年纪念,出的题目是“十九世纪末,北洋水师号称“远东第一舰队”,但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请谈谈你的看法。”为揭露日本右翼否认侵华历史出的题是,作家滕文骥说“面对历史,诚实是最合适的态度”,“面对历史,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大”。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5.凸显学校特色,富含“历史味”
“北大版”的自主招生考题,考生反映比高考试题灵活有“历史味”。试卷不避开考查考生对自己向往的学校,应有的历史了解和地位评价。例如2009年“京师大学堂”这一名词解释,让人明显感受到“热爱北大,心系天下”的招生原则。2010 年的名词解释“四五运动”,2012 年的选择题“以下哪个和北大没有直接关系?”,2014 年面试题“某国外名校称‘我们所教历史中的大部分是我们教过的人创造的’,那么你认为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中发挥过怎样的作用。”以上试题体现了关注学校历史的特征。
基于自主招生历史试题的特征,从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必须依托中学历史教材,建构全面且有效的知识体系。让我们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引导学生探索建构有效历史知识体系的思维过程。
1.横向维度:知识体系平面化
在人民版历史教科书中,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知识点有:
必修一“政治文明”,(中国史)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世界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两股进步潮流,即自由主义潮流: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潮流: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运相结合。
必修二“物质文明”,(中国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世界史)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必修三“精神文明”,(中国史)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演变,以及近代科学技术成就;(世界史)西方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代表的人文精神的发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这些内容凌乱分布在三本必修教材中。在指导自主招生备考中,应用时序性和逻辑性建立历史知识关联,引导学生实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联系,形成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实、现象、特征和规律的平面解读。
2.纵向维度:知识体系立体化
在帮助学生建立平面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建立纵向立体知识体系。例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过程,纵向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初具雏形,15世纪末16 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二市场拓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和争夺。三初步形成,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四最终形成,19 世纪60 年代到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引导学生拓展一个阶段,即世界市场的深化和完善,20 世纪40 年代后尤其是90 年代后至今,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WTO 建立和经济全球化。通过纵向梳理,形成立体知识体系,有利于应对“精深”的自主招生历史命题。
自主招生的命题,重视教材外拓展,教材内深化,考查分析评价阐释能力,测量学生批判性思维,命题可谓天马行空,挥洒自如。如果还是用传统“教”的方式,显然无法应对。必须改变方式,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力,以适应其要求。
1.尝试教育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力
尝试教育的理念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1]。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先试一试,自己努力去获取知识发展学习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力。这种理念用在自主招生培训上再合适不过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学习培训中,可根据课标要求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采用“先学后教”方式,先让学生自学讨论,后教师辅导帮助,厘清近六百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脉络,构建“宏大”知识体系。
2.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探究学习力
历史课标指出:“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4我们要在重点难点处下功夫,科学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探究尝试活动,如“运用多元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引导学生从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五个角度,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思想,适时组织交流和点拨引导,进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3.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学习力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2]4其基本方式是,先由学生预学,再组织分享学习、解疑释惑、深度互动、针对性指导。如“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世界的?”这一问题,我把学生分成五组,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分组预学,然后集中展示,分享预学成果,教师针对性指导,适时点拨,总结升华,最后当堂检测。
4.“数字化环境”的个性学习力
当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运用互联网,利用“数字化”资源,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个性化”学习,是提升应对自主招生考试的有效途径。其方法有:一是通过百度和google 等搜索引擎学习,利用搜索工具,对难懂和陌生的名词和词条搜索学习,如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等名词,通过搜索可以了解到简介、时代背景、经济思想、局限性、发展时期、内容简介和图书简介等完整内容。二是基于网站学习,指导学生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资源网”等网站查找资料,开展学习。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有“学生园地”目录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历史问题求解”“历史知识竞赛”“历史与游戏”和“学生小品文”等栏目,对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作用极大。三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资源库,历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库中的资源,自主选题开展“差异化”“个性化”学习。
总之,在指导学生自主招生备考过程中,我们最大的体会是,关键要培养学生的自学力,发展学生探究、合作和数字化学习力,建立全面有效的历史知识结构,适度拓展知识面,深化对历史能力的理解应用,才能登高望远,增强指导的有效性。
[1]邱学华.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J].人民教育,2014(15).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