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借物抒怀”散文的整体阅读思路与写作布局

2015-04-18 07:30侯雪良
中学语文 2015年26期
关键词:祖屋借物选材

侯雪良

谈谈“借物抒怀”散文的整体阅读思路与写作布局

侯雪良

阅读与写作的脱节现象在高中快节奏、功利性的课堂中凸显日久。一年复习下来,学生仍旧读不懂文章,审不清题目,做不好阅读,写不好作文。但阅读与写作不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吗?

高考的散文选本都是经过精心删改,极具典范性的文本。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从理清思路,鉴赏技巧,品味细节,把握主旨等方面来有效答题。而作文复习的核心环节也就是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表达,而这些在精选的文本中不都有体现吗?如若我们将散文阅读教学中分析结构布局、涵泳细节深意等考查要素与写作联系起来,解决学生选材、构思以及作文思想性问题,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岂不事半功倍?

本文尝试通过小结高考文学类文本中常见的“借物抒怀”型散文的整体阅读思路,来探讨写作实践中这类散文的选材立意及结构布局。

我们说,借物抒怀散文自然首先要有物,某种有纪念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物”既是写作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是勾连上下文的线索,更是作者反思追忆、抒发情怀的载体,是人生感悟、哲思体验的触发点。但是,必须明确借物抒怀散文的落脚点必定是在人。“物”自有其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但必须在人的生活环境中出现,“皆着我之色彩”,才能形成其隐喻性与象征性。所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是唯一的吟咏对象,在世事变化,人事变迁的过程中,抒发人的情怀,人的精神或者哲理文化的思考才是借物抒怀散文的精髓。

借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再参考近年高考几篇“借物抒怀”散文的一般特征,分析这类散文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物”“人”“情”在文本中的呈现以及基本联系,并由此归纳“借物抒怀”散文的常规阅读思路。

①2014年福建卷散文《祖屋》:

“物”:祖屋——大门、主屋、八仙桌、土炉子、燕子窝等。祖屋最后“没有了人气,没有了精神,最终在一个风雨之夜,轰然倒下”。

“人”(人事):除夕夜家人围桌而坐,让菜、敬酒,其乐融融;土炉子烙煎饼,香气弥漫;幼年时与窝中燕子对话,充满童趣;清晨爷爷奶奶在院子里说话,催我们起床;祖父最终“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

“情”:祖屋的一切,承载着作者孩提时代的记忆,表达对岁月变迁的感悟与思考。

②2014年天津卷散文《枣香醉人》:

“物”:爷爷酿的醉枣以及七棵老枣树。

“人”(人事):童年时兄弟姐妹打枣,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如今老两口年过八十,由壮实变衰老,“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有七棵枣树的大院子”。

“情”:醉人的枣香,醉人的思念,老房、老树、老人便构成了“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寄托。

这里所列的三个方面,其中“物”是“显”的,即在选材时作为情感载体,是实在可观的事物,可以分解或套含几个小要素,思考时必须准确抓住描摹之物的特点、内涵及其变化;“人(人事变迁)”是有“生活味”的,是写作布局时要有意构思并着力叙写的,以此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怀;“情(情理)”是“隐”的,是写作的归结点,即由实到虚来呈现主旨立意。事实上三者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解读借物抒怀散文要剖析这三者的内在联系,弄清文章是怎样“借物抒怀,融情于物”的,这也就是“借物抒怀”型散文,作者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即:

事物的变化→(人)人事的变迁→人文情理的体悟

现今学生所写的叙事性散文多从以往生活中选材、构思。写作过程中暴露出诸如题材平庸乏味,叙写平铺单调,缺乏构思意识,细节生硬等问题。那么我们何不以上述“借物抒怀”散文的范本来学习、借鉴,并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进行写作训练。

散文写作尤其要注意谋篇布局。散文之“神不散”就是要求主题集中深刻。“形散”则是讲布局要有法可依。散文取材灵活,可以写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但必须围绕中心组材,要能够揭示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人生体悟或哲思情怀。“借物抒怀”散文则侧重在时空推移转变中,叙述人、事、物的发展变化,展现事物的形象特点及意义,人物的性格及情感,由此传达自我对于情感的认知,对生命历程的感悟,对人生哲理、精神情怀的理解等。其结构布局大致如下所示:

物——(物仍是,物已非,突出“生活味”)

人——(人事变迁,人情冷暖,突出“人情味”)

情——(变与不变,逝去与永恒)

首先是选材立意,即其中的“物”与“人事”。

学生作文中,源自于生活的情节也是大同小异:写母亲,无非是早晨的煎鸡蛋、晚上的热牛奶;写父亲,白发秃头佝偻背,沧桑坚韧爱如山。诚然,高考同样会出现大量的题材撞车,骆冬青教授也说,在同一题材的叙写上更能呈现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我们在写作训练中,不见得要求在选材上求新求变。选材上首先要贴近生活,最好略带一些陌生感,有一点时空上的距离。能承载情感、记忆甚至人文历史的自然是上佳的。比如上述散文文本中的“祖屋”“土灶”“燕子窝”“醉枣”。比如近几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中的“海棠糕”“炒米”“草籽枕头”“粽子”“青团”等。在时空的推移转变中,写物是人非的沉痛和追忆,写物非人亦非的反思与失落,抒写变化的感伤与不变的情怀。这样的立意不可谓不深刻。

同样的,一杯热牛奶也可以是“母亲牌”蛋炒饭,奶奶的手擀面,抒写印留在成长岁月里始终不变,只属于自己的舌尖上的亲情味道;可以写住着老人的车库,可以写社区里热闹的棋牌室与健身区,在时代的变迁中感受现代人的心态与人情的冷暖。要明确,“借物抒怀”散文不仅要写物,还要写人,写事;更要写出一种关系,写出一种状态,写出一种变迁,写出一种情怀。有意识地选择并适度改造题材,结合自己有限的生活与阅读的经验,利用自己的想象,从艺术的真实中找到生活的真实。那么作文里也就逐渐有了“生活气息”。

其次是结构布局。

笔者以“忧与爱”为例来作分析。多数学生能够撷取成长之路上的几个片段来构思成文,但缺乏一定的谋篇布局意识,想到什么写什么。片段之间跳跃性大,又不能突出重点和细节,无法表现情感渐深的变化。少了一些构思的意识,作文也就少了一点灵气与变化。现以学生习作为例,以作参考:

忧与爱

奶奶不喜欢我叫她奶奶,她说就应该叫“阿婆”。

就像她总说,我们这的早饭就应该吃白米粥,毛豆子、腌菜,蒸几个馒头,清清爽爽的,还养胃。我无奈苦笑,“是清爽,跟您这穿了多少年的麻布衬衣一样清爽了!”我习惯地就拿了两馒头,便匆匆赶去上学了。

“慢点跑,别噎着。早就喊你起,你这丫头就懒!”身后一如既往地传来奶奶的嘀咕。

其实奶奶熬的粥很稠,蒸的馒头很甜。搭配的小菜,通常是酱毛豆,甜甜糯糯的。还有就是用自家腌制的毛瓜炒制成的瓜条丁,葱油味,咸爽可口很下粥。当然,必不可少的便是装在玻璃瓶里的老咸菜了。奶奶年纪大睡不着,常常是四点多就起来收拾,不时弄出的声响,总会不经意地唤醒我的睡意以及随之而来的抱怨。而当我洗漱完毕,餐桌上便摆好了碗筷粥菜,袅袅热气却不烫口。我向父亲抱怨这千年不换的式样,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习惯就好。

奶奶知道我的心思,也就叹口气,摇头笑笑。她知道我每天上学早,来去匆匆的,再也不能像以前陪坐着,和她一起慢慢喝粥了。只是她关心的似乎不止这些。

一天早上,起晚了,便匆忙抓起书包就去赶学生公交,却意外地发现奶奶手上提着的早点。呵,居然换花样了。大饼、油条还有一杯热豆浆。她不是舍不得买吗,不是说自己做的最好,浪费钱干嘛。奶奶把塑料袋塞在我手上,“给你换个花样,早饭不能不吃,你看你瘦的,就不长肉。”呵,这个犟老太真变天了?没及多想,便又匆匆上车。后来,只是觉得这饼味道真不错。

从那以后,咱家早饭的风格开始趋于多样化了,真不知这老太太吃错了什么药。

就说那粥,也不再是清粥了。绿豆、莲子、百合,夏天喝着清热降火;红枣、银耳喝着对女人好;花生养胃,薏米润肺,芝麻补肝润肠。这一套五谷杂粮养生理念真不知道老太太从哪里学来的,那么与时俱进,真有点刮目相看了。问她,也只是说人老了是得养生啊,你呀长身体,考大学更要讲究营养,我买这些可都是非转基因的哦。为了调剂我的口味,时不时还有惊喜。那天奶奶煮了一碗红油鲍鱼面,那味道真比市里奥灶馆的还好。

老太太也乐呵,常笑。只是她吃的却是越来越少了,脸上的老人斑却越来越多。广场舞也不常去跳了。她越来越矮了,我越长越高了,我们就像在相反的生命路上越走越远。

今天,爸爸开车送我去上学。座位上放着他刚买的肯德基早餐。

“你妈说,经常啃冷面包、牛奶,胃不舒服。今天给你打包了份早餐,先吃着吧,小心烫。”

心里酸酸的。

“爸,以前奶奶酱毛豆配粥,还真不错啊。我还能喝三碗。”

“恩……”

我打开一次性的餐盒,冒着热气,但粥已经稀了,有点烫口。摸了摸口袋,却找不到奶奶塞给我的温温的白煮蛋。

我的眼泪就落下来了。

因为太习惯了,所以现在,不习惯了。

全文围绕“早餐的演变”来构思叙写:幼时,奶奶做的早饭是白米粥,蒸几个馒头,就着咸菜酱毛豆;后来,奶奶掐着点,去门口买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大饼、油条和豆浆;再后来,为了给我加强营养,奶奶起早熬起了非转基因的五谷杂粮养生粥,或者为了调节我挑剔的口味时不时下一碗红油鲍鱼面;现在,我拿着冷冷的面包与牛奶或者爸爸偶尔起早买的肯德基营养早餐,边吃边赶去上学。因为,奶奶已经不在了,凉得恰到好处的养生粥与红油面不在了。该文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仅写了江浙一带的早餐演变史,写了奶奶的营养学,写了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更写出了永恒不变的忧与爱,氤氲在早餐的热气中,袅袅而不散。

普通的事物,日常的情节,以“物”(要小而实)一线贯之,围绕“物”来进行人事人情的叙写,或由物起兴,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通过有意识地选材布局,逐步渗透主旨立意。有了完善的结构,有了些起伏的微澜,有了敏感的心,作文也就有了活力与可读性。

第三,抒怀片段要小,点染要到位。

我们说一篇好文章选材叙写要不乏味,而用心构思是手段。那么在选材布局上做好了功课之后,核心细节的表现力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慢慢锤炼的,但在“借物抒怀”散文中,恰到好处的抒怀或议论确是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如《祖屋》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拟人的手法,形象的语言,抒发了“祖屋”于我刻骨铭心、无法磨灭的记忆与情感的印痕;如《枣香醉人》中“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以简练的语言真切地阐发深意,在物我交融中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抒情,不可太多。不要华丽的词语,不要无病呻吟的抒情,不要矫揉造作的排比,只要真真切切的感慨。议论,最好有些社会或人文意识,呈现个人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简练精辟最好。在适当的位置,点到即止的抒情或议论,往往是一种极好的点染。使细节出彩,使情感渐染,使主旨明确。这便像是在“血肉”中生出的“灵魂”,也便是那“写作的思想和智慧”了。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可以改变一般写作教学的盲目性及无效性。“借物抒怀”散文以其典范性为学生提供了极佳写作范本。学生通过解读文章的选材、结构布局、主旨情感,不仅可以更好地解题,更能提升自己透视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教师通过对“可示范性”文本的开发与深入解读,亦可更好地指导学生读与写。这样的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震川东路988号震川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祖屋借物选材
延续风雅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祖屋
环己烷冷液倾析器腐蚀与选材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寂寞的祖屋(外一首)
借物思考解难题
祖屋
重建祖屋之刻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