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建设——建国门街道的探索

2015-04-18 06:39李卫华
中国机构编制 2015年8期
关键词:社工街道培育

文/李卫华

李卫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办事处主任

建国门街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紧邻东二环,横跨长安街,面积约2.6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9万人,常住流动人口1.4万人。近年来,建国门街道发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发展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9月,建国门街道共有社区社会组织149家,具体类别①及其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呈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图1 建国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类别图

一是组织数量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仅为60家,2014年增加到149家,社区社会组织成员人数由2011年的5479人发展到11408人,呈加速发展态势。二是组织类别多种多样,涵盖领域不断扩大。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初期,大多数组织要么由行政或类行政“枢纽型”社会组织②主导,要么由居民兴趣娱乐活动自发形成,因此在类别上多为社会事务类和文体活动类。2008年以后,一些以志愿服务为特点的公益慈善类组织发展起来。近两年,随着居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和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居民自治类和生活服务类组织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三是组织基础愈加广泛。社区社会组织的触角已经遍布社区建设各个方面。有些组织参与调解,推动了基层自治;有些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便利;有些组织参与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组织活力持续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活跃度调查中,数据显示,这些组织每年开展活动的次数累计不少于4500次③(见图2)。活动中,组织不仅发动志愿者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培育了公益意识,还联络了居民感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有些品牌社区社会组织不仅服务于社区,在社会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同。

二、存在的问题

社区社会组织的规模在扩大,数量在增加,但结构布局和质量上仍存在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2 建国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活跃度

一是结构不均衡。街道层面,各类社会组织结构不均衡,组织内部成员结构不均衡,组织成员年龄结构不均衡。二是发展自觉性不强。长期的行政依附机制和依赖惯性,使社区社会组织带头人缺乏加强组织能力建设的自觉性,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较弱。三是社会化运作意识和经验少。大都熟悉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组织化动员方式,对多元参与的社会化动员方式缺乏了解,对社会化运作多持回避或观望态度,也有少部分进行了谨慎探索。缺乏意识和经验是共性。四是专业支持力度不够。带头人和骨干成员丰富的居民工作经验是社区社会组织的优势,也是组织发展初期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当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管理评价体系的边际效用将逐渐高于经验优势,这也是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在专业支持方面最为迫切的需求。五是人才发展存在局限。社工中相当部分人获取职业资格的初衷只是单纯为了增加收入④,大家对职业技能的运用既缺乏意识也缺乏有效指导。市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落户,吸引了专业社工机构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与社区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削弱了社区社工对专业社工机构的信任,利用专业社工机构带动社区社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受到影响。

三、2014年以来的创新实践

2014年2月,建国门街道确定以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主题申报北京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街道。实验方案以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工作项目承接机制、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路径、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带头人成长计划、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突出了工作重点和街道特点,细化了具体举措,明确了任务分工、推进步骤和时间节点,对创新实验进行了系统布局。

2015年,建国门街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培育新生组织,以项目运作为手段提升现有组织,以专业组织为平台促进人才成长,以法定自治组织为基础完善发展机制,重点推进了七项工作。

一是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平台建设。制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章程(草案)及相关规章制度,向区民政局提交注册申请,召开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大会,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实施社区社会组织“育苗工程”。孵化一批需求导向的社区社会组织,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规范提升一批同质化社区社会组织,提高其在居民中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带动一批以专业社工和热心居民为骨干的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人力资源储备。三是建成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集中活动和发展交流的平台。四是试行社区社会组织动态评价体系。在各类别社区社会组织中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组织进行试点评价,根据试点评价情况对评价体系进行修订完善。五是健全社区社会组织资金支持机制。综合考虑社区公益事业补助金和街道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预算资金,对资金的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优先原则、使用流程、过程管理、权责关系等进行系统论证,形成较为健全的资金支持机制。六是探索街道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举办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洽谈会,引进专业社会组织解决便民服务中的专业性问题,鼓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反映群众需求的一般性问题,引导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丰富经验、提高能力。七是推进社区需求立项常态化。把社区需求立项作为融合“多元参与,协商共治”创新实验和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要路径。对拟立项的需求项目,坚持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坚持谁受益谁评价,以项目涉及到的相关利益群体为主进行成效评估,把监督重心从事前变为事后,充分调动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社工街道培育
青春社工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风居住的街道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街道等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