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飞
(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北京 100044)
本工程位于北京,是一个集会议展览中心、酒店、办公楼、商场及餐饮娱乐设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会展中心。拟建建筑物占地面积约 19.82 万 m2,地下设计为 2 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 11.9 m~16.9 m。该基坑工程具有以下特点:开挖深度较深,为一级基坑工程;工程量非常大,本基坑周长为 1 549 m;工期短。如何合理协调各个施工环节的交叉作业,是本基坑工程的一大难题。
设计方案的选择主要考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及当地的施工经验。正确选择支护方案是基坑工程的关键。
目前国内的基坑支护方案主要有:自然放坡、钢板桩支护、深层搅拌支护、排桩支护、地下连续墙、土钉支护及各种支护方式的组合等。
根据场地及周边环境,本基坑在东、西、南侧采用放坡加土钉挂网喷混凝土的支护方式;而在北侧则采用多锚排桩支护方式。
(1)放坡的支护方式是一种最为最经济支护方式。本基坑的东、西、南侧场地比较开阔,具备放坡条件。经过综合考虑,采用 1∶1.5 二级放坡加土钉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方式。
放坡支护设计进行了下列验算。
①土钉抗拔力验算:利用公式 验算;经验算,符合规范要求。
②边坡的整体稳定性验算:计算方法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经验算,符合规范要求。
(2)基坑北侧 10 m 处存在防洪堤坝和高层建筑,建筑地面比较有限。根据地理条件及地质条件,采用多锚排桩垂直支护方式。选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体;施工方法为先施工钻孔灌注桩,结构为多锚式排桩的方案。采用桩间间隔 1.2 m 旋挖式 φ800 护坡桩;桩嵌入深度 5 m,桩顶设有冠梁。开挖面上平均 4 m 打入 1 排预应力锚索。以基坑开挖最深一剖面为例,此剖面打入 4 排锚索;4 排锚索从上到下的承载设计值分别为 249 kN、303 kN、324 kN 和 303 kN,预应力值分别为 170 kN、170 kN、200kN 和 200 kN。
垂直支护设计进行了下列验算。
①整体稳定性验算:计算方法用采用瑞典条分法;计算结果,安全稳定性系数 Ks=2.4,满足规范要求≥1.2 的要求。
②抗倾覆验算:经计算,抗倾覆安全系数为 3.9,满足规范≥1.2 的要求。
除此之外,地下水控制的设计和施工,应满足支护结构的设计要求,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工程地质条件、水纹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结合基坑支护承载力验算和锚索计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目前国内地下水控制分析方法可分为集水明排、降水、截水和回灌等形式。本工程场地下水位在 9 m 左右,而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所以必须采取地下水控制,保证工程的有效完成。
本场地含水为巨厚的砂、砾石层,渗透系数大,采用井点降水是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本工程采用管井降水方案。场地水位埋深 9 m,考虑 1.2 的安全系数,利用大井法估算基坑排水量验算,该场地共布置降水井 63 眼;井间距 24 m~25 m。
基坑安全可靠性问题一直是每一个基坑工程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在 20 多 m 的超深基坑中,对基坑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这给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带来许多有关基坑稳定的问题和挑战。由于在基坑支护结构上的作用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在设计理论上存在着不完善现状,从设计到施工,任一细小环节的忽视都可能引起无法挽回的事故。要避免产生重大基坑事故的最好办法是采取预防为主的对策。
在勘察方面引起的问题,主要是勘察人员没有对场地实地勘察,侥幸套用附近建筑物的勘察资料,或是勘察人员对场地勘察不按规范进行,导致勘察资料不准确,从而产生事故隐患。场地勘察资料是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必须正确、全面地评价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要重视场地范围内的各土层的抗剪强度指标的测试,使该指标能准确、全面反应场地的真实情况,使设计方案更经济合理。
深基坑施工要严格按照专家审定的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方案进行,并加强各类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反应。在施工过程中将可能出现如下的问题。
(1)施工队的素养缺陷。一支训练有素的施工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如北侧的多锚式排桩支护结构,对所打的桩位是否准确或者桩的垂直度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桩位打偏或桩打斜到一定的程度,将会影响锚索腰梁的安放和锚索预应力的施加。
(2)边坡修理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边坡施工存在超挖、欠挖、放坡陡或缓、坡平整度不够等问题。土方开挖时必须得先用机械开挖形成边坡,然后经人工修整坡面后,才可以开始支护和初喷的工序。在实际开挖时,如果施工人员管理不到位,技术交底不充分,分层分段开挖高度不一,挖机操作手的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造成出现上述问题。
(3)基坑开挖与支护不配套。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是如果滞后的时间太长,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如支护结构整体向基坑内倾斜、基坑整体坍塌等。北侧的垂直支护平均每排锚索 3 m~4 m;打锚索前必须卸掉这些土。如果长时间不打上锚索等将有排桩向内倾斜的趋势;如有土方超挖的情况,情况会更严重。北侧排桩支护,打第 3 层锚索时由于天气及土层复杂的原因,第 3 层锚索迟迟不能打完,导致排桩后出现了一条很大的裂缝(排桩向基坑内倾斜),出现了险情。最后在桩后采取了注浆加固及回填的方法,才缓和了险情。
(4)同时还有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成孔注浆不到位、土钉或锚杆受力达不到设计要求、边坡顶面未按要求处理等问题,都是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水是导致基坑特别是深基坑事故的重大因素。许多深基坑工程事故都是由于水的原因造成的,深基坑工程的降水是一项事关大局的工作。地下水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基坑坍塌事故,同时还会给周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降水施工过程中将会出现如下问题。
(1)确保降水不间断。在开始降水后,必须确保降水的连续性。不能因为电及水泵等原因导致停止降水。
(2)在抽水过程中严防出现管涌现象。降水井不满足规范要求,很容易导致管涌现象,必须做好防管涌的工作。在抽水过程中当发现某井抽出的水浑浊时,必须停止该井降水并找出浑浊的原因。
(3)降水引起地面沉降。降水水位下降将会引起土中有效应力的增加,导致地面沉降。地面沉降过大时,会造成相邻建筑物的倾斜与破坏及地下管线的破坏。因此,在降水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此问题。由于本场地底层以砾砂、圆砾为主,变形模量较大,产生的地面沉降量很小,因此可忽略此问题。
深基坑监测是指导正确施工、避免事故发生的必要措施,是一种信息施工技术。不重视信息施工,必然是盲目施工,不能防患于未然。有的工程为了节约,基坑施工没有安排施工监测,或不合理地削减监测内容,从而使监测工作不力,无法及时判断与处理险情,从而造成事故。在本次基坑工程中,正是因为在工程监测方面做得很到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得以有效地处理问题。本工程能很好地按时完成,工程监测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对本工程实例的剖析可以看出,要成功完成一项基坑工程,至少须具备三个条件:安全合理的支护方案、先进的支护设计和一支训练有素的施工队伍。支护方案正确,是指基坑支护结构的选择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综合技术、经济、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做到措施得当、安全合理,并且对环境无害。设计先进是要求基坑支护设计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好安全和经济这一矛盾。一支优秀的施工队伍,不仅能正确领会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并且具有信息化施工的手段和能力,为检验和发展设计理论、正确指导施工反馈大量的宝贵数据,并能及时地采取得力措施,将基坑工程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1]JGJ 120—19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
[2]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 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 JGJ 94—19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5] GB 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S].
[6]余志成,施文华.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与施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7]冯清晋.某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J].山西建筑,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