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桂兴
(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建瓯 353100)
小学生的习作,其实是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要让生活走进习作,观察与思考是必经的两道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体现在习作中的思考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加思考”。很多同学在习作时往往是就人写人,就事写事,甚至是流水帐式的记录,没有想一想此人此事该怎样记叙更好,自己有哪些感受,以至于习作中看不到作者思考的表达。二是“正误颠倒”。不会学习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认识和判断,出现一些不当的看法,甚至把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当作“正能量”来加以赞赏。三是“生搬硬套”。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时,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的真情实感,而是搬套一些大道理来“贴标签”。四是“穿鞋戴帽”。在习作中表达感受不是在记叙过程有机地渗透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而是在习作中写一段“点题式”的开头或“突出中心”式的结尾,让记叙的内容与表达的感受脱节,如油浮于水面,泥淤于水底。
所谓思考,就是动脑筋想问题,对某个人、某件事、某种现象进行比较深刻而周到的探究,由人物的言行到人物的内心,由事情的表象到事物的本质,力求得到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习作时的思考就是习作者对自己生活的认识。小学生写的虽然是习作,但其对生活认识的正误深浅,也影响到他写到习作中的感受表达。没有思考,习作就如一杯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如果思考不正确,习作就有可能是一杯变味的饮料。
笔者曾指导过一篇《今天是我的生日》的习作。第一次让学生自己写,结果大部分写的都是生日那天,爸妈带自己去餐厅吃饭,到旅游景点去游玩,感受几乎千篇一律:“今天,我过生日真快乐。”显然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日进行思考。于是进行第二轮指导,先让几个同学读自己的作文,听了之后大家都笑了,怎么像复制品一样呀?就在大家有所触动时,我指点说:过生日感到快乐,这是共同的感受。什么是生日?生日除了聚餐快乐之外,你们还会想到什么?妈妈会想到什么?于是,学生发言就热烈了。有的说:“我想到妈妈生我时是剖腹产,所以我的生日是妈妈的受难日。”有的说:“我每年生日妈妈都为我过,她很爱我。”有的说:“我没见过妈妈为自己过生日,妈妈只把我放在她心上。”有的说:“我十一岁了,妈妈养我不容易。”在肯定大家有了自己的思考后,我又进一步引导:人要知道感恩,你们知道妈妈生日吗?你们想怎样为妈妈过生日?你们准备怎么感谢妈妈呢?大家的思绪又被激发了。有的说:我要听妈妈的话,长大孝敬妈妈。有的说:长大了我也要带妈妈去餐厅为她过生日。有的说:在自己生日那天,要为妈妈做家务,让妈妈休息。也有的说:我要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生日都记下来,在他们生日那天为他们唱生日歌。我趁热打铁:现在大家对生日的感受是不是有变化了?生日是出生纪念,我们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更不能忘记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爸爸妈妈,我们要把每个生日过成感恩日。你们能把这些感受写进作文吗?孩子们在第二轮作文中表达了真切的情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写得十分细腻、感人,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令人动容。
可见,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更有助于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1]这个例子的作用,不仅是教我们学生学会怎么读,也要教我们学生学会怎么写。读写结合历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最有效的经验。课文是作者生活的记录,也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体会作者是如何在记录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思考的,再联系学生的实际,运用这种方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教学《生命·生命》(人教版8册)作者杏林子从“飞蛾在手中挣扎求生”“香瓜子在墙缝中长出弱苗”“自己在平静中听见心跳”三个例子中,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对生命的思考是一个大课题,而作者却是从身边所见所感的三件小事着手,通过对动物、植物、人三个有代表性的生命力的思考,想到了既然是生命,就要顽强地活下去,进而领悟到“生命虽短暂,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从而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一次升华。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思考过程,与作者一同经历一次生命价值的探讨;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个性的表象分析,归纳出共性的本质特点的思考方法,然后进行习作训练。
生活就是课堂,生活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事理,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从中进行思考。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时,要注重观察与思考的同步进行,把看和想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热点、焦点、疑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学会思考,进而读懂生活,读懂社会,读懂人生。
如,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教育基地进行一周的训练了,同学们却议论纷纷。而对各种反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关于“中日孩子夏令营的较量”,请大家联系自己去训练这件事进行思考。结果大家认识到: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被父母“娇生惯养”,快成了温室里的弱苗了。基地训练对我们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考验,我们不能放弃这样的机会。国家正在快速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发言权。大家还表示要回去做父母的工作,让他们支持自己。趁热打铁,让同学们以《军训之前》为题写一篇习作,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记叙自己和家长的态度表现基础上,联系“夏令营里较量”带给的震动,思考自己该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训练。
名言警句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往往富含哲理,能给人以启迪。其中还有许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失为经典的表达。掌握名言警句,有助于小学生收获道理,陶冶心性,感受人性中的真善美,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将名言警句的学习与学生习作思考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写作教学的任务。笔者以为,应该学用结合,让学生用这些名言警句中闪烁的智慧和蕴含的哲理去思考自己的生活,不仅可以更好地明辨是非,懂得自己在生活中该如何做,还可以提高思考的品质,使习作表达的感受更有深度。
例如,一次班级发生了一件小事,一把不知谁丢在讲台边的扫帚,大半天了,同学们视而不见,没有人把它放回卫生角。下午语文课,我发现了它,临时将课改成作文课,题目是《讲台边的一把扫帚》。同学们直叫没内容写,说一把小扫帚写什么呀?我趁机说:“是一把扫帚,实在太小了,放在哪儿都不显眼,没人看见它。”有人说:“我们看见了,可它在那里又有什么可写。”我说:“它原本应该在哪儿?”有人说:“在卫生角。”“那为什么没有把它放回去呢?”大家沉默了一会儿,有的说,不是自己放的。有的说,放在那儿也没什么。也有的说,本来想动一下,觉得大家都不动它,自己也不动了。在大家发言之后,我问:“是不是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呢?”大家又沉默了。我看到时候了,便说:“大家记得四年级上册在语文园地七学过刘备的一句话吗?”有人记起来,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又问:“知道什么意思吗?”有人说了自己的理解,我说:把扫帚放回原处这样的“小善”为什么“不为”呢?大家又沉默了。我说:“大家可以把这句话用到作文中去,看这件小事给你什么样感受。”那次作文大家联系这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平时的作文深刻多了。有同学写道:“把扫帚放回原处,是举手之劳,我们中却没人去做,也许大家都以为这事太小了吧。可是,“莫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要做大事,不是要从许许多多小事做起吗?记得老师讲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我们连一把扫帚都不想放回原处,不也像那个不扫房间的人一样吗?今天老师重提这句话,我又理解了:即使善小也为之,哪怕恶小也不为。”刘备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写好了一篇作文,更得到一次深刻的启迪。
习作评讲也是小学生习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一个班级的习作,大多是同题训练,然而表现在其中的感受,往往因人的思考不同。在习作讲评中,要抓住这个学生习作资源,进行思考能力的培养。如:赏析表达感受成功的习作,评析表达感受不足的习作,或者进行两者的表达比较,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
如在学校的运动会后,让学生写“我参加了××比赛。”两个同学都写到了自己因为失误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经过,表达了自己落后时的感受。一个写道:
比赛结束了,我心里很难过。由于我没有奥运健儿争夺金牌的拼搏精神,失去了机会。今后一定要努力训练,在下一次校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另一个写道:望着成绩榜,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为什么就输了呢?开始我不是跑在最前面吗?只是在有人差不多追上我时,我就开始紧张了,总是回过头去看他,希望他不会追上来,要是他没有力气了,要是他被小石头绊倒了,他就追不上我了。哪知道因为老想着他偏被他追上了。现在我才明白,成功要靠自己努力做到最好,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失败之上。
在评讲时,我肯定了两位同学都有为班级争荣誉的精神,然后提出来:两篇习作,哪一篇在表达感受时更真实、真切?为什么?通过议论,大家明白了,前者只是用了一些套话,后者着实对自己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并把这个思考表达出来了。可见思考也要真心实意,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次讲评对大家如何在习作中进行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很有帮助。有许多同学均表示知道该怎么思考自己的行为了。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质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小学生习作中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习作中思考能力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思考能力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习作中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习作教学中不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1]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